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随着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改革,古诗词的篇目明显增加。但实际的初中古诗词课堂教学却很不乐观,主要表现为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课堂的教学质量与教师的教学预设效果之间的矛盾。因此,在这种背景下,为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和培养学生热爱古诗词的兴趣,教师在古诗词教学时就要思索“到底教什么”与“具体怎么教”等相关问题。在这里,笔者就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实践,也来谈谈对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初中古诗词;教学实践;教学思考
随着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改革,课文中古诗文的比例大大增加。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古诗文教学提出这样明确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目前,初中古诗文教学上存在两大难题:一是学生与文本距离的难度。首先因为与诗人所处的年代相隔遥远,无法理解那个时代背景造成的各种影响,以致无法理解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其次是古诗词言简义丰,大凡那些语言含蓄委婉、晦涩险怪,且表现手法上多引用典故故事的古诗词,因初中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以致无法了解这些诗词的具体意思。二是教学上的难度。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提高学生诗词鉴赏能力?一堂课我们要“教什么”“怎么教”等一系列问题为难着我们。
于是,在教授完《游山西村》(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这堂课,我对初中古诗词教学有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定准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不难看出,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者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所以,备课时,教师在细读文本,把握文本的规律,制定出切合文本特点的教学目标时,要注意将三维目标相互渗透,融为一本,并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在以往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往往以知识目标为主,侧重于古诗词的语言风格和意境等的鉴赏,忽略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造成三维教学目标不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无法更好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所以,为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古诗词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落实好古诗词教学的三维目标尤为重要。
如《游山西村》备课时,我将三维目标确定如下:1. 知识与能力:①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结合课文注解了解诗意。②品读重点词语,感受乡亲们的淳朴热情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③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句中所含的哲理。④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进一步了解作者陆游的思想情感。2. 过程与方法:①诵读法:以诵读贯穿课堂,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悟感受乡亲们的淳朴热情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②启发式、合作探究式、联想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展开联想,教师只做适当的启发和点拨。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自觉走进诗歌的殿堂,进而培养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感情。
二、 巧设教学思路
教学如同写文章一样,也要讲究一定的思路,即所谓的“教学思路”。清晰的教学思路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实现三维目标,达到较好的教学目的有着良好的帮助。
在上《游山西村》这堂课时,我设计的教学思路是:明诗意——悟诗情——得诗理——知诗人。让学生借助课文的注解或其他工具书,明了大体的诗意后,重点探究陆游为何想重返山西村的原因,从而让学生理解作者对山西村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找到主旨句“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在悟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哲理后,最后链接写作背景,巧妙引导学生再次走进陆游的心灵世界,提升学生对作者的另外一番认识。
拓展延伸中我设计让学生课堂作画,进一步想象情境,更好理解文本。
总体上,这堂课的教学思路比较清晰,过渡自然,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但有点遗憾,由于第二环节中的合作探究时间花得比较多,且老师自己的总结概括语言不够精练,没有把握好每个环节的预设时间,在最后几个环节中问题处理有些仓促。这是今后古诗词教学中应该注意的细节。
三、 活用教学方法
苏格拉底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一点都不假,教学中,作为学习催化者的教师应如何巧妙地选择教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一)以读为本,平等对话
古语云:“三分诗七分吟”,可见诵读是学习古诗词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手段。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诵读这一环节,不仅要尽可能让学生多读,还要进行适当的朗读指导,通过不同花样地读,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味。
如教授《游山西村》,在讲解“丰年留客足鸡豚”时,我让学生想象山民会怎样招待远方的客人,学生马上回答出了我预设的答案:热情好客,请作者喝腊酒吃鸡肉猪肉(异口同声,气势磅礴,底下有人偷偷掩嘴笑)。我乘兴引导:“同学们,朗读过程中,有些音节要轻读,有些音节要重读,如果将所有音节都读得一样重,就很难把文章的内容传达清楚。哪个同学能说说‘丰年留客足鸡豚’这句话哪个字需要重读,你的依据是什么?”經过几秒的思考,有个学生很快指出“足”字,并对“足”字分析很到位。“老师,因为‘足’字除写出山民们想尽办法去招待客人的热情大方,还能说明今年是丰收年,收成好,他们想多给作者一些吃的,因此这个‘足’字要重读。”本以为在讲解这句诗时,我要绕一大圈子解释,现在看来是我多虑了,原来朗读指导训练也可以帮忙解诗文大意这块难题。只要稍加点拨朗读技巧,就可以在与学生轻松平等的对话中,完成在诵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同时达到在诵读中理解感悟诗文的目的。 (二) 读画结合,寓教于乐
钱钟书在《中国诗与中国画》里曾这样形容诗与画的关系:它们不但是姊妹,而且是孪生姊妹。这个比喻极形象地说明了诗歌与绘画二者间的关系,正是所谓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了。但詩中的“画意”是从心境中得来的,是“无形画”,假若在古诗词教学中,能将无形的“话”化为有形的“画”,由画解意、由画悟情、由画入境、由画审美,我想这样的教学效果应该是奇妙无穷了。
因此,我在上《游山西村》的时候也做了这种尝试。如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的是山间水畔的景色:山径蜿蜒,溪流迂回,花明柳暗处,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好一充满画意的诗句呀。赏析到此时,真让人有提起画笔挥墨的冲动。于是我让孩子们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发挥想象,用他们的笔将这幅山水图勾画出。这时,学生们异常的兴奋,异常地投入。他们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互相提供彩笔,你一笔,我一划,很快画出了青山、绿水、树丛、山花,有的还不忘添上拄着拐杖站在山路上踯躅的诗人……通过画画,孩子们对这首诗的研究更认真深入了,根据画面背诗的积极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真是一举两得。
(三) 读写结合,锤炼语言
叶圣陶老先生曾这样形容阅读与写作的关系:“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可见,阅读与写作二者合二为一,才是学生完整的学习过程。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可以立足教材,让学生在诵读品鉴诗句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扩写、续写等写作训练,这样,不仅能进一步提高孩子们的写作能力,还能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如教完《游山西村》时,我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让学生任选诗中自己感兴趣的一个诗句,通过大胆想象,在原诗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改写成一则小故事或片段,然后发表在班级博客上,全班一起分享,反响较好。
其实,古诗词中有很多诗人的思想情感与生活境遇均可作为我们写作的素材。如此次半期考试(县城区六校联考)命题作文《遇见》,大部分学生选择写实的记叙文,而我班某个学生就能打破惯性思维,大胆想象,以梦境的形式,穿越时空,遇见迷路的陆游,并和陆游一起携游山西村,完成一段由迷惘到释然的探路历程,颇具匠心。
文无定法,教亦无定法,相信每个语文教师手中都有一把拨通教学方法的金钥匙。只要我们能在教学中结合自己学段的学情特点,合理编排,选择科学的方法,就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中享受诵读古诗文的无穷乐趣!
基金项目:本文系霞浦县2017年教科研一般课题《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初中古典诗词教学实践探究》(课题编号:2017z-001)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语文/《初中学业考试说明与指导》编委会编.初中学业考试说明与指导[D].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1):8.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2.
[3]马萍.绽放“诗情画意”,快乐学习古诗——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导学,2015(22).
[4]陈秀杰.古诗词教学之我见[J].文学教育(中),2012(1).
作者简介:
郑明雯,福建省宁德市,福建省霞浦第一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584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