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学业与职业自信养成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通過采用查阅现有文献和对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当今理工科高校学生的心理现状和自信教育效果,梳理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自信养成的推进和阻碍的双方面作用。学业自信培养是前提,职业自信养成是目的,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递进和依存关系。“学专业、知专业、爱专业”对于理工科高校学生的学业和职业自信的养成具有决定性的基础作用。
关键词:资助工作;自信教育;理工科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9-0044-02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民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高校中经济困难的学生也易因外界社会条件的巨大变化产生落差感。新时代环境下,中央的精准扶贫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进展,但大学生思想上的扶贫远没有跟上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经济困难学生思想和精神状态上的“贫困”现状依旧十分严峻。分析其原因,经济困难学生因为自身的家庭经济原因极易产生消极的心态和自卑感。这些负面情绪和学业上的压力都会加重学生的抑郁和心理负担。最好的解决途径便是建立学生个人的自信心,帮助学生主动迎接生活上、学习上等各个方面的挑战;帮助学生直面自己的缺点和短板,并在大学教育中能够真正地提高自我。
二、理工科经济困难学生学业状态与学业自信分析
通过在北京化工大学抽调约1002名学生进行线上调查问卷分析,包括大一至大三的6个专业。调查发现经济困难学生约占比19.4%,经济特别困难学生约占比6.2%。纵向对比历年官方统计的经济困难学生总数,经济困难学生总数基本上保持逐年略微降低的趋势,这和国家经济发展趋势相一致。约28.3%的学生认为自己是乐观和自信的人,而经济困难学生这一人群中的占比在20.2%。说明家庭经济状况显著影响学生的自信。而如果以GPA(平均学分绩点)为代表测算学习成绩分布来看,经济困难学生成绩略高于普通同学,GPA差距在3%左右,这说明家庭经济困难的确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在个人能力、外在教学环境相同的情况下,差距并不是很明显。大二是学生自信度最低的阶段,度过了大一的适应和迷茫期,学习压力在大二突出爆发。分析经济困难学生学业自信的来源和组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一是上大学的动机;二是专业认知程度;三是个人情感性格特征;四是人际关系效应。
1.上大学的动机。动机影响一个人工作和学习的根本状态。学生选择大学时受到多个条件的影响,选择大学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依照自己意愿选而是依照父母的期望选。考生和家长填志愿决策时对所填报的大学和专业并不熟悉。这一现象会导致学生入学后学习动力不足,对所学专业没有兴趣。而经济困难的学生所在家庭一般受教育程度低,信息更加匮乏,选择大学时偶然性很大。上大学的根本意愿不存在时,学业自信更无从谈起。
2.专业认知程度。提高专业认知度是提高学生学业自信的最有效途径。理工科学生距离社会实际生产最近,大学生学习的目的是掌握专业技能,进而谋求理想的工作,为社会创造价值,为自身实现理想。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对所学专业有着一定认知和兴趣的基础上进行的。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毕业而努力,为了文凭而坚持。这种学习生活状态注定效率低下。而切实提高学生专业认知程度的方法有很多。学生的专业课学习、专业相关的学术报告、就业的实习等都是提高专业认知度的切实有效的方法。
3.个人情感性格特征。学生的性格特征是一个人的固有属性。性格决定了人对事物的认知和看法,决定了个人的判断力。乐观的人无论在学业上,还是生活上都更容易培养出自信来。这种自信使得学生在生活中能更加得心应手地面对挫折和挑战。学生的性格的培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可以通过外力改变,但见效较慢。学业自信的养成可以在这方面进行,例如进行性格培养的专题活动,等等,但总体效果有限。
4.人际关系效应。宿舍人际关系是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根本。当然高校教师、家庭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但实际上是由于学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与宿舍成员发生人际互动,宿舍人际关系对学生性格养成起决定性作用。焦虑、紧张等负面情感在宿舍这个小团体中更容易得到传播。与之相对应的,乐观和积极向上的自信心态也会影响其他人。其中经济困难学生在宿舍关系中往往处于劣势方,经济条件的差异使得他们参与集体活动的主观意愿不强,更加不自信甚至自卑。在目前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大学生群体中,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情况更为明显,较少顾及他人的感受。这些人际关系特性以及经济困难学生的特殊性需要加以重视。
三、理工科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学业与职业自信养成
1.学业自信:大学是学生学习专业文化知识的地方,学习知识是每个人的首要任务。从目前来看,经济困难的学生普遍比较努力,这也导致这一群体整体的学习成绩较好,这是优势,我们需要采取方法突出强调这部分优势,采用多种途径培养和树立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业自信。让他们发挥自己的强项,实现自我价值。这种心理上的正能量有助于学生性格的养成,有助于学生在未来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远。
2.职业自信:学生上大学,学习知识应当算作途径和方法,最终目的仍然是找一份称心的工作,并能够自食其力和改善家庭的环境。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自信,学校的学习生活和未来的工作生活始终是存在差异的,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加重了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负担。在理工科高校,学生职业自信的养成有其特殊性。理工科高校和企业的联系比较大,企业更关心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学生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专业相关知识。经济困难学生的职业自信需要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培养,要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科目有所了解,要让学生真正地认识到自己未来能够从事哪方面的工作。职业自信是指学生对未来工作方向的自信,体现学生对自己所学科目的认同感。学生职业自信的养成也是目前高校资助工作中思想建设方面比较薄弱的环节。学生对未来的工作感到迷茫,其中经济困难的学生这一现象更加严重。经济困难学生迫切地需要通过工作改变家庭经济环境,毕业后的生活压力较大,这都不利于学生职业自信的建立。
3.学业自信与职业自信的联系:学业自信培养是前提,职业自信养成是目的。经济困难学生学业与职业自信的建立不是两个相互独立的板块,而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二者之间更多的是一种递进的关系。学业自信的建立有助于职业自信,职业自信的养成又会激发学习兴趣,进而产生学业自信。理工科高校距离社会经济生产最近,这是培养学生学业与职业信心的优势。生产实践和对未来工作的了解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业和职业自信。
现阶段,各大院校高度重视经济困难学生的发展。已经开发出不少可以提高学生能力的培养项目。要充分利用好现有资源,使广大经济困难学生接触、了解、认同现有已经建立好的学校的培养项目和资源。扩大学校已有活动的实际影响力,发挥学校资助育人体系的能量。要提高经济困难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程度,帮助学生真正地“学专业、知专业、爱专业”。构筑经济困难学生对专业的高度切合的理解认知体系,从而开发建立培养学业自信的精品活动。在学业自信养成后进一步发展和专业相关的职业自信活动。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发现要全面推进学生自信教育工作就要对重点群体重点关注,结合学校就业、资助、学工等部门的主题活动,更多地发挥辅导员的深度辅导和对特别群体的针对性辅导教育工作的效果。学业自信与职业自信教育相结合,但不局限于性格培养的自信教育活动,理工科高校要更多地推进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教育工作,解决学生对未来工作的迷茫和不理解,以学生主观动机入手,最终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帮助他们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
参考文献:
[1]孙标.高职学生学业自信缺失成因及对策研究[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5(04).
[2]王娟.微传播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建构维度[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5(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485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