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直抵心灵的培训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或许是个人水平有限,抑或是专家水平实在太高,每次外出培训总是万分激动,抢头排、勤动笔、常反思,不仅因为培训总能引发思考促成提升,更重要的是每次培训总能遇到许多美好的人,让我对个人成长充满信心,对教育美好的未来充满希冀。
  2015年,个人任教的第十五个年头。人至中年,遇到成长瓶颈,越发觉得理想遥远,时感烦闷无比,身心疲惫。幸运的是,五月份在福州参加了晋江市中学中层干部高级研修培训。正是在那一次短暂的培训中,遇上了李华老师,她用坚定的信念、丰富的阅历、睿智的话语及时点醒迷茫的我,激励我勇敢前行。
  当时,时任福建师大附中教研室主任的李华老师为我们做了一场《以德育创新促德育实效》的讲座。李华老师从当前德育面临的困惑引入,指出“传统德育模式已无法应对当前险象环生的德育困境”,总结出“只有坚持德育创新,开展学生真心喜爱的德育活动,才能应对德育困境,提升德育实效”。李华老师坚信“德育团队素质决定德育成败”,为此在学校组织创办释忧坊,坚持“顶天立地”的阅读,释放团队压力,帮助班主任从工作中找到乐趣、体验成长、获得幸福。
  一个半小時的讲座,让我茅塞顿开,醍醐灌顶。讲座结束后,我主动找到李华老师并希望得到她的帮助,李老师非常爽快地答应了。在她的激励和帮助下,我坚持读书、实践、反思、写作,先后阅读近50本教育教学类、历史哲学类书籍,每天坚持书写博文。目前已发表六百多篇、总字数超过30万字的博文,还发表十几篇教育教学论文,一度曾在五个月内就发表了10篇,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自己身上焕发出的能量。
  同时,我还仿效李华老师,带着团队一起成长,组建“桔里轩”读书俱乐部,每月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提升德育团队专业能力。2016年晋江市“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学专场)德育工作现场交流会在我校隆重举行,已是福建省教育学院李华政治德育名师工作室领衔人的李华老师特地亲临现场,并作“育德于心,成德于行”专题发言,让我备受鼓舞。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李华老师带我走过成长困惑期,让我回归本心,找寻真我,快乐成长。
  2016年,个人任教第十六个年头,我作为晋江市学校青干班成员走进百年老校上海复旦大学,进行为期十天的专题培训。短短十天的学习交流,不仅有知识的收获、理性的碰撞,更有情感的共鸣、思想的升华。聆听冷鹤鸣教授《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讲座及参观钱学森图书馆,让我知道“情怀就是一种高尚的心境、情趣和胸怀,是以心灵的满足而不是功利的得失作为自己行为标准的一种品质”。我想,作为教师,只有拥有高尚情怀,才能成就学生,让每个学生幸福健康成长。上海市特级教师吴金瑜老师用多年调研数据与课改实践指出:“教育必须改革,但不是胡乱改革,而是科学改革,盲目照搬注定失败。教育改革,不仅要体现在理论层面上,更在实践行动上,这是一种担当,更是一种勇气。”上海市特级教师倪闽景则带来一场全新的头脑风暴,犹如拨云见日,醍醐灌顶,让人清晰地认识到未来教育与信息技术有效结合的发展方向。我们要做的只是顺应潮流的细微改变,便可展示出一个全新的课堂,带给孩子一个不一样的未来。这些都为个人教育改革指引了方向。不过,这次培训更大的收获还在于认识了几十位青干班伙伴。他们有远见、有方向、有勇气、有感情,他们坚定地相信他们需要为学生学习负责,持续投入,精进工作,天天如此。“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见识了他们的优秀,感受了深厚的友谊,体会了相互的关心,让我发现成长路上并不孤单,找到了成长的强大动力。
  2017年,个人任教的第十七个年头,亦是个人教学改革力度最大的一年。这一年越发意识到课堂的重要性,意识到每节课是独一无二的。那么,什么是好课呢?一直在寻索,却始终无法寻获。二月份福建省高三地理学科培训会给了我答案,不管是厦门名师李钢老师、河南名师薄夫老师,还是福建教育学院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曾呈进老师、K12教育论坛荣誉版主刘登宇老师,都无一例外地指向“思维品质”。他们一致赞同:“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思考,课堂要教给学生的就是思维方法。好课应该是有深度的,注重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好课应该是知识的超市、思考的乐园、生命的狂欢。”这些讲座给了我很大启发,让我明白了“有智慧的教师总是在课堂上关注、启发学生自主思维,引导他们关注事物以发现问题,而不仅仅是解决问题”,并以此指引地理课堂实践。
  面对全国新高考,作为地理教师最需要的就是在课堂中运用提问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关注并组织选取相关素材,并将这些素材与先前知识整合起来,推进他们的知识和理解,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首先,我们要打造出一个充满关爱、尊重且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将课堂塑造成容忍错误且欢迎错误的地方,因为教师必须理解学习是一个断断续续的充满错误的过程。只有学生感到课堂足够安全,他们才会乐意一起学习探究。其次,也是最为关键的,就是我们能否提出好“问题”。在好问题的导趣下,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会发现更多的问题也将产生更多的疑问,这些疑问会让他们着迷,激发他们学习探究的兴趣。趣味性的探究学习经历,能长久地留存在学生记忆中,形成所谓的经验与方法。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教师作为课堂“启思与导疑”的发动者,问题的设计必须符合认知规律,不能向学生提愚蠢的问题,不能以刁难学生取乐,不能过早地拿那些似是而非的难题纠缠学生,让他们对学习产生错误判断,或是对个人思考能力失去信心。所以,课堂上“没有问题”便是严重的问题,而聪明的老师下课后总能让学生满腹疑问。课堂的至高境界就是教师下课离开教室,但是“教学”仍未结束,他的课堂表达仍然会留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这样的课堂,正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感恩遇到的每一位老师,名师也好普通教师也罢。我相信,只要我们保持空杯状态,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努力去学,认真去悟,必将成就自己美好的教育人生!
  (作者单位:福建晋江市内坑中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353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