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中小学音乐欣赏课提问的“冷”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欣赏课提问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要真正实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必须围绕教学目标,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师正确合理地去引导学生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才能最终达到“完善自我”人文精神的境界。
  关键词:提问;教学目标;学生主体;理性感性
   一、 提问不再是“凭空设问”,而是围绕“教学目标”
  早期的音乐课堂提问只要是涉及本课知识点即可,但在新课标改革后,对音乐欣赏课中的提问设定了更高的要求。那何为有效提问?笔者认为有效提问不仅仅是要实现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并且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去挖掘音乐内在的情感,并且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感和想象能力。
  (一) 直接性提问
  音乐课如果只是停留在听会的基础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师更需要引导学生会听音乐。那么如何引导呢?首先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或教学目的而选择有效的提问。要想学生去关注音乐,就必须先吸引学生来关注问题,因此欣赏课的提问必须指向性强。
  (二) 发散性提问
  与直接性提问不同,发散性提问是根据教学内容为基准,提出具有创造性的问题,答案没有固定或对错,而是管制学生对于音乐的体验所得出的答案,笔者认为这是培养学生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最为有效的方法。
  你能说说这首歌曲所表现的画面吗?这就是一个发散性的提问。在欣赏《晨景》的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在安静聆听歌曲的基础上,让学生带有目的地去聆听:“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你能联想到怎样的画面?”学生回答:“音乐很优美很有意境,可以感觉到太阳刚刚升起。”在学生对歌曲有了一定的想象和感受体验后,教师进一步提问学生:“你能描述这段音乐给你的感受吗?”学生的回答:“描写了大自然晨曦初上的美丽景色,照光煦照的黎明,太阳慢慢地升起等等。”虽然这与教师之前的备课答案可能不是那么的完全相同,但是你能说学生的这种对音乐的理解是错的吗?笔者认为只要学生参与了,感受了,体验了,那就是成功的。这种发散性问题对学生的创造性的音乐思维能力是很有意义。
  二、
  提问不再是“独角戏”,而是围绕“学生”主体
   (一) 面向全体重诱导
  据了解学生每次集中注意力时间最多只有15分钟,而我们的课堂却有40分钟。所以在教学提问中我们要注意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和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所提出的每个问题都精心设计,语言精练,甚至要创设情景表演来趣味解答提问。又如在初三音乐欣赏课歌剧《卡门》,教师先放一段视频,引导学生:仔细聆听,歌剧《卡门》讲述了一个怎样的剧情?从视频中学生看到了英武斗牛士,也有高声喝彩的群众,画面呈现出一派热烈欢腾的情景……接着一步步跟着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讲讲所知道的关于斗牛的知识,然后再让学生示范,斗牛的动作等等,最后伴着音乐让学生加上属于自己的动作来感受斗牛场的氛围。这样一个渐进的过程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抓住了学生的心,让他们带着欣喜与渴望去听这个音乐。
  (二) 面向全体重个性
  如欣赏第一册欣赏课《小青蛙》,老师在屏幕上先出示小青蛙玩耍、游泳、避雨、唱歌等画面,让学生边听音乐边根据画面来展开想象。特别是重点欣赏第二段音乐时,老师问:“此时为什么节奏加快?”学生回答:“下大雨刮风了,小青蛙一会儿在荷叶上,一会儿又跳到了水里。”老师接着问:“这时的音乐为什么突然弱了下来,你又想到了什么?”学生根据画面回答:我觉得雨变小了,风叔叔也停止刮风了,天气好像慢慢变晴朗了,所以音乐慢了下来。笔者认为只要学生对音乐作品认识理解在基本的范围内,不违背作品的原意,教师都应给予鼓励,这样,不仅保护了学生感受音乐的独特性,又培养了创造个性。只有让学生个性发挥到极致,教师的音乐课堂才不仅仅是让学生学唱歌曲,听歌曲这么简单,而是对学生进行人格、个性的培养。
  三、
  提问不再是“对与错”,而是注重情感体验
   (一) 关注课堂:以情“入情”
  音乐是人类语言的延伸,是一种情感的独白,是人们内心深处思想的表达。许多音乐教师在教欣赏课时,常常只让学生停留在感性的体验上。所以,教师需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情绪,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的情感和文章的情感“零距离”接触。
  安静聆听音乐是音乐欣赏的必要环节。如果音乐只是靠耳朵听,而不是整个身心的投入,那么音乐给人的情感只会是像香水,短暂却不长久。关键是理性的细听音乐的内在时,教师是否有合理准确地去带领学生步入音乐的世界。例如欣赏课《二泉映月》,学生在初次聆听后,掌握了歌曲的情绪和表达的情感后,学生分段进行聆听,(1)欣赏引子部分,提问学生引子部分主要表现什么?学生通过合作、分组、讨论掌握音乐表达的内容,并且教师将对学生的总结进行归纳。欣赏完引子部分后,(2)学生来欣赏第2乐段,要求学生在欣赏时注意这段音乐的前半部分和后段部分在音乐情感上有何区别?这种内在的情感我想是第一遍聆听无法体验的,在初次聆听的基础上,学生一步步地理解作品的创作元素、作品的创作风格等等。
  许多老师说欣赏课提问很“难”,笔者认为它的“难”不在于提问本身,而是站在学生角度查看,你的提问学生可以学到什么。笔者认为只有正確合理地引导学生去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才能最终达到“完善自我”人文精神的境界。
  (二) 关注课堂:评价得当
  在现今,许多中小学教师在课堂中容易被学生牵着鼻子走,这样的一堂课容易“跑题”,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即使把学生的弯路找回来,让学生关注音乐,关注课堂。
  课堂:教师提问学生:“歌曲的速度是怎样的?”学生回答:“轻轻的、温柔的。”这时教师的评价:“哇,你把歌曲的音色加上自己的想法回答出来,你的音乐感觉真棒,歌曲给你的感觉是温柔的,那你觉得歌曲的速度会是怎样的呢?”
  学生的回答有时连教师都是难以想象的,但是谁能说那就是错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来关注音乐,只有合理地去把握课堂的度才能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四、 总结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能够欣赏、懂得音乐,是审美修养的标志之一,离开这点就谈不上完美的音乐教育。”在课堂中,教师扮演的是怎样的角色呢?笔者认为教师要做到如何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提出合理有效的问题,提问既不能缺少学生的主动性,又不能缺少教师的引导。只有把握了教学的度,你的教育事业才有一片属于你的天地。
  参考文献:
  [1]赵树辉,吴文漪.小学音乐教学100问[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赵燕.对音乐欣赏教学中有效提问的再思考[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1(10).
  [3]陈玲娜.提升音乐欣赏课实效性的思考[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1(9).
  作者简介:
   陈丽益,浙江省温州市,温州市龙湾区沙城一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540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