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建构主义理论最早可以追溯至皮亚杰,科恩伯格、斯腾伯格、维果斯基等学者也是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建构主义理论内涵丰富,但其核心内容可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注重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意义。信息技术成果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使建构主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更容易实践,进而推进语文教学改革。结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探索如何依据建构主义理论调整、完善教学策略,使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更加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有效实现课程目标。
  关键词:建构主义;语文教学;学习
  一、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美国学者Ference Manton和Roger Salfa 于1976年提出了深度学习的理论,反对学习者接受外界信息时呈现孤立化、零碎化、单向且缺乏批判性的现象。近年来许多教师也强调语文课堂中进行深度学习,建构主义是深度学习的理论依据,深度学习理论是建构主义的一种具体实施。但是要落实建构主义,实现深度学习,需要着眼于课堂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二、语文教学中实现知识建构中存在的问题
  1.注重三维目标,忽略智慧培养
  语文老师在教学中非常重视三维、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落实,引导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的落实,使学生“会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落实,则实现了学生“乐学”。但是仅仅做到这些还不够,教师本身缺乏教育智慧和创新性,学习者必然会缺了创造性学习,课堂里知识没有生成的过程,就无法点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能力的提高需要体验,需要深度地认知和情感的共鸣,如果教师缺乏课堂教学的智慧,教与学的关系始终无法正确处理。
  部编版教材二年级中《狐假虎威》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通常会把字词句的训练和朗读、表演指导交织在一起,指导学生识字和感情朗读,达成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再分组进行表演,总结出道理,达成价值观目标,但语文素养的形成,深度学习的实现,学生主体性的凸显,并不能在浅层次的积累中完成。如果在这一课中没有对“一只狐狸从老虎身边窜过”中“窜”字的追问,“狐狸扯着嗓子”中的“扯”字的品析,那么学习者是很难真正融入教学情境中,理解故事中人物之间的密切关系的,最终对寓意的理解也只是肤浅的认识。
  2.重视自主探索,淡化思维训练
  为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常常会在课堂里设计自主探索的活动,分小组,设计导学案,这是课堂改革的进步,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问题难无法评价学习者的思考过程,更不能细致地指导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导致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停留在表层,缺乏批判精神和严谨思考,更不能精益求精地品味文字和思想的奥秘。
  三、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1.学习内容情景化
  运用建构主义理论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激发学习主体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自我建构起知识的架构,切实体验到生动、真实的思维过程,就需要教师模拟或创设真實知识运用的环境。比如在学习《曹冲称象》这一课时,教师会把重点放在曹冲称象的过程分析和演示上,这是一种体验式的情景模拟。但一节语文课的核心任务并不在于此,而在于带领学生走进故事情景中,思考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联,体会汉字所彰显的魅力。当老师问学生“曹操去看大象,带上官员,为什么还要带上儿子呢?”再问:“曹操听了直摇头,你认为他心里会怎么想呢?”这样的问题提出之后,会收到不同的答案,正是这样多元的答案,能够真正开启学生的批判思维,完成语言和思维的双重训练,让学生体验到思考的乐趣。
  2.学习方式会话式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有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交互式教学,它的理论基础是:知识是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起来的。新的知识需要建立在旧的知识体系之上,旧的知识又需要不断融入新的知识。这个过程需要在课堂中进行多元合作的对话来完成。师生在课堂里需要认真倾听和观察,敏锐地抓住随机生成的新问题和新知识。教师在会话式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要具有调控力,合理掌控时间,调动学生,带领学生不断突破难点,一课一得。
  3.师生关系协作式
  一节课是否高效,师生关系很关键,要上出一节优质、生动、生成的课,教师要扮演好咨询员和朋友的角色。咨询员要解答好课堂中的难点问题,引导学生克服学习的障碍,在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中不含糊不疑惑;朋友要组织学生顺畅地表达和交流,带领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感受到重视,被需要。协作式课堂,不仅要靠考验教师自身的组织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把控好课堂的节奏,在课堂里,有故事情景,有意外的惊喜,才能最大限度地带动群体学习者参与度。在师生协作过程中,需遵守几个原则:首要原则——重要的内容在课堂前三分之一时间完成;身心合力原则——让学生动起来;重复原则——重要的知识要及时复习;关联原则——建构知识链,理清思路,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点之间的关联。
  4.学习结果结构化
  通过行动形成能力,是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思想,在一节课中,通过问题引发思维,在交流、思考和反馈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学生在体验中得到情感的共鸣和新的认知,收获思维结果。一节课中,学生能够将所学融入自己旧的认知中,获得全新的体会和发现,才是理想的课堂,因此,一节课结束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建构学习过程,思维方式和新的知识树。目前语文课中使用过的思维导图、知识树就是很好的方式。
  建构主义理论对于指导语文教学课堂的优化和调整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无论哪种理论指导下的语文教学实践,都需要把核心素养的提升作为重要任务,让课堂中既充满知识的魅力,也充满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章世娥.基于建构主义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16(11).
  [2]付超.小学语文智慧课堂建构策略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7.
  编辑 温雪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168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