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班主任对学困生的心理疏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每个班级都有学困生,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跟不上班级的整体要求,完不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其形成原因很繁杂,根据心理特点和环境等因素,我认为学困生有以下几种心理障碍:反抗心理障得、心态消极障碍、防备心理障得、厌学心理障碍。学困生的心理障碍,是在外因的条件下,加剧了已有的心理障碍的极端表现,班主任要想使学困生心理得以健康发展,就必须搞清外因及内因的个体差异,从而对学困生进行心理疏导。
  [关键词]学困生;心理障碍;心理疏导
   班主任对学困生进行心理辅导时,要准确地把握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的度,及时洞察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并有的放矢地进行改正。长期以来,我们在学生思想教育上已经形成了一种“抓两头,带中间”的框框,而且这种框框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人们的某种“心理定势”沉淀下来而又往往被人们的“潜意识”加以强化,从而导致了事实上的“忙两头、丢中间”的最终局面。教育实践中大量的事实表明,每一所学校的每一个班级,都存在着一部分成绩差、道德行为也差的学生,也就是所谓的双差生或后进生。即使是在按成绩编出的快班,也总是相对地存在着后进学生,这表明后进学生存在的客观性与普遍性。因此,帮助教育这些学生,使其由后进转化为优秀,不但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而且对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都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学困生的心理障碍
  学困生的共同特点是跟不上班级的整体要求,完不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其形成原因很繁杂,根据心理特点和环境等因素我认为学困生有以下几种心理障碍:
  1.反抗心理障碍
  大多数学困生不愿意与别人接触,为人处世有逆反心理。学困生的畏惧、防卫等不正常的心态多数来自于教育者对后进生的体罚、变相体罚,诱发学生反权威、反说教的反抗心理。他们开始怀疑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抵触正确的管教方式,不愿意和教师亲近,与同学疏遠,集体活动不参加,集体意识不强。
  2.心态消极障碍
  学困生或因功课不好,或因犯过错误,受到教师的批评、同学的埋怨、家长的训斥,经常处在“冷”的环境氛围中,在班里感到抬不起头,心理失去了平衡,心态消极,对班级的任何活动都缺乏热情和兴趣。为了寻求一时的心理满足,达到暂时的心理平衡,他们就设法从另一方面表现自己。我们经常看到有些自卑心理的学生,在课堂上精神萎靡,神情僵滞,听不进教师的讲课,回答不上教师、同学的提问,时而做小动作,时而伏在课桌上,时而东张西望。下课后,他们马上冲出教室,如龙似虎,无故欺负比他小、弱的同学。
  3.防备心理障碍
  学困生有较强的防备心理,由于多次受到挫折,使自己不自信。有时做了好事,没有及时得到表扬;成绩有了进步,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他们会感到教师不相信自己,在班级没有存在感。然而,如果自己做错了事,又容易被批评、训斥,他们感到挨批评是属于自己的,好像自己是在被监视之中,再怎么努力也是枉然。所以,学困生对教师、同学、家长经常处于猜疑的紧张状态,久而久之,与教师之间形成了一堵精神之墙,听不进也不想听正确的教育。下课铃一响马上溜走,他们在有意躲避教师的正确引导与沟通。
  4.厌学心理障碍
  现在多数学生不愿意学习,一考试就头疼,学习成绩大幅下降,学习自信心也随之下降,从而出现厌学障碍。导致学生厌学现象的重要原因是有的孩子沉迷游戏当中,认为写作业既累又费脑筋,没有玩游戏轻松过瘾;有的学生觉得自己再努力成绩也不及格,也会受到教师的批评,得不到教师、同学的鼓励和认可;还有社会的影响和家庭的负面影响也会导致学生出现厌学的现象。
  二、“学困生”心理障碍的危害
  1.精神欲求不足型心理障碍产生的自卑、宿命等心理。这部分学生长期处在“中等”地位,缺乏教师应有的关心、爱护、教育和培养,自以为处在冷漠的人际关系中,感觉处处比别人矮一截、低一头,久而久之就会缺乏自信心,缺乏与人竞争的勇气,遇到困难就表示无能为力,或怨天尤人,甚至相信命运,事事听其自然。
  2.情绪失衡型心理障碍产生的固执、孤僻、逆反等心理。这部分学生大都是从“优等生”中“分化”出来的,以几分之差从前几名的队伍里落榜或因几分之差被重点班除名,他们对自己期望过高,现实与之相反的结果引起的强大心理冲击,超过了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使他们陷入压抑或悲痛的情绪之中,这类学生听不进不同意见,容易产生偏激的想法,喜欢独来独往。
  3.精神欲求过剩型心理障碍产生的惰性心理或虚荣心理。这类学生多出自溺爱型的家庭,长期养尊处优形成一种优越感。图安逸、怕艰苦、意志力较差、不懂得尊重别人,在家长的压力和自身虚荣心的驱使下,考试时常有舞弊现象发生,缺乏积极的自我暗示能力。
  三、“学困生”心理障碍的疏导
  学困生的心理障碍是在外因的条件下,加剧了已有的心理障碍的极端表现,要想使学生心理得以健康发展,就必须搞清外因及内因的个体差异,才能不盲目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因此,要疏通这些障碍就要树立学生“自信心”,增强“自我意识”。
  由于“学困生”的基础差、起点低,与教学目标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教师制定计划,并长期引导学生。对偏科现象严重的学生要求自定短期目标,帮其逐步把弱科补上;对学习凭借小聪明、学习态度敷衍的学生,要求自定学习计划并争取家长配合,逐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意志品质较差、成绩波动较大的学生,要求坚持写自检自查日记,使其逐步学会自我约束;对学习方法欠缺的学生,加强指导与交流等。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两个字,即“自”与“查”。“自”是指自定目标、自定步调、自定计划,意在自我教育,保证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查”是指具体帮助、随时指导并督促、检查落实情况,不断激励,促进升华,意在充分发挥班主任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这两方面缺一不可。
  案例一:
  我班的小张同学,是个有语言障碍的孩子,性格内向,不会与同学相处,我要经常处理他与同学之间的矛盾。于是,课上我耐心指导他配合教师讲课,课下我经常走到他的座位旁坐下来和他聊天,告诉他要遵守校规校纪,同学之间要友好相处。渐渐地,他的成绩提高了,好朋友也多了起来。我让他为班级做力所能及的事,课间擦黑板、扫地、分发作业……慢慢地,大家淡忘了他的不足,再没人笑话他的口吃了,包括他自己似乎也忘记了这一点。看到他的笑容,我有些感动,发自内心的为他高兴。
  案例二:
  我班的小杨同学是单亲家庭的孩子,不仅学习成绩不好,还有点小淘气。转眼一学期过去了,班级的成绩整体有了很大提升,可是就他个人而言,成绩却几乎没有一点改变,这让我很是头疼。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重新了解了他,因他得了重感冒,他三天没来上课,晚上我买水果去他家看望,并准备给他补课。没想到我一抚摸他的小脑瓜他就哭了,而且哭得很伤心,还说了一句让我揪心的话:老师,我以为你不喜欢我。直到那一刻我才知道,他一直认为自己是个淘孩子,所有老师都不喜欢他,包括我这个班主任。之前我为他所做的一切在他看来都是告诫他不要淘气,别影响上课,而并非是爱。这次感冒他在家已经等了我三天。三天,对于一个渴望得到爱的孩子来说是多么漫长啊!对此我深深地愧疚着,也让我懂得了对学生的爱要及时地给予,而且要大声说出来。
  在教学中,对“学困生”的教育不能急功近利,除具体帮助、严格要求外,还要热切地期待,期待中善于体谅、同情和允许学生在某些方面暂时还没能达到预定的目标,善于体察宽慰并帮助学生除在教师面前的手足无措、紧张不安的自责感,这样学生就会不失信心地继续努力。
  总之,对待学困生教师要做到:动之以情,甚于父母;晓之以理,细如雨丝。做到爱中有严,严中有导。这个过程,要抱着满腔热忱,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反复、耐心地教育;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曾庆春.好教师必学的5项教育新思维,[M].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舒达,蒋长好.素质教育全书,[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  陈始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466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