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逆向教学设计”视角下 高中篮球掩护配合单元教学设计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以高中篮球掩护配合单元为例进行基于理解的逆向教学设计,在遵循逆向教学设计流程的基础上始终关注学生对于掩护配合的真正理解,以逆向的教学设计视角为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进行有效设计。
  关键词:逆向教学设计;掩护配合;单元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9)06-0058-03
  通过大量的教师访谈并结合自身的教學经历,笔者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教学目标的确定往往不是依据课程标准,而是依据课堂内容。然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实质却是“教学目标源于课程标准、评估设计先于课程设计、指向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1]。由此引发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原有的教学设计思路应该如何转变才能更好地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本文将以高中篮球掩护配合为例进行逆向教学设计,旨在创新体育教学设计思路,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何谓逆向教学设计
  逆向教学设计是由美国课程与教学领域专家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在反思传统教学设计之不足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设计模式,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合理的教学手段使之深刻地对学习内容的核心部分加以理解和掌握,进而促进“学生的思维习惯、探索能力以及质疑能力”的行成[2]。
  逆向设计分为确定预期结果、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设计学习体验三个阶段,始终关注学生真正的“理解”,目的是将我们的知识联系和结合起来,从而弄清楚事物的含义[3]。衡量“理解”的基本指标是能把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新的环境和挑战中,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回忆和重现。
  二、基于理解的高中掩护配合单元逆向教学设计案例
  (一)阶段1:确定预期学习结果
  1.确定单元教学目标
  新课标明确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为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以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为切入点对掩护配合单元教学目标进行梳理,具体如下:
  (1)掌握侧掩护、前掩护和后掩护技战术能力,能够在比赛或复杂多变的情境中合理运用各种掩护策略;重点发展快速启停、变向跑动及下肢力量等专项体能。
  (2)能够通过掩护配合积极开展篮球活动,在掩护战术执行过程中保持良好的情绪,同时还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随机应变。
  (3)在掩护配合的学练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帮助和积极配合的团队意识,通过不同方式的学练活动强化学生篮球规则意识与公平竞争意识。
  2.预期的迁移是什么
  (1)学生将对于侧掩护、前掩护和后掩护的理解迁移至定位掩护和反掩护中。
  (2)学生将“2v2”中简单的掩护配合迁移至复杂情境下的“多对多”掩护配合。
  (3)学生将对于掩护配合的理解、技能掌握及战术变化迁移至篮球比赛中,并根据球队特点设计一套掩护配合体系。
  3.预期的理解是什么
  (1)掩护配合是一种进攻配合战术,主要分为侧掩护、前掩护和后掩护三种掩护形式。此时我们可以总结出两个问题:掩护配合是什么?掩护配合分为几种?
  (2)对于掩护配合有着系统性的认识,能够在篮球比赛中多次尝试使用。此时我们便要思考在比赛中是否会主动与同伴进行掩护配合。
  (3)掩护配合的运用受到比赛环境、队友意识、跑动线路、对手的应变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此时我们需要思考为什么有的掩护配合可以取得成功,有的效果却很差。
  (4)战术执行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场上环境,做到随机应变,有时需要简单的配合,有时却需要多种掩护做伏笔。此时我们不禁要好好地想一想为什么NBA赛场上球员的掩护配合看着很过瘾,但是自己操作起来却很难呢?
  4.学生将会知道
  (1)侧掩护、前掩护和后掩护概念与技术结构。
  (2)不同掩护配合形式的运用时机和应用情境。
  (3)掩护配合的有效执行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4)湖人队的三角进攻战术体系。
  (5)掩护配合需要核心力量和快速移动能力等专项体能作支撑。
  5.学生将能够
  (1)做出正确掩护动作,掌握不同类型掩护配合技能。
  (2)比赛中表现出积极的掩护配合意识。
  (3)根据赛场变化选择恰当的掩护配合形式。
  (4)根据球队特点,设计一套简单可行的掩护配合战术,能够做到分工明确,主动配合。
  (5)针对现阶段自身情况制订篮球专项体能计划。
  (二)阶段2: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
  1.表现性任务
  (1)“巧唱双簧”——同伴画出不同类型的掩护配合战术图,你用语言讲解移动线路与配合过程,用动作展示如何进行掩护。
  (2)“学以致用”——在篮球教学比赛中观察学生是否能够主动帮助同伴进行掩护,掩护的技术是否正确,掩护配合能否取得成功。
  (3)“举一反三”——在掌握基本掩护配合的基础上,根据多变的比赛环境进行选择与组合,最终实现由简单情境下掩护配合向复杂情境下掩护配合转变。
  (4)“小小教练员”——每一个团队推荐一名学生教练员,教练员以本球队打法特点为基础,制定一个简单易行的掩护配合战术,在执行战术过程中球员能够明确分工,主动配合。
  2.其他证据
  (1)随机抽测——掩护配合主要由哪几种形式组成,具体的定义、运用时机和应用情境、受什么因素影响。
  (2)案例分析——以经典掩护配合案例为素材,小组讨论并分析经典之处在哪里,最后概括出掩护的要义。
  (3)体能计划——提交一份体能计划表,包含篮球专项体能练习方法和内容,并将体能锻炼感受记录下来。   3.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反馈
  (1)自评不同类型掩护配合的掌握情况。
  (2)自评篮球比赛或活动中掩护配合意识与技能展示。
  (3)组内互评掩护配合战术执行情况,是否明确分工,主动配合。
  (4)针对篮球专项体能计划的有效性开展小组之间的相互评价。
  (三)阶段3:设计学习体验
  1.以WHERETO字母元素为活动编码进行活动设计
  W=Where 了解单元学习的方向和预期结果(what)。
  H=Hook 把握(hook)学生情况和保持(hold)学生兴趣。
  E1=Equip 主要观点的体验和问题的探索。
  R=Rethink/Revise 反思和修改他(她)们的理解及学习表现。
  E2=Evaluate 允许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表现进行自评与互评。
  T=Tailor 根据学生个体的需求、兴趣和能力来设计作业和活动。
  O=Organize 组织教学使其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持续参与的热情,提升学习效果。
  2.掩护配合单元活动设计
  (1)以掩护配合经典视频作为切入点,引发学生思考掩护配合是什么?比赛中如何掩护才能更有效率?掩护是否可以迁移以及如何迁移?(H)
  (2)介绍掩护配合单元基本问题,探讨本单元的最终表现性任务。(“巧唱双簧”“学以致用”“小小教练员”等,W)
  (3)根据各种学习活动和表现性任务的需要介绍主要的掩护配合形式(侧掩护、前掩护和后掩护)及其技术结构。(E1)
  (4)以视频的形式直观呈现多种经典掩护配合,让学生分析视频中各种掩护配合的运用时机与和应用情境,如何随机应变才能选择恰当的掩护配合方式。(E1)
  (5)教师围绕“学以致用”任务进行示范教学,然后学生以任务完成为目标进行学练。(E1)
  (6)依据篮球微信公众平台BBClass提供的技战术与体能练习素材,以小组为单位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学练活动,技战术活动由简单情境的掩护配合向复杂情境的掩护配合转变,最后以小组的形式展示掩护配合并分享体能锻炼感受。(E1)
  (7)引导学生设计一套简单易行的掩护配合战术,在篮球活动或比赛中不断执行和改进,形成一套独有的打法体系。(E1,R)
  (8)组织一場篮球教学比赛,规定每次有效进攻中应不少于一次掩护配合,检验学生掩护配合技战术掌握情况。(E1)
  (9)讨论影响掩护配合的各种因素,失败的掩护配合是怎么造成的?有效的掩护配合中什么必不可缺?(R)
  (10)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进行掩护配合技战术多样化展示,既可以制作视频、手动绘画,也可以语言讲解或与队友进行演示,队员间可以开展自评或互评。(E2,T)
  (11)教师提供的素材,引导学生自行编排组内学练活动,以技能掌握、主动掩护意识、明确分工、执行力度、时机运用等几个方面开展评价。(E2,T,O)
  (12)将“小小教练员”任务中所制定的战术实战运用于教学比赛中,赛后针对战术执行情况与战术的合理性进行总结、自评和互评。(E2,T)
  三、逆向教学设计之于体育教学的转变性反思
  从逆向设计的三个阶段可以清晰地知道,教学设计的开端源于学生预期学习目标的达成,换句话说就是教学设计以新课标为基准进行设计,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生预期目标相融合。创造性地细化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学习目标、学业质量,制定达成学习目标的证据,在此基础上创设教与学的情境与活动、教与学的方法手段[4]。
  对比常见教学设计和逆向教学设计,发现教学设计思路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聚焦体育活动向聚焦学生预期体育学习目标转变,掩护配合单元教学设计有了清晰的主线,学生预期学习目标的达成有了多维度的评估证据,教学内容不再引领教学目标,而是成为学生预期目标达成的重要手段。
  在学习活动设计环节中,学习评价自然地镶嵌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使目标—评价—教与学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形成一个闭环式的有机整体,这一闭环式的整体不是线性的,而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5],使得学习目标与学习评价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有机统一。同时,逆向教学设计思路改变了我们原有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评价”惯性思维,将教学设计的关注点由教师的教转移到了学生的学,淡化了教师主体观,强化了学生主体观,以理解为出发点的教学设计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更有利于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落实。
  参考文献:
  [1]崔允漷.课程实施的新取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J].教育研究,2009,348(1).
  [2]周加仙.走向智慧教育:探究性课程的设计——美国教育专家格兰特·威金斯博士访谈[J].全球教育展望,2003,190(6).
  [3][美]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闫寒冰,宋雪莲,赖平,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4]潘绍伟.如何使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真正落地[J].中国学校体育.2018(10).
  [5]荣俊杰,阎智力.逆向教学设计及其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路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344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