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困境与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是我国高校科技工作的重要一环,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高校在知识产权管理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主要从六个方面提出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高校;知识产权;困境;對策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1-0240-02
一、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1.加强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是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的重要体现。高等学校是智力资源的集中地,是生产和传播知识的重要场所,高等学校及其科研人员是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和转化的重要主体。知识产权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标志性成果,是广大高校科研人员的智力结晶,理应对其进行科学管理、有效保护及合理利用。这是尊重知识、尊重劳动的重要体现,更是尊重人才的重要表现。
2.加强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是发展高等学校科技事业的有效举措。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贯穿学校科研项目管理的全过程,是高等学校科技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既是我国高校科技工作改革的发展需要,又是高等学校现代化发展的时代需要。依靠科技,鼓励创新,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利用,不断提升高校知识产权与科技服务工作的水平,是高校科技工作的应有之举。
3.加强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是助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高校知识产权成果产生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实施,可直接服务于地方产业、区域经济,实现高等学校与经济社会的同步发展。提升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水平,可以更加有效地推动政校企社合作共荣,深化产学研一体化,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升级改造、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4.加强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有力支撑。知识产权作为高校的无形资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知识资源,逐渐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因素和主要动力。积极开展高校知识产权开发、保护和管理工作,事关高校自主创新成果的保护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事关高校服务国家科技进步、经济和社会发展职能的体现,事关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大局。
二、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困境
1.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缺失的现状,主要表现在:对外交流和技术合作中,因缺乏保护意识而泄露技术要点;技术成果在未完成专利授权前以发表论文等形式对外公开,导致无法获得知识产权保护;应用技术成果被外部公司低价收购,未能实现其应有的市场价值;因科研人员的工作变动造成相关技术成果被应用或放弃;等等。[1]这些问题若不及时纠正,将制约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乃至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
2.知识产权管理机制不健全。根据2015年我国专利调查显示,近八成的高等院校已设立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其中70.5%的高校设置的是兼职管理机构。[2]这表明,我国多数高校已经开展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但重视程度不够,发展水平不高,专业化程度不强,未能设置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仅由相关部门附带管理。同时,还暴露出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中的机制缺失,许多高校没有确立相对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或者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缺乏知识产权管理、经营、保护、咨询等实务人才,这些问题都影响了管理机制的运行。
3.科技服务水平不高。目前,高校从事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多数为非专职人员,不具备相关专业知识,服务范围限于专利、商标等较为传统的知识产权类别,无法紧跟技术更新和产业发展态势。在服务层次上,多数高校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处于较低层,不能在知识产权发展布局、知识产权评估、产权融资等方面提供高水平、战略性服务,难以满足高校知识产权的发展需求。
4.知识产权激励扶持制度的缺失。知识产权激励创新理论指出,合理的激励政策可以给智力劳动者提供一种“回报预期”,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目前,我国高校主要在经费奖励和政策引导两方面存在缺失:一是没有设立知识产权专项基金,也没有从知识产权成果实施收益中划拨一定比例的奖励经费,使得对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成果转化做出贡献的科研人员没有获得应有的回报;二是缺乏有效的政策导向,知识产权成果与教师业绩考核、职称评聘评优、科研工作量计算、绩效工资等脱钩,造成高校教师丧失知识产权的创造热情。
5.知识产权质量有待提高。近年来,高校知识产权成果在数量上大大增加,但在知识产权成果质量上有待提高,创新性成果产出不足,可使用推广价值不高。知识产权成果作为教师的项目研究成果,主要目的在于应对课题结项,学校科研工作量考评或是其他评定等事项,功利性较强,在专业领域上不求更高的技术突破,产出的知识产权成果不能发挥其作用和价值,使得知识产权的转化率较低,影响技术成果的开发、转让及产业化工作。
三、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对策
1.加强知识产权顶层设计。高等院校要加强知识产权的综合指导和管理,立足学校实际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战略合作和协同创新,统筹解决学校内部知识产权管理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建立学院内部知识产权协同推进机制,做好学院知识产权发展战略总体部署和重点学院(重点院系)知识产权发展战略布局,建立学校与二级学院两级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网络,以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为依托,以科学研究项目为载体,以各级各类科技类大赛为平台,积极推进科技项目研究和实用技术研发工作,重点产出一批知识产权应用技术成果。
2.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机制。高校要充分认识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刻理解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切实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措施。
3.完善知识产权资源管理。高校知识产权资源管理主要是对组织机构、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等的管理。首先,建立高校知识产权组织机构。知识产权的有效产出、合理保护和运作,离不开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有效管理。其次,内外合力开发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核心所在。 4.健全知识产权支持服务。一是信息支持服务。利用网络、微信公众号等信息传播媒介,及时宣传国家、地方政府及高校关于知识产权的政策导向,为广大高校教师做好知识产权政策解读、传达文件精神、提供信息资讯等方面的服务。二是培训支持服务。定期开展知识产权专题培训,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师面临的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和科技创新的综合能力和实战水平。三是技术支持服务。积极推动知识产权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指导教师充分利用数据库信息和科技查新,提高知识产权开发能力,深入挖掘科研创新成果,以促进知识产权成果产出、合理保护及转化。四是平台支持服务。平台服务不仅限于资料收集、信息发布等,而是真正做到知识产权商业化运营,搭建高效的知识产权运营一体化平台,不断拓宽知识产权服务领域和服务范围,组织实施高校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合作工程,全方位提供知识产权研发转化、交易托管、技术入股、风险投资等服务,真正实现高校科技成果的市场化、产业化。
5.确立知识产权激励措施。高校鼓励教师从事知识产权开发、技术推广和转让工作,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加强知识产权的政策导向。推进科研项目、创新能力评价、高校人才引进及教师评聘、业绩考核等涉及知识产权可作为评价条件的项目或政策,尽可能提高知识产权成果在考核评价指标中所占的比重。二是落实对知识产权发明人的奖励。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各高校实际,对知识产权发明人,特别是在知识产权重大创新、专利许可转让、应用技术产业化中做出贡献的发明人,给予一定的配套资金奖励。
6.提升知识产权能力建设。做好高等学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要内外兼修,主要从内在管理和外部环境上下功夫。一方面,规范知识产权管理行为,提升自身管理水平。高校要建立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加强内部管理标准化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以促进知识产权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另一方面,营造良好环境,激发教师创新热情。营造积极开放、注重创新的知识产权氛围,可采取多样化方式,如围绕知识产权开发、创造、运用等开展深度宣传,增强教师知识产权的申请意识;支持重点学科、重点专业建设,深入挖掘知识产权资源;优化科研环境,创造良好的知识产权工作氛围,激发自主创新活力,加快培育自主知识产权。
参考文獻:
[1]韩宁.浅析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完善[J].知识产权,2011,(3):52-55.
[2]王珍愚.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问题成因与改进[J].科学学研究,2012,(10):1488-149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485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