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阅读设计力: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因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阅读设计力作为教师教学能力的组成部分,不仅是提升阅读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师高超教学艺术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植语言,向外拓展,走向生活,引领学生发现语言的秘妙点,发现群文的关联点,发现语言的实践点,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设计力;语文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8-0021-01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阅读教学也是如此。教师课前设计准备得越充分,课堂教学实施过程就会越扎实有效。何谓“阅读设计力”呢?可以从两个方面体现:一是静态的文本,一是动态的学生,这两者之间需要一个共振的区间来引領,以激活静态的文本,浸润动态的学生。对于短短的一节课来说,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点呢?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大胆地取舍,准确地捕捉文本中的“语言麦穗”,发现文本中独特的“这一个”,让文本的教学价值发挥最大化,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根植语言,发现语言秘妙点
  选入语文教材的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大都凝聚着作者的心血,教师在引领学生阅读课文的时候,不能只是一个普通的阅读者,而应充当一个独特的发现者。因此,在阅读教学设计方面,就应该更多地关注文本语言的个性。这样,一课有一课的新奇,一课有一课的收获,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就可以一点点汇聚起来。
  《负荆请罪》(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是一篇以话剧为表现形式的课文。在教学这一课时,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历史人物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文本语言的秘妙呢?教师可以这样进行阅读设计:首先出示:“韩勃,你要知道,秦国不敢侵犯我国,就是因为我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一点你想过没有?”然后让学生思考“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两句话的顺序能不能颠倒,为什么。这个问题的设计不仅指向了言语表达,而且指向了人物的内涵。经过比较品味以后,学生明白了“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样的顺序表明了蔺相如把廉颇的功劳放在前面,进一步体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礼让先贤的优秀品质。
  在阅读教学中,许多文本秘妙大都隐藏在文本的字里行间,需要教师仔细挖掘其中的语言秘妙点,引领学生驻足、停留、鉴赏,真正使学生得言、得意。
  二、向外拓展,发现群文关联点
  教材中的每一篇文本都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具有相对完整的封闭性,形成了一个个闭合的言语小世界。在阅读教学中,能否打破这种单篇的、独立的教学,真正打开文本,向外拓展,引入群文,进行群文整合,呈现出一个大的语言世界,体现着教师高超的阅读设计力。
  《画龙点睛》(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是一篇成语故事,对于这样一篇课文,多数教师都是把教学重点放在读懂课文内容,明白故事所要表达的道理上。这样教学固然无可厚非,但是过于保守,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因此,在这节课的阅读设计上,不妨向外拓展,把关联点从文本内容上移开,在学生明白画龙点睛比喻义的基础上,加上一些精辟的语句,然后以一个新的阅读方向来指引学生学习:一是走进文本,品读语言文字;二是打开文本限域,引入其他成语故事;三是回归语言情境,进行练笔实践。
  如此教学,学生的阅读视野拓宽了,储存增加了,促进了自身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提升了语文核心素养。
  三、走向生活,发现语言实践点
  在阅读教学中,向内生长是一种语言维度,可以促进语言的深度聚焦,向外拓展可以促进语言的广度扫描,在这两者之间还有一个内外兼修的过程,能真正使学生的语言走向生活。要想实现内外兼修的阅读目标,需要教师在立足文本内在语言特质的基础上,关注文本的外在空间,引领学生真正把语言读到生活中去,使之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化的语言积淀。
  《高尔基与他的儿子》(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这一课的教学中,多数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高尔基与儿子的父子之爱上,这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对于这篇浅显易懂,文白流畅的课文来说,教师可以这样进行阅读设计:整体感知文本内容,以“栽花,赏花,寄信”三个小标题给课文划分层次,以达到提纲挈领,百毛皆顺的效果;然后,就“寄信”中最大的“语言麦穗”——“‘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引领学生进行练笔实践,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一说是“给”让人愉快,还是“拿”让人愉快。这样教学,自然地把文本语言转换为学生的语言,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样的阅读教学设计,从文本语言出发,走向学生生活,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让学生真正的得言、得意,促进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对于同样的文本教材,同样的语言元素,同样的字词句段,因为教师阅读设计力的差异,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注重自身阅读设计力的提升,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责编 刘宇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931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