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议中班幼儿编织活动兴趣的生成、提升与持续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编织活动的开展,是帮助幼儿获得一双“巧手”,提升动手能力、专注力、促进艺术感受的有效途径。在中班开展编织活动时,要根据中班幼儿的特点,把握好“兴趣的生成、提升与持续”这一关键因素,使幼儿乐于参与并在活动过程中持续获得积极的操作感受。在开展编织活动中选择有趣内容、设置编织情境、调整编织难度,逐渐增加挑战性,是中班幼儿对编织活动兴趣生成、提升与持续获得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中班;编织活动;兴趣;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01-0042-02
  编织艺术是中国流传最久的民间艺术活动之一,是一项古老的手艺活动,近几年来我园立足于园本课程,以幼儿为主体,开展编织艺术活动的研究。在“十三五”规划市级课题《融乡土资源于幼儿园编织艺术课程的实践研究》背景下,在幼儿园中班开展编织活动,能够有效帮助幼儿提升动手能力、发展精细动作与手眼协调,并使处于发展不平衡期的中班幼儿更专注。在开展编织活动时,不能要求幼儿枯坐着持续进行编织活动,需要把握好开展活动的关键因素,即:幼儿活动中的兴趣生成、提升与持续。编织活动必须能够吸引幼儿,才能使幼儿乐于参与并在活动过程中持续获得积极的操作感受。因此,选择有吸引力的编织内容,以兴趣为引,加强编织活动过程的情境创设,设置适当的有梯度的编织难度,逐渐增加挑战性,帮助幼儿获得兴趣的提升与持续,促进幼儿动手能力、艺术感受力、专注力与协调能力的发展,是中班幼儿开展编织活动的有效策略。
  一、以内容吸睛,帮助幼儿迈开第一步
  在观察中发现,在刚开始接触到编织活动时,大多数中班幼儿表现得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如果单纯地只是提供了一些编织材料、编织模板等物品给幼儿使用,他们的兴趣持续时间是非常短的。除了幼儿自身的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这一原因外,与幼儿对编织活动的熟悉程度、编织活动内容的选择是否适宜有非常大的关系。教师在开展编织活动前,首先要进行编织活动内容的选择,内容需要围绕幼儿的兴趣和认知特点,以幼儿熟悉的内容、新颖的编织游戏方式带领幼儿迈开编织的第一步,使幼儿在充满兴趣的期待中进入编织活动。
  内容的选择不仅要关注幼儿的兴趣认知,更需要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设置一些简单的贴近幼儿生活的编织内容,选择的材料也要色彩鲜艳多样,要让幼儿在参与到编织活动后获得一定的活动成就。随着幼儿对编织的不断熟悉,在编织内容与材料选择上再根据幼儿的表现加以调整。下表是笔者选择并持续让幼儿感兴趣的部分编织内容:
  二、以情境助阵,推动幼儿更主动参与
  中班幼儿还具有比较明显的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在进行编织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在其中加入适量的情节,使编织活动变得具有情境性,幼儿将更乐于主动参与到编织活动中来,使编织活动变得有趣、生动。在情境创设中,同样也可以存在着编织技巧的引导,这种融入了情境的技巧引导方式是幼儿非常容易接受的。
  如:在进行了编织活动“漂亮的餐垫”后,幼儿了解了如何上下穿编,我们进行了相关编织:“蜘蛛网编织”,进行活动时,教师创设了游戏情境“蜘蛛网里的王子”,一小团毛线团就是“王子”,教师引导幼儿关注编织方式的时候说道:“王子跳到了蜘蛛网的正中间,要从蜘蛛网中间往外走,这对他来说真是太危险了,”幼儿的脸上浮现出紧张的神情,教师接着问道:“帮他想个办法,怎么才能不掉下去呢?”大家最后想到了“把王子身上的毛线绑在蜘蛛网上就可以了。”這正是固定线头的方法。教师和幼儿一起固定了线头,而后慢慢地展开了一场王子和蜘蛛的钻、爬追逐赛。教师与幼儿熟悉着“跳过一条线跑下去再跑回来,一直跑下去,越跑越远。”幼儿在情境中模仿动作、自己探索动作,在这个情境引导下,幼儿很快就掌握了转圈编织的方式,也懂得了一开始固定线头的方式。在编织活动结束后,蜘蛛网框被放置在游戏区域中拱幼儿游戏使用,许多幼儿主动到区域里去进行蜘蛛网的编织,情境的引入不仅让活动充满了乐趣,更让编织活动因情境里的角色和内容而变得简单起来,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活动推动方式。
  三、以难易调整,激发挑战活动的热情
  当幼儿比较熟悉编织后,他们的兴趣很可能会慢慢淡去,这时候就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难度调整,让幼儿在迎接挑战的过程中激发出参与编织活动的兴趣、热情,从而获得兴趣的持续。可以从改变编织材料和改变编织方式入手。
  (一)改变编织材料
  编织活动中的材料除了基本的线条外,编织内容的外框很多时候都是固定的。当观察发现幼儿的兴趣随着他们对编织材料、编织活动方式的熟悉而有所减退时,教师就可以进行材料的改变,让幼儿获得持续操作的动机。如:在进行蝴蝶结的编织时,教师一开始提供给幼儿的是彩线,材料刚投放时,幼儿都喜欢编蝴蝶结送给好朋友、送给妈妈,很有成就感。但是不久之后他们的兴趣就逐渐消退了。教师可以将原来制作蝴蝶结的材料改成缎带、布条、蕾丝花边等材料,并且给蝴蝶结活动配置一个大相框,幼儿可以在制作完成后,将自己的作品使用双面胶贴在相框中做一个“蝴蝶结组合”,新的材料带来新的感受,幼儿又开始进行起蝴蝶结的制作,但是这一次,幼儿对编织的探索热情转移到了使用蝴蝶结制作相框这一内容中,他们乐于探索不同的蝴蝶结放入其中进行组合的区别,但编织仍然是组合的前提。新的材料和挑战带来新的感受,幼儿的兴趣也在一次次的优化中得到提升。
  (二)改变编织方式
  编织活动之间的融合是具有冲突的美感和趣味性的,而编织活动与其他内容的融合则更能带来新鲜感。在笔者的尝试中发现,编织活动的融合能够让幼儿发现材料的不同呈现角度,带来幼儿之间的配合与个人的创新挑战。如:在编织“餐垫”进行上下穿编的练习后,教师在餐垫木框的背后装订了一圈小圆头螺丝钉,使用免钉胶等物品进行了粘贴固定以保证活动的安全性。幼儿可以在制作餐垫后,在背后再进行对角绕相框的编织活动。为了能够让两位幼儿同时参与同一个编织活动,教师将这个加工过的木框用小架子固定好立起来放置,让幼儿能够合作进行编织,当两人都完成编织后,这个作品呈现出了一种别样的美感,在相框中有着横竖格纹,非常具有艺术感。再如,在进行编辫子的编织活动中,教师直接在墙上绘制了娃娃,将毛线粘贴在娃娃头上,让幼儿来帮助娃娃编织辫子,教师在每个娃娃头顶上写上不同的数字,幼儿根据数字的提示,为娃娃编织不同的辫子条数,幼儿的动手能力、数学感知同时得到了发展。
  不管是编织活动与编织活动的融合,还是编织活动与环境、不同领域内容的融合,教师都需要关注的活动的难度,稍稍提高难度能够让中班幼儿“跳一跳够得着”,增加幼儿的挑战兴趣,使幼儿的兴趣得到提升与持续。难度太大很容易让幼儿打退堂鼓,这对于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与专注力是不利的。
  在中班不管开展什么活动,都需要关注到幼儿的发展不平衡期表现,要引导幼儿探索,更要帮助幼儿学会如何专注地做事,使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编织活动关注幼儿兴趣的提升与持续,设计具有趣味性的内容、以情境为辅助、以难度的改变为手段帮助幼儿感受编织活动带来的乐趣和成就,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审美感受和专注力。在幼儿的能力允许的情况下,未来还将尝试投放更多新的编织内容,并在编织材料方面进行一定的研究,挖掘家长在编织活动中的教育职能,让幼儿的编织活动变得丰富起来。
  参考文献:
  [1]罗梅,赵福云.幼儿园美术活动创意设计[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2]姜雪,张小青,李妍莺.幼儿园编织活动的实践探索[J].教育导刊月刊,2016(7):42-4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578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