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Web2.0思维模式的MOOC平台建设趋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MOOC的出现带来了教学模式的深入探讨与改革,近几年国内也涌现了一大批MOOC平台及海量在线课程,本文从高校MOOC平台的使用现状、存在问题为出发点,剖析问题原因,并以Web2.0去中心化、信息聚合、开放平台的思维模式为依据,针对MOOC平台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平台建设的改进思路。
  关键词:MOOC;去中心化;信息聚合;平台建设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9)11-0106-03
  ● 引言
  从2012年开始,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MOOC)的热潮席卷教育界,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被投入到MOOC相关课程的制作及MOOC平台的建设中,有关MOOC的研究也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根据在中国知网上的文献检索显示,有关MOOC的文献数量从2012年的7篇逐年上升到了2017年的2731篇。然而,在MOOC的热潮背后,问题与争议也像硬币的正反面一样存在,被讨论较多的问题有学生持续性不强、退学率高[1][2]、并非适合所有的课程教学、微视频与在线测试交织的教学法缺失[3]、学分的有效性和认证遭质疑等。但无论如何,MOOC对教育的影响已经渗透到方方面面,越来越多的人正习惯使用这种教学和学习模式。2018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构建一体化“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的要求。作为依托于互联网的MOOC平台,在前期的发展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改善平台功能与打磨细节,以顺应“互联网+教育”大平台的要求,更好地服务教育,值得教育工作者细细思考与探索。由于目前我国的MOOC制作及推广主体是各高校及其联盟,且很多高校都有本校自主的MOOC平台,并以MOOC\SPOC\MOOC+SPOC等多样的教学模式针对不同的课程特色进行,受众也以在校学生为主,所以本文缩小范围,忽略面向社会存在的课程完成率低、学分认定困难等问题,仅把高校学生作为受众对象来探讨MOOC平台的改进趋势。
  ● MOOC平台使用中的现存问题
  1.碎片化问题凸显
  为了打破学生集中学习的时长,也为了更加适应不同专业层次的学生,MOOC一般以短视频、模块化为主[4],美国杜克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两位教师阐述了MOOC对学校教学的影响,特别建议将16周的课程分成两门短课程供学生选修。模块化的课程使得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灵活,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课程模块化使得课程的知识点组合发生重构,可选课程数量增多,课程的适宜群体发生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信息超载与课程碎片化问题。如果把一个平台所有的课程都拆分为两个课程,就意味着学生选课时需要花费比之前多一倍的时间去读每门课程的背景介绍及课程适应对象的简介,且需要学生自己关注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联,再加上网站的协同过滤等算法进行的一系列推荐课程信息,学生的注意力会被大量消耗,可以集中注意力学习的时间会被缩短。美国管理学家和经济学家赫伯特·西蒙(Herbert A.Simon)针对现代人的注意力匮乏指出[5]:信息消耗的是接收者的注意力。换句话说,信息的聚敛同时意味着注意力的匮乏。如何让学生在享受到课程模块化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尽量减少其负面影响?如何指导学生消耗最少的注意力来快速准确地定位自己想要的课程?MOOC平台应充分考虑这部分的弊端,并利用信息化技术尽力弥补。
  2.交互性低下
  目前,一般的MOOC平台提供有讨论区、提问答疑区,学生可以提问,做笔记,完成作业,测验及进行课程评价,教师则可以进行答疑、评分,或者查看选课人数、课程完成进度等一些简单信息统计。总体来说,学生只是被动使用平台现有的一些功能,平台并没有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交互性较低,课程的学习体验并不佳。另外,平台与平台的交互性基本只体现在社交账号绑定身份认证、课程推荐等浅层面,没有实质性的交互内容。
  3.课程视频观看中的数据挖掘不足
  MOOC平台在为学生提供新的学习模式的同时,也记录下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轨迹,如观看的课程、课程完成度、提出的问题等一些易观察的基本数据。在一门MOOC的学习中,课程视频的观看是花费时间最多的环节,在这个过程中记录使用习惯、操作习惯的数据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分析更具有挖掘意义,但这是目前平台统计分析所欠缺的。比如可以根据学生观看视频时的拖拽动作,分析哪些是学生反复观看的知识点,考虑到数据的准确性,需要至少有两个前提:一是学生有足够的校园网流量,使得他每一次打开、拖拽尽可能都是消耗网络流量,而不是下载到手机上保存后再反复观看。在“智慧校园”的建设背景下,大部分高校目前都可满足校园内网不限流量的全覆盖。二是学生的拖拽尽可能比较准确地到达需要的位置,这要求MOOC平台在视频观看环节有完善的功能设计,便于学生做到精准拖拽视频进度。
  ● Web2.0
  Web2.0[6]起源于2003年以来逐渐流行的博客(blog),软件被当成一种服务,互联网从一系列网站演化成一个成熟的为最終用户提供网络应用的服务平台。近几年兴起了用户参与、在线网络协作、数据存储网络化、社会关系网络、RSS应用以及文件共享等概念,这也成为了Web2.0发展的主要支撑和表现。Web2.0的核心思想是去中心化、信息聚合、开放平台,具体解释为:
  (1)去中心化:打破门户网站的信息垄断、统一展示的特点,以个人为中心;
  (2)信息聚合:信息在网络上不断积累,不丢失;
  (3)开放平台:平台对用户来说是开放的,用户的活跃度较高。
  Web2.0模式强调用户体验,着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和智能化的交互应用。   ● MOOC平台建设的改进思路
  1.成体系的碎片化
  高校里的线下学习是成体系的结构化学习,不仅强调知识,还强调知识之间的关系,而在建设MOOC平台的课程时,是以课程模块为单位,课程模块之间的联系被弱化[7],造成碎片化弊端。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增加知识之间的联系,直观地建立学科的体系图谱,把碎片化的课程或课程模块串起来,详细介绍学科体系下的课程背景、难易程度、各课程的适应对象,以及在整个学科下学习各个课程的先后次序、完成课程可以达到的知识水平等,使学生在选课之前就对本学科有较全面的认识,进而可以有目的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若干课程,由浅入深地学习。这样既避免了面对平台的海量课程难以选择,或上了课程之后才发现自己并不适合等耗费时间的情况,也避免了知识学习的碎片化、浅层化,成体系的知识点也更便于记忆与运用。
  2.高交互的应用平台
  MOOC平台应强调以用户为中心的使用,重视用户的“写贡献”,使用户从被动的使用者角色向建设者角色过渡,鼓励学生通过PC端、移动端在平台上建立自己的课程知识库,并同时共享给其他课程学习者,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教师的解答也被收录进知识库,方便问题查询。另外,积极拓展平台与平台之间的交互,如连接学校的数据库、图书馆的图书管理系统,教师针对一门课推荐书籍可直接显示馆藏,高水平论文可直接从数据库下载,平台的RSS或其他方式的订阅功能,可以到达学校的数据库、电子书、教师的分享资料云盘,这样对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理解知识点更有帮助,也省去了学生面对海量信息的筛选消耗时间。
  3.完善的视频观看功能设计
  为了帮助学生在观看视频时精准拖拽,课程视频可以在进度条上添加节点,并用标签标注。对于重点、难点,学生可以反复观看,已经會了的知识点,学生可以跳过,这样既节省了学生的时间,也便于教师收集学生多角度的学习信息。例如,哪些是学生反复观看的知识点,在哪些地方学生暂停观看、短暂思考,每位学生会观看几次教学视频等。MOOC平台作为使用工具,需要不断完善功能,深度记录学生的使用痕迹,为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提供高质量的数据,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权威的指导。
  ● 结语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智能识别、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打破时间与距离限制的在线学习方式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与此同时,学习者对在线学习体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MOOC平台作为载体,应充分以用户为出发点,利用最新的技术,不断提高智能化的功能,打造知识成体系、平台高交互的新模式,以适应用户日益提高的精神需求。
  参考文献:
  [1]郑依萌.近五年慕课(MOOC)研究综述及背后争议[J].黄河之声, 2017(10).
  [2]孙茂松.从技术和研究角度看MOOC[J].计算机教育,2014(09).
  [3][4]汪琼.慕课运动对高等教育的渗透性影响[J].开放教育研究,2016,22(03):37-43.
  [5]陈奕,凌梦丹.微博“碎片化阅读”的传播麻醉功能解读[J].编辑之友,2014(05).
  [6]孙茜.Web2.0的含义、特征与应用研究[J].现代情报,2006(02).
  [7]王竹立,赵师红.碎片化学习如何化弊为利?[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6(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576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