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生活与语文互通之门 触动学生智慧和情感之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高效的语文课堂要做到因生活而动,触动情感,渗透知识。激发情感,做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切忌呆板。要从生活和语文的联系中挖掘教学切入点,勇于创新,大胆探究。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联系生活;触动情感
《语文新课标》指出:基础教育课程应该全力追求的价值是促进学生和社会的发展。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要积极利用并开发各种课程资源,进行创新探索,为此,必须拆除隔断学校与社会、课程与生活之间互相连通的障碍。唯有如此,学生才会感到,学习不是生活的额外之事,而是生活的需要,是还原于生活、丰富和充实生活的添加剂。这就是需要语文教学必须紧扣生活和实际。
一、 教师要有很强的生活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要有意识联系生活,从生活中寻找鲜活的例子,善于从生活中寻找素材,发掘语文的内涵和魅力。比如,生活中的掌故、俗语、礼仪、少年儿童的语言心理,较深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知识等。如果教师讲述文字知识,必须联系本地的方言知识,让学生发散思维;讲述小说,可以很好地分析社会各层的人物特点,联系现实人物深入发掘人物性格;讲解修辞,可以联系电视广告等;讲解散文,可以联系时代背景的同时,可以联系当前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联系生活中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审美情趣……
比如,不论是讲授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好,还是朱德写的《母亲》也好,从生活切入,甚至《与朱元思书》这样的文章都可以联系学生的实际,无论从思想教育还是整体课文的把握,都要联系学生童年趣事,读书经历以及亲情、游览经历等实际,拨动学生情感的弦,这样学生易于产生共鸣而主动探索知识,进入课文核心,提高对写作的认知程度。从而接受必备的知识。
如果这样便会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学生乐学,易于接受,为此,需要教师就要有很强的生活意识。
二、 导入的内容应贴近生活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导入。语文课堂要求导入一定要做到自然贴切,新颖别致,紧扣主题,更重要的是导入的内容和方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比如紧密联系学生容易感兴趣和他们年龄心理特点接近容易产生共鸣的事情、经历,还有认知紧密贴合。这样学生就能紧跟老师的主导,不会游离于课堂教师引导的思路和情感脉络之外。比如,讲文言文《小石潭记》时,可以引导学生,“你喜欢跟着小伙伴们去小河边或者大海边听河水流淌声捡石子玩吗?你喜欢这大自然的美吗?今天让我带领大家一起去游历并感受古人如何游览并记下这美好情景的。”导入新课只要联系了学生生活,就马上触动了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的软肋,让无论学习基础是什么层次的学生,他们都会感觉得到这是讲故事,这是自己的参与和感受的乐事而不是被灌输,使教师和学生拉近心的距离,才易于让他们的心走进老师的课堂。如何才能达到这一点呢?这就需要教师多留心,找到与身边相关的实例,要让学生知道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同时要让学生知道语文就是生活的再现。
三、 提问应从学生生活出发
提问是课堂教学展开的主要环节,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作用不可忽视。提问的“准”“巧”就非讲究不可了。
所谓提问“准”,是指有准备地把创设的问题对象指向教学的紧要处、思考的突破点、理解的难点和探究知识一般进程和正确轨道上。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紧密联系现实,从学生的身边经历和认知经验出发。联系所谓提问的“巧”,一方面是指要问在学生的感兴趣和易感染的“着力点”上,问在学生内心情感的触发点上,以迅速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这也就是联系生活实际,通俗一点,就是要找到能够碰触“孩子”们心灵的东西,那是什么呢?就是拉近语文中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感知和经验。另一方面是指以灵活自如的提问方法创设情境,以高效地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潜能。这个灵活就是根据课堂情境的同时就要迅速抓住即时性、突出现场感和鲜活的生活气息,激发学生自己發言的欲望和参与的积极性,促进教学的效果。
四、 小结拓展要透出生活味
一节课的小结的重要性是不可轻视的,为此,小结上也要做好文章,要突出重点和知识点,只单单列出重点是不行的,需要通过生活中鲜活的事例紧密联系生活,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参与的能动性,通过适应生活中需求和语文常识的功用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独立阐发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比如一篇课文学完,让阐发主要内容就是一种口才和文采的锻炼,可以让学生写一段短文,进行朗读,也可以通过演讲赛的形式进行,这样课堂才更加活跃,效果才更加突出。
语文课堂中,课文的朗读和句段的讲解,尽可能让学生从写作的角度和现实中人物千变万化的性格中找到原型和实例去认真剖析,一定要去除死记硬背的错办法。也让学生发现,语文课堂就是一种别人生活的展现,是一种生活的角色的艺术演绎,也是一种综合能力的展演,这样语文课就活了。
五、 紧贴生活凸显高效理念
紧密围绕生活的语文教学有利于降低学习难度,减轻学生学习心理负担、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有利于学生内心情感和理智双方的深化、优化、美化。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语文是一种享受、陶冶、是感受生活美的过程,是认识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生活的过程。这样的学习是加速度的,是如春雨润无声的。围绕这样的原则设计教学,才可以减少过多无用功,抓住高效的核心。
总之,语文的教学更是对教师的各方面素养和能力提出了高要求,作为语文教师,也要走近生活,获取丰富资源,才能在课堂中游刃有余,教学效果一定会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陈晓燕.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在初中语文教育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初步探索[J].科学导报,2015(4).
[2]张秀梅.如何在初中语文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14).
作者简介:
孙武华,甘肃省定西市,甘肃省通渭县思源实验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539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