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中学地理教学改革的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日益密切,面对新的形势,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中学地理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文章对以往的地理教學改革进行了回顾,总结了地理教学改革所包含的科学性、复杂性、实践性、开放性、长期性和延续性五大基本特征,并指出当前中学地理教学改革中仍存在的四点问题:一是部分中学对地理教学作用缺乏认识,仍然将地理看作“副科”消极对待;二是地理教学只注重理论,缺少实践活动;三是改革的评价机制不健全;四是部分教师素质不高,教学观念落后于时代的要求。针对当前中学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深入提出了几点改革意见。
  关键词:中学地理;基本特征;教育改革;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0-0099-04
  随着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地理环境与人类的生产活动、物质文化生活等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改造利用自然环境的水平大大提高,范围日益广阔,我们应当认识到,地理学科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取代的。地理教学会帮助学生获得过硬的地理知识及技能,能够更好地让学生认识自然、保护自然,对处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传授地理知识,推进新型人才培养,面对现代化建设和未来需要的新形势,对地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一、地理教学的发展与改革历程
  我国的中学地理教育开始于19世纪末,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现如今,地理课已成为中学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它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前,地理课程内容以中国地理、外国地理为主,比较单一,课时较多。到了民国时期,地理课程的内容则以区域地理为主,教材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内容涉及当时地理科学的部分研究成果,地理教育的发展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在教材中仍出现了像地理环境决定论和种族论等诸多的错误。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已进行多次教育改革,目前正在进行第八次改革。中学地理课程在我国历史上各个重要时期几乎都发生过不小的变动。地理课程改革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课程理想的萌芽及其酝酿;第二阶段是课程文件的研制、出台与实验准备阶段;第三阶段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与高中新课程方案形成阶段;第四阶段是义务教育课程反思、全国推广与高中课程实验阶段;第五阶段是新课程再反思、再推广,向纵深推进,制度化、常态化实施的阶段[1]。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在短期内建立了相对健全的高等教育体系,同时较好地贯彻执行了新确定的高等教育宗旨以及人才培养方针等,我国现代大学管理制度的雏形开始出现。这期间不仅大量优秀人才被培养发掘,更是促进了我国处于起步阶段经济的建设。在短短不到20年的时间里,我国实现了高等教育事业上一次大的飞跃,成绩的取得实属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
  百年的教育改革累积了诸多优秀的经验,也出现过种种失误,[2]阻碍了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通过回顾与反思中国教育改革的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并总结出成功的地理教育改革方案所具备的共同特征,这对今后地理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二、地理教学改革的基本特征
  地理教学的深入发展离不开地理教学改革,现阶段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和攻坚区。为了更深入地选择适合地理教学改革的路线,必然要从分析地理教学改革的特征出发。地理教学改革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以下五点:
  一是科学性。深化教育改革的路线应当有根有据。所谓“根”,是指关于教育及教育改革的坚定理念;所谓“据”,则指确有指导价值的教育改革相关理论、切实可行的教育改革深化目标以及迄今为止教育改革的正反经验[3]。要科学理性地认识改革,就要在改革的整个进程中运用科学的数据、科学的思想、科学的手段,认真科学地理解、执行改革。
  二是复杂性。人在发展过程中的复杂性以及影响教育发展因素的复杂性,决定了教育现象本身的复杂性。为应对现实社会过程中千变万化的具体情境,要求教育行动者们必须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合理地越出政策和计划所规定的边界,创造出新的模式和新的途径来解决实际问题[4]。针对不同情况需要采取不同的改革方式进行地理教学改革,而并非单纯地将别人的成功经验生搬硬套,各个教学因素本身是复杂的,彼此关系也十分复杂,而优秀的改革方案往往是多方面共同合作制订的,它的复杂性可想而知。
  三是实践性。在复杂而具体的地理教学情境中,只有身处该情境中的地理教师最清楚哪些方法和途径在教学中是最适用、最有效的。教育的理论观点只有先转变为具体的行动和实践,才有机会在行动中得到落实,这也是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唯一路径。地理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育实践,实践能切实地对地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真实感受到学生的需求和反馈,是促进地理教育改革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毕竟,所有的理论观点都是来源于实践行动,最终还要再回归到实践行动中去的。
  四是长期性和延续性。现阶段的改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八次课程改革,是对之前进行的所有课程改革的一种延续和继承。我国长期开展改革,已经进行过七次有显著效果的课程改革。课程教育必须不断添砖加瓦,不断改革创新,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亦是如此,它不仅借鉴了之前改革的诸多经验和方法,而且有针对性地对地理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加以解决。改革是需要长期进行的,当前的课程改革只是课程完善过程当中的一小部分,对历次课程改革而言,它也是一种改革的延续。
  五是开放性。目前正处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时期,地理教学内容既要整合历史上积累的优秀地理科学成果,还要将思维发散出去,及时根据当前的地理研究成果进行更新,吸纳最新的地理科学知识。在国外,一方面,部分教材或教师书籍常常以活页的形式呈现,以便随时更正、增添和设计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的开放性得到充分展现;另一方面,学校要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订适宜的办法,积极地转变传统的单纯依靠教科书的教学方式,建设、利用多种教学资源来实现课程计划,积极探索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   近些年,我国在教育改革方面得到了显著提升。在教育稳步发展的进程中,通过不断完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实现了全面普及义务教育的目标,教育发展取得巨大成就;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重视力度以及资金的投入,并不断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加大了对师范生的培养,使教师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三、中学地理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地理教学改革深入的同时,新型教学模式正在逐步推行,中学地理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方式都发生了明显转变。然而,部分课堂还在坚持“填鸭式”、“满堂灌”这类传统教学模式,这不仅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而且对培养学生自身的自信心、创造力等诸多自主学习能力造成了极大阻碍。除此之外,地理教学改革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一部分中学对地理教学作用缺乏认识,仍然将地理当作“副科”消极对待[5]。地理在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并不被重视,存在部分学生、家长、学校领导并不对地理学科加以重视的现象。这种不重视的态度具体表现为: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消极对待地理学科,缺少自主探究地理的积极性,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地理知识,造成学生记住了相关地理理论却难以结合实际进行操作的现状。这种消极对待的思想,既不符合新课程改革对学生提出的自主学习要求,又不利于学生综合全面的发展,是十分错误的。
  第二,地理教学只注重理论,缺少实践活动。很多学生对地理理论掌握牢固,对地理实践却一知半解,在地理教学中如果缺少地理实践会直接造成学生基本地理技能的缺失。一方面,在课程安排上,中学地理课程大致安排每周3课时,由于地理本身课时紧张,将地理实践活动安排到紧张的地理课堂教学中并不现实;另一方面,就教学设施而言,室内场所根本满足不了地理教学实践活动所需的自然地理环境。况且,即便开展地理外出实践课程,一个地理教师也难以兼顾教学地理实践课、衣食住行安排等诸多事项。因此,实践仍是当前地理教学的一个难题。
  第三,改革的评价机制不健全。作为中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课程评价关系到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对课程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6]。传统的考试评价制度不利于地理教学改革的开展,完善的评价制度才是实现地理课程改革的先决条件。为落实地理课程改革,教师应该以地理教学改革目标为中心,创建出一套详尽具体、目的鲜明、简便易懂的评价指标和新的评价体系的保障机制并保证其实施。但通过考察可以发现,很多中学的评价系统早就积重難返,为了高升学率,课程评价采取的依然是传统的考试评价制度。
  这是由于,一方面,学习成绩与升学率是评价的唯一标准。这种仅仅注重成绩却忽视努力,注重理论却忽视实践,注重教师教法却忽视学生学习方法的评价方式,势必会制约学生在新课程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元目标的实现。况且,新的评价指标并不能引起教师及领导的重视,使他们不由自主地又回到成绩为主的传统评价方式上了。
  另一方面,评价的手段单一,操作困难。课程评价的模式,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量化课程评价,另一类是质性课程评价。科学正确地量化课程评价,的确能够用来证实出现的教育现象及存在的问题。质性评价则重点在于通过学生行为对其价值观进行评价,其评价效果更为准确。学生和家长对地理学科的不重视,致使他们对其评价结果并不在乎,相应的定性和定量评价不免有些草率。教师为了全面系统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往往会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但其中的部分方法如教师观察与评价方法,在实际操作中无法保证完全公平公正。由于地理教师在面对地理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时所选取的标准不同,因此对每一位学生都要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这对教师来说是非常有难度的。
  第四,部分教师素质不高,教学观还落后于时代的要求。改革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老师深入地理解相关地理知识点和考试要求,把教材上没有的东西讲给学生,让他们听懂并会运用,这对地理教师是个考验[7]。更何况在实际的教学当中,甚至还有很多地理老师不是科班出身,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很少参加地理学科相应的继续教育及培训,地理的教学目标往往也就成了空谈。很多地理教师上课时时刻关注自己的教学环节,严格遵循步骤讲课,学生只得被动适应固定的程序;部分教师研究教材和教法却忽视学生本身,在地理教学中往往得不到理想的课堂效果;还有些教师完全将教案内容搬到课堂上去,不加变通,期望获得与教案相同的效果。这些教学方式都制约着学生的想象力、个性、自主学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四、对教学改革的建议
  我国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其实发现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解决问题。为了应对已经出现的问题,应当及时采取下列措施:
  1.学校要加强对中学地理学科的重视。学校的主要职责是确保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得到全面发展,因此,学校应重视地理学科的教育。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很强,是中学生必修的科目之一,也是一门能让学生从中获得实用性知识的关键性科目。要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对待地理,既要向学生、家长强调地理的重要程度,还需要学生对地理投入充足的时间,使其对地理产生兴趣以提高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便于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
  2.大力加强中学地理教师队伍的建设,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素质。中学地理教师素质在新课程改革中被要求得很严格,但很多中学地理教师的学历、能力的结构并不符合这一标准,为解决好这一问题,首先应当建立健全的教师队伍结构。同时,中学地理教师应当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以应对中学素质教育对中学教师提出的提升自身素质的迫切要求,使地理新课程改革在教师素质的不断提升中得到深化。身为一名中学地理老师,要时刻关注地理教学方法的变化,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融合到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时刻牢记以学生为主体,不断引导学生充分理解相应的地理知识。同时,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引导其地理思维,使地理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3.加强地理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课程评价体系的完善与否直接关乎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实行,中学地理应转变传统的地理教学评价方式,依据课程改革的目标来构建一个全新完整的课程评价体系,以适应时代发展需求。
  建立全新的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应该注重地理教学前期的预设,关注地理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重视地理教学的实际效果,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这有利于提升地理教师的专业素养。合适恰当的地理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既能够增强学生信心,帮助学生综合全面发展,又能培养锻炼教师的课程设计、课程研究等诸多能力,使教师不再是被动地将地理知识传授出去,而是注重自身地理专业的发展,真正成为地理教学的研究者。
  4.开发和利用本土课程资源。地理教学过程源自生活,我们每时每刻都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地理;但又高于生活,它是对生活中地理现象的总结。本土课程形式多样,内部涉及的地理知识广泛,学校所在地区的地形、河流、工业、农业、城市、交通、环境等资源均可作为其教学的案例。教师在教授书本的相关内容时,注意积极引导学生结合现实中的本土资源,这势必会更好地引起学生共鸣,便于学生更深入地感受当地文化。这种方式比单纯依靠教材好得多,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而且增强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建设美好家乡的决心。同时,本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促进了教师教育认识水平的提升,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指明了方向,还促进了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增长了教师的教育知识,扩展和改进了教师的知识体系[8]。
  5.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地理学习能力指的是地理学科的学习与研究能力。只掌握教材中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懂得如何运用地理学习工具,如何获取地理信息,如地理图表、地图的绘制、判读,地理现象、地理信息的分析、归纳等。尽管中学地理学科被划入文科,但它更注重理解分析。仅仅靠教师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简单地板书出教材中重要知识点是远远不够的。学生不会读图、认图,就无法区分正确的地区、国家;要对一个地区的气候、土壤、水文、植被、位置等信息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就需要学生学会分析表格,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是解决地理习题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充分理解地理知识的根本要求。要鼓励学生积极去思考,主动去参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我学习的能力。此外,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把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发展结合起来,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9]。
  五、中学地理教学改革的展望
  要提升中国地理的教学水平,就要积极发挥我国的人才优势,切实深化地理教学改革。教育改革是时代进步的要求,从古至今,改革始终都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地理教学改革要从地理学科自身出发,开拓创新,结合地理知识内容革新、多样化课堂教学方式、复杂的教学任务等方面,积极探索正确的改革之路。不忘初心,坚定不移地践行教育改革及教育改革的相关建议,未来中国地理教学一定会取得新的突破,为现代化建设和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坚.新课程:路在何方[J].地理教育,2009,(2):2.
  [2]李硕豪,陶威.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历程回顾与建议[J].现代教育管理,2017,(3):1-9.
  [3]吳康宁.深化教育改革需实现的三个重要转变[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5-11.
  [4]蒲蕊.中国教育改革:复杂性、系统性与科学性[J].教育科学研究,2014,(10):33-37.
  [5]袁孝亭,娄晓黎.对我国中学地理教育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的认知[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9,(10):7-9.
  [6]于俐娜.地理新课程评价理念的体现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04.
  [7]韩晓菲,杨晓英.中学地理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8):52.
  [8]李定仁,段兆兵.论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师专业成长[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1):42-45.
  [9]胡安胜,李峰,朱虹.如何将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效[J].速读旬刊,2016,(9):23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484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