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有效”在教学中的渗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始终在引领学生对话文本,对话文本主人公,与作者产生心灵的沟通。其间,我们倍加关注的是“有效”这一关键词。但是走进课堂,我们发现:尽管教师将有效教学进行了精心的预设,而且阅读教学过程中,也十分关注学生的表现,但是,低效或者无效现象依旧比比皆知。如何将有效渗透进课堂,让学生始终以最佳的状态徜徉于文本的字里行间?笔者以所听《梦圆飞天》一文教学为例,截取几个低效的案例,并且提出自己的思考。
一、有效朗讀,别等“无病呻吟”才指导
案例一:第2小节朗读指导案例
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第2小节的时候,首先初读,引导学生思考:此刻人们的心里怎么样?学生很快便说:“人们此刻非常激动、自豪,因为我们国家的飞天梦想就要实现了。”于是,教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2小节。但是,学生读书显然情感不够,没有能够真正走进文本深处,将作者人们的内心的激动与自豪读出来,整个朗读变得“无病呻吟”。
思考:
没有情感的投入,没有对文本很深入的理解,没有合适的引导,学生很难将文本读得有声有色。在这一案例中,学生并没有真正进入文本。可以说不用老师提问,学生也应该知道用什么样子的语气朗读,因为文本中已经出现了“激动”“喜悦”“自豪”这三个词语。教师所要做的并不是让学生知道用什么语气朗读,而是回到朗读指导的本身——如何指导。因此,笔者以为,在这一小节朗读指导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此刻,你就在现场,你想说什么?”于是学生可能会说:“我们多年的飞天梦想终于要成真了,我们祖国的科学技术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可能会说:“我们的祖国终于强大起来了,从此,太空也有我们中国人的脚印了。”也可能会说:“中国人的飞天梦想今天就要成真了,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的心里无比自豪。”……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此刻你也来为杨利伟送行了,为神舟五号送行了。内心的激动,请你用朗读表达出来吧!”这样一来,有感情地朗读指导才会水到渠成。
二、有效练笔,别等“生搬硬套”才引领
案例二:随文练笔指导片段
学完了《梦圆飞天》,教师指导学生模仿课文的第2小节描写一个场面。写出场景中人物的表现。在学生描写片段的同时,笔者身边一个学生这样写:“那天早晨,微风轻轻地吹着。天空中下着小雨。我们几个同学捧着自己平时读过的课外书,早早地来到了操场,参加跳蚤市场活动……”这时候,教师巡视到了这个学生身边,静静地看了一会,然后静静地走开了……
思考:
阅读是自外而内的吸收,练笔为自内而外的表达。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都会充分运用教材资源,引领进行练笔训练。通过适当指导,让学生感悟文本的表达方法和特色,学习教材课文的言语形式,带走相应的言语能力。笔者以为,这才是阅读教学真正目的所在。这一案例中,透过学生的练笔片段,呈现出来的问题是:课文第2小节的第一句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与感悟?教师可能忽略了。但是这里恰恰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学习写作的重要资源。
笔者以为,在引导学生对话这一自然段的时候,教师可以这样问学生:“读读第一句话,有什么感觉?”有的学生会说:“感觉非常冷。”教师引导:“天如此寒冷,可发射现场,送行的场面,人们还冷吗?你能说说吗?”学生自然而然地感悟出人们热情的高涨。这一来,学生才会明白:在这里,写景起着衬托作用。第2小节里第一句话,写天气的寒冷正是衬托了发射场面人们的热情高涨。因此,在进行环境描写的时候,需要考虑对下面的内容是不是起作用,起不到作用的环境描写,应该删除。这样一来,学生才会真正明白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才会真正学会在自己的文章里有效运用。笔者以为,这才是语文应该带走的能力。
三、有效感悟,别等“囫囵吞枣”才提醒
案例三:引导学生感悟文中描写总指挥的话
教师引导学生感悟总指挥的话“出发!”的时候,采用的是朗读法,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杨利伟和总指挥的话。虽然这时学生普遍将声音读响亮了,听起来,似乎有感情了。其实,透过这一朗读,可以看出: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描写总指挥的这一小节。并未真正感悟“出发”一词所包含的深情,表现在朗读没有感情,根源在学生对文字的感悟不够深入。孩子们其实没有真正理解总指挥的“出发”中包含了什么,只是囫囵吞枣地感悟。
思考:
笔者自始至终陪着孩子们学习了《梦圆飞天》这一课。可能缘于上课教师重点关注送别场面和升空场面的理解,也可能是过多关注了对杨利伟这一人物形象的感悟,忽略了对总指挥的描写内容的感悟。学生对语言的感悟不深,因此朗读“出发”只是简单地将声音提高了八度。笔者以为:在这一案例中,学生声音提高八度并不是真正感悟语言的表现。如何深入感悟,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解决的重要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总指挥期待什么?信任什么?通过充分讨论,学生就会明白:总指挥信任杨利伟可以在太空中留下中国人的脚印,并且安全返回地球,期待杨利伟成功地完成航天任务。这样一来,学生才能真正感悟“出发”一词的丰富内涵。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能等到学生出现了一些低效或者无效现象的时候,才想起来去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师须要真正领悟“以人为本”,充分了解班级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对此有个心里的预估。这样一来,课堂教学才更有针对性,学生才能真正习得不断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
【作者单位:涟水县小李集中心小学江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508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