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进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是阅读的关键。有必要分析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并总结经验,找出合适的解决对策。以“小学语文教学改进对策”为题,展开讨论,谈几点个人意见和建议,希望对小学阅读教学具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对策
阅读既是小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又是使用语言的过程,阅读能力的提高实际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量的多少。叶先生说:“教是为了用不着教”,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自身的能力是现在小学语文综合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
一、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手段不断更新,容量大、亮点多、节奏快、追求新异。然而,本质上真正促进学生言语发展,真正达到课堂阅读教学有时效的很少。不少的课堂实际上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这说明当前语文教学的现形与应有形态之间存在剪刀差。阅读现状表明变味的阅读教学依然存在:“听说读写”顾此失彼,探究即活动,活动即探究;另外,主体性和主导性傻傻分不清楚,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模糊不明,积累、感悟和分析、训练的关系乱成一团,教师角色转换,对语文教育目标认识,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目标上的问题等等,千疮百孔,导致语文教学低效能,青少年拿大把的时光跟它在赌明天。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少年儿童阶段的阅读其实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这个时代的阅读其实能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因此,完成阅读教学任务其实是对阅读能力一个很重要的阶段性的考核,那么,良好的阅读能力能够很好的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发展,对于小学生而言,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当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且在儿童时代的教育中占很重要的位置,小学生的语文阅读成果和其语文水平成正比例关系。
三、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忽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2)当前应试教育制度影响和约束小学阅读教学;(3)语文课堂教学偏离语文课程的母语教学本位目标;(4)语文教学本身的复杂性和教学规律尚未得到充分的揭示;(5)阅读教学内涵空泛,华而不实;(6)教学空间封闭;(7)阅读兴趣淡薄。
四、改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对策
(1)更新阅读教学理念,营造宽松的阅读氛围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统一的全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注意转变教师角色的定位,让阅读呈现开放、对话、个性的特点,突破原有的封闭状态,营造动态、自由、主动、多元的阅读氛围给学生。这样的环境会让学生回归本真,充分发挥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的作用,对学习盛满热情。(2)把握阅读灵魂,提高阅读教学效率读是阅读的立身之本。张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其实是学生阅读的结果体现,有所感悟和语言积累则是阅读的最终目的。因此,无论是教学生阅读也好,还是阅读教学也罢,必须让学生认真读,潜心读,有感受的读。相同的阅读材料不同的学生读会有不同的感受,体验和感悟,教师要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不做复杂的分析,而是让其多读书,有层次的读书,当然,学而不思不行,不但如此,还要教其多思考,多与他人进行交流并且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悟。(3)加强阅读技巧的培养如《难忘的一天》课文初读后,我便有了疑问,问学生:“文中主人公我最难忘的一天是哪一天?我为什么难忘那一天”,学生很快从文中第一自然段中找到答案来回答我。在分析某篇文章段落大意时,可以先找出段落的中心语句,如果没有加以概括即可,读懂本段大意,然后进行理解和文章大意概括。阅读的同时,教师又要帮助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生字词,不明白的句子,加以组词,造句,给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以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记忆,加深课文内容理解和运用,又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只有掌握了阅读技巧,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阅读等各项能力才能随着阅读能力步步上升,得到真正的提高,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养成阅读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语文知识整体素养。语文学习本身就考察学生的情商,所以,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该注意:(1)以情感人,引起共鸣;(2)巧设问题,启发讨论;(3)借助情景,导情入文。只有将各项能力综合起来培养,才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起到让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
五、结语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积三十年的经验,使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这种种事实实践足以说明阅读的重要性,换言之,阅读可以成为当今时代孩子们最喜爱的事,那么我们何不顺藤摸瓜,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和阅读兴趣以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让孩子们健康快乐的环境下成长,是语文教学一直以来的追求,也是小学阶段阅读教学所尊崇的教学宗旨。
參考文献:
[1]陈丽莉.阅读教学:文本与心灵的桥梁[J].阅读与鉴赏,2011,(10).
[2]陈玉琴.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2011,(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658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