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师范生公民基本道德意识培养的意义和路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师范生公民基本道德意识的培养,间接影响着祖国下一代基本道德意识的养成。文章研究了师范生公民基本道德意识培养的意义:促进师范生形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意识;提出培养师范生公民基本道德意识的路径: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校园文化培养师范生爱国守法的意识,教师的言传身教让师范生感受明礼诚信、团结友善的待人态度,利用校园文化促进师范生形成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精神,通过实习促进师范生形成吃苦耐劳的精神。
  关键词:师范生;公民;道德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8-0030-02
  “一所小学要招聘教师,让我帮忙推荐……辅导员发来学生的姓名和电话。为了稳妥,我给学生打电话,告诉他我是谁,要去面试的学校名字、校长……也许学生是在午休,也许是没礼貌,也许……两分钟的通话,他只有嗯、哦、行几个字,没有老师好、谢谢您,竟然先我挂了电话。伤感立刻袭来,不知为何……难过。”这是一个师范学院教师在微信朋友圈里发的内容,作为师范专业教师的我立刻复制了这段微信,并把它收藏在我的手机便签中。我的反应是这也许是师范教师的失职,多年来我们注重教法,注重实践,是不是忽视了师范生作为一个普通公民的基本道德意识的培养。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师职业道德,又称“教师道德”或“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必备的道德品质。它从道义上规定了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以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态度和作风待人接物,处理问题,做好工作,为社会尽职尽责。师范生公民基本道德意识的培养,间接影响着祖国下一代基本道德意识的养成。
  一、师范生的公民基本道德意识培养的意义
  青年学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希望和未来,高校师范生更是承担培育未来一代人才的民族重任[1]。承担重任的师范生首先要成为一个有基本道德规范的公民,才可能进一步推广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师范生公民基本道德意识的培养,可以促进师范生形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意识。
  (一)促进师范生形成爱国守法的意识
  作为一个公民,首先,要热爱自己的祖国,不做有损国家利益的事情;其次,应该遵守国家法律,坚决不做法律禁止的事情。师范生在校期间应该养成良好的爱国守法意识。一个爱国守法的教师,才有可能使祖国未来的花朵也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二)促进师范生形成明礼诚信、团结友善的意识
  明礼就是正确理解和运用礼貌、礼节、礼仪。明礼使人们的交往过程变得愉悦,也会促进双方互相尊重。
  诚信就是以真诚对待他人,同时真诚信任他人。真诚的眼睛是清澈的,真诚的声音是甜美的,真诚的态度是和缓的,真诚的行为是从容的,真诚的举止是涵养优雅的。
  团结,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在一个集体中相互配合,团结合作。师范生拥有合作团结的意识,才能迅速成长为合格的教师,也能促进同伴的进步,在今后从事的教育事业中离不开团结合作的意识。
  友善指人与人之间的亲近、和睦。友善是一种态度,它能让别人对你产生好感;友善是一种言行,它能让你的气质升华。友善在不自觉中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对方对自己产生好感。
  师范生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首先应做到正确运用礼貌、礼节、礼仪,以诚信、友善的态度对待对方,并能与对方团结合作,这样走向社会时会少走弯路,在与亲人、同事、朋友、学生相处的过程中,让对方觉得自己是有教养的人,对自己产生好感,相处愉悦、融洽,团结合作,利于今后的工作和生活。
  (三)促进师范生形成勤俭、自强的意识
  勤俭是勤于劳作,而且简朴;自强是自我勉励,奋发图强。普通公民应该勤俭、自强,师范生如果勤俭、自强,这两种品质会自然而然地影响他们将来教育的对象,为未来人才造就勤俭、自强的品质。
  (四)促进师范生形成敬业、奉献的意识
  敬业是一个人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及学习负责的态度;奉献是指为别人默默付出,心甘情愿,不图回报。一个人只有全心全意地喜欢自己的职业,认真负责、不求回报地对待工作,才能把工作做好。师范生形成敬业、奉献的精神,就会热爱学生,无私奉献,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最美教师。
  二、师范生公民基本道德意识培养的路径
  (一)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校园文化培养师范生爱国、守法的意识
  师范专业往往通过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教育政策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课程,促进师范生形成爱国、守法的意识。
  通过校园广播、校园网络、红色电影等方式,让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对师范生进行爱国、守法的普及教育,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爱国、守法的意识。
  (二)教师的言传身教让师范生感受到明礼、诚信、团结、友善的待人态度
  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作為师范专业的教师,应该从自身做起,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让学生感受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在言传身教之下,让师范生形成良好的待人接物的态度。
  我经常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结合缺乏礼貌意识,不经意间没有做到友善待人,与同学或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家长、朋友相处不够融洽的案例,希望能帮助他们消除一些待人接物的不良习惯,从细节处培养他们的优秀品质。
  (三)利用校园文化促进师范生形成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精神
  不少师范学校利用校园文化,促使师范生养成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精神。例如,学校开展勤俭之星、自强之星评比活动,宣传这些同学在生活中如何勤俭、自强的事迹,号召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学校可以宣传最美教师默默奉献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不求回报的事迹;展开教师教案评比互动,通过评选出的优秀教案展览,学生感受教师认真备课的敬业精神;在楼道展示师范生的“三笔字”,促进学生对“三笔字”的练习,无形中促使学生敬业精神的养成。总之,通过种种校园活动,利用校园文化,促进师范生形成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意识。
  (四)通过实习促使师范生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
  教师职业不是一个高薪职业,需要不断学习去适应工作要求,因此必须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才可以在职业生涯中扎得更稳、更牢。制定职业目标时,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自卑,要有从底层做起的思想,吃苦耐劳,不求名利,积累经验,不断进步,逐步实现自己的教育梦想,争取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2]。
  促使师范生基本道德意识的培养,才会从根本上促使他们师德意识的培养,也就是说,人德培养要先于师德。高校应力求促进师范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公民基本道德意识是师范生必须达到的基本准则。由于师范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直接影响祖国下一代人才的价值观,所以,促进师范生基本道德意识的培养迫在眉睫,是当下师范学校必须高度注意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汪敏,蒋建忠.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师范生的师德养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1):140-143.
  [2]苗乔乔.期刊论文浅谈师范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培养[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7,(4):21-2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487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