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除”的古今义说开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苏教版必修三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注释解释“除”为授官,意思是除去旧职,授予新职。《五人墓碑记》同样有一句含有“除”的句子,“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除”解释为“清理”。而“除”在现代汉语中一般的义项是“表示不计算在内、去掉”或“除法运算”。“除”字古今义为何有如此大差别?
关键词:除;古今义;演变
笔者查询了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7年1月2版第21次印刷的《古汉语词典》,字典将“除”的古代常用义项归纳为四个:一是名词,台阶、阶梯;二是动词,清除、去掉;三是动词,整治、修整;四是动词,拜官、授职。它们之间联系怎样?各义项之间的引申规律又怎样?
“除”,“阝”旁,也叫左耳旁,“阜”作部首时,从以“阜”为形旁的字来看,其意义基本与落差有关。《甲骨文字诂林》在考释“阜”时引徐中舒的解释:“阜”的形体主要有“”“”“”“”“”“”,像是崖壁上的石级阶梯,穴居时代没有木梯,人只能从土阶上下。后来有了独木梯,其形如“”,还是仿脚窝形制成的。金文中偏旁“”“”,楷书作“阜”都是像独木梯形。可见“阜”本身就含有可上可下的意思。如孔老夫子家在“曲阜”,《礼记》一书中就已出现,因“鲁城中有阜,委曲长七八里”,故取名曲阜。
了解部首,明白它的表意功能与组合规律,就如同掌握了学习汉字的一把钥匙。“阜”作为“除”的部首,在探讨“除”的本义时,有着重要价值。许慎的《说文解字》对“阜”的解释为:“阜,大陆也。山无石者,象形。凡阜之属皆从阜。”《说文》所收录的以“阜”为偏旁的字,其意义大都与落差或崖壁有关,如“阳、阴、阶、陆、阻、陡、陛、险、隆、隧、隘、陟、降”……
《说文》言:“”,从余声,殿陛也。可见“除”的本义为台阶,如《汉书·王莽传》:“自前殿南下椒除”。《汉书·李广苏建传》:“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张衡《东京赋》:“登自东除。”《世说新语·政事》:“听事前除,雪后犹湿。”谷衍奎的《汉字源流字典》:除,本义指宫殿的台阶,引申为阶梯,在皇宫的台阶上拜授官职,引申为弃旧职就新职,即“除”的又一文言义,“授官,除去旧职,授予新职”。如本文开头提到的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柩密使,都督诸路军马。”还有《陈情表》:“除臣冼马。”
台阶本身就是有落差的,从台阶沿阶而上是个不断的弃旧就新的过程,于是引申为“清除、去掉”。“除”的“修治、修整”同样由“清除、去掉”引申而出。如清除、去掉不好的,把房屋建筑等清除打扫,加以整修,进而就引申出了“修治、整修”的意义。如《书·泰誓》:“除恶务本。”《周礼·典祀》:“由帅其属而修除。”《史记·秦始皇本纪》:“诛乱除害。”《战国策·燕策》:“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张溥《五人墓碑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袁枚《祭妹文》:“而今已矣!除吾死外,当无见期。”此类解释不少。
所以“除”的本义是“台阶”,由宫殿台阶上拜授官职,引申为“授官”。由下层台阶拾级而上本身就是弃旧就新引申出为“清除、去掉”,再引申出“修治、整修”的意义,这样这条词义引申线索就较清晰了。
大台阶包括许多小台阶,故又用以指算术中用一个数去分另一个数。现在,我们可以画出“除”词义引申图:
除:台阶→除法运算,算术中用一个数去分另一个数拜官、授职清除、去掉修治、修整
这样,从“除”本義出发简略分析它的古今义间的引申关系,使我们对“除”的词义引申有了一个大致了解。但是对“除”的词义引申价值的探索,不仅局限于此。
在古诗文的学习中,此类古今意义变化迥异的词语不在少数,如我们现在常见也常用的“坐”,出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的《晏子使楚》的“王曰:‘何坐?’曰:‘坐盗。’”汉乐府《陌上桑》:“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上例的“坐”当“因为”讲。现在专指“坐下”讲,不同的语境,词义大相径庭。“顾”古代有“难道”的意思,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也有“只是”之意,“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今义常解释为“照顾”。“戾”古义解释为“至”,“到达”。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今义多解释为“罪过,乖张”,如“暴戾”。“揭”,古代是“高举”的意思。汉·贾谊《过秦论》:“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如今是“掀起、提起”之义。《尔雅》:“凫,雁丑也。”“丑”是“类”的意思,是说凫是雁的一类,如今意义完全不同……我们在阅读古书中最感困难的属于这一部分。古今意义迥异的词不一而足,举不胜举。这些词总会给我们理解和把握古诗文带来困难。
语言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发展,很多词的意义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在平时的古诗文学习中我们要掌握规律是最有效、最可靠的办法。
所以,还希望同学们在积累文言实词的基础上能够窥一斑探全豹。掌握文言实词本义和引申义的关系,探索词语各义项之间的引申关系,从而掌握一定的规律,更轻松学习和掌握古代文言实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理解古诗文,读通读懂,登堂入室,领略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因才疏学浅,难免有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斧正。
参考文献:
[1]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五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2]许慎.说文解字.
[3]何景成.甲骨文字诂林[M].北京:中华书局,1996.
[4]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贾秋兰,山东省菏泽市,山东单县第五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538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