自我开放技术在心育课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将原本属于心理咨询的自我开放技术引入到心育课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在教学环节中应用这一特定的教学方法,使得心育课堂更加自然顺畅,建立真诚、信任的团体氛围,利于学生分享自己的真实感受,流露真情实感与促进心理品质的成长。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举例说明这一教学方法在心育课中的应用,希望对广大心理教师有所启发。
[关键词]自我开放;教学方法;课堂分享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14-0026-02
自我开放又称为自我暴露、自我揭示、自我表露、自我披露等,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西尼·朱拉德(Sidney Jourard)提出,本意是“把自己的有关信息讲出来,让别人知道”。朱拉德认为自我开放既是健康人格的表现,又是成功的自我调节方法[1]。它最初被用于心理咨询中来访者的自我开放,后来发展为咨询师的自我开放,时至今日成为常用的心理咨询技术。在心育课中,教师也可以运用自我开放技术。在这里,自我开放可以被定义为“心理辅导教师在心理辅导课上,根据当时的具体事件和问题,公开地暴露自己的某些人生经历、经验或感受,包括自己曾有的负向体验或经历,与班级团体成员分享。”[2]
然而,众多心理教师对此方法还不够了解,自我开放技术的效果被大大低估,也鲜有文献提及自我开放技术在心育课中的应用。如何在心育课上应用这一方法,本文将举例说明。
一、自然·顺畅·富有新意
导入环节是心育课的初始环节,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有效的课堂导入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让学生对课堂产生期待[3]。常见的导入方法有做心理游戏、观看短视频、心理测验等,而较少有人应用自我开放的方法。其实这一方法比较新颖,会使得心育课不落俗套。例如,“给心情换种颜色”是我入职不久后准备的一节公开课,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情绪ABC理论,让学生学会转变非理性信念,调整情绪。在导入阶段,我对我的心理变化过程进行了自我开放:“大家都知道这是一节公开课,和平时的心理课相比有一点特别——那么多老师在后面看着我们。起初,当我得知学校要求每个老师必须每学年至少上一次公开课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抗拒的,根本不想在老教师的‘监督’之下上课,也担心因经验不足而当众‘出丑’,于是我焦虑、害怕……但是后来,我想到了用一种心理方法进行自我调节,恢复了积极的情绪状态,认真备战公开课。大家想知道我用了什么方法,让自己心情变好的吗?”以此引出ABC理论。
在导入环节,心理教师把与上课主题有关的事件进行自我开放,即为自我开放形式的导入。教师甚至可将上课路途中发生的事件与所思所想融进导入,使得心育课常见常新。与常见的导入方法比起来,主题引入得更为自然、顺畅,有真实感和卷入感,拉近了师生的心理距离,营造了良好的团体氛围。
二、真诚·触动·乐于分享
心理课最大的特色在于活动、体验和分享,“分享”有时比活动环节更为重要[4]。这里的“分享”是指学生对于心理体验的思考和交流,可以是经验、感受或者收获。在深入、升华与总结环节,都可能含有分享的部分。经常出现的现象是,即使前半段的心育课渐入佳境,但一到分享部分,学生较少主动发言,新手教师深感调控无力,留下收效甚微的印象。
在我所教授的“巧用音乐·沐浴心灵”一课的深入环节,在引导学生分享音乐带给自己美好感觉的经历之前,教师先进行了自我开放。我讲述了我真实的故事——“前段时间,我听《悟空》这首歌时有莫名的感动与惆怅,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这让我很纳闷。毕竟这首歌唱的是孙悟空与如来佛祖之间的故事,这和我有什么关联呢?后来,我回味了很久,发现了它与我人生经历的映照。我是家里的独生女,从小学习成绩还不错,一直读到研究生,之后来咱们学校做心理老师。但是这里距离我家有两千多公里,我的母亲非常不愿意我在离家那么远的地方工作,因此,我与母亲之间有很长时间的拉锯战。我感觉到,即使我学习不错又比较努力,到头来却得不到她的认同,这让我非常难过。就像歌里面唱的‘我要这铁棒有何用,我要这变化又如何,还是不安,还是氐惆’,‘叫一声佛祖,回头无岸’。在与母亲艰难的沟通中,这首歌陪伴着我,让我回味这种苦痛,也让我思考这种酸涩。这首歌仿佛在抚慰我,相信与我有相似心境的人有很多,品味伤痛后却从中生长出力量,这让我思考如何转化与母亲的关系。”每次讲到这里,我的声音在颤抖,努力不让泪水流出眼眶,学生能够感觉到我的真情流露,内心有所触动,还会反问几个让我感到温馨的问题。接下来,学生会受到气氛的感染,被深深地卷入到课堂当中,涌现出个人体验的分享。在分享环节,教师的自我开放相当于给学生做了示范,树立了真诚坦率的榜样。有时候教师只需要示范一次,重要的是真诚无伪,再给点时间思考,学生就能做出很好的分享。
三、升华·生成·画龙点睛
在心育课接近尾声的时候,需要对所学内容进行进一步升华,这时运用自我开放技术,往往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初识生涯”一课中,对学生进行了生涯规划的启蒙,引导学生画出生涯彩虹图。学生分享过后,我也分享了自己在高中时期画的生涯彩虹图——“我与大家一样年龄的时候,也对未来有过规划。画‘学生’这个角色的时候我是犹豫的,不知道我是否能在读完大学之后继续深造,大概画到26岁,期待能读到硕士。我希望可以在适合的年龄结婚,成为‘持家者’角色,于是给自己的规划是25岁开始,我希望可以在27岁左右成为‘母亲’……这么多年过去了,大家知道我的实际情况与规划有什么不同吗?”学生期待着老师的回答,眼神里似乎有小星星。“实际上,因为某种原因,我考研究生考了两次,在‘学生’这个角色中空白了一年,但是我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27岁硕士毕业,我以为我能顺利步入婚姻,但是也比我规划的晚了五年,接近30岁的时候才结婚。现在我32岁了,‘母亲’角色依旧没有实现……同学们,规划与现实肯定会有一定的出入,当计划赶不上变化的时候,你会如何看待和应对呢?”以此引出心态的调整、坚持与妥协、自我的和解等内容,这是对生涯认识的升华,具有生成性。如若再多一些不同角色的自我开放,再增加一些开放的深度,会更能启发学生的思路。
在升华环节运用教师的自我开放技术,以接地气的实例传达真情实感,触动心灵,要避免“为了升华而升华”的生拉硬扯。当教师公开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的時候,学生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更加自然升华,获得内在心理品质的成长。
综上所述,自我开放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更加顺畅,更有“人情味”,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而“打动人心”正是心育课力求达到的效果。心育课“走心”,是心育课情感鲜活的必然要求[5]。在心育课中加入自我开放技术,使得课程更加符合叶澜教授对一节好课“有意义、有生成、有常态、真实感”等方面的要求[6],也是鲁冰先生提出的心育课要具备“真气”和“勇气”的体现[7]。
参考文献
[1]符骏,王玲玲.教师的自我暴露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运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3):11-12.
[2]刘鹏志.自我开放技术在心理辅导课中的应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2):17-18.
[3]黄珊珊.中学心理课堂导入环节的实践综述[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11):24-26.
[4]李文娇.从观摩课看高中心理课分享环节的设计[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7):23-24.
[5]陈晓新.心育课程设计需要反思的几个问题[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32):22-25.
[6]许思安主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与组织[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
[7]鲁冰.上好心理健康课的几点建议[J].教师,2014(30):58.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龙山中学,中山,528471)
编辑/张国宪 终校/卫 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303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