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谈用有效资源建构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活力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合理使用课程的有效资源,建构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活力课堂,能逐渐让受教育者养成品行、能力、意志和自信,同时是教育者自己得到成长和完善的关键所在,所以教育者就应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课前、课中、课后用好课程的有效资源。
   关键词:有效资源;建构;道德与法治;活力课堂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我们的教育是什么呢?笔者最认可的是:教育是对生命的成全,在实施教育的相对漫长的过程中,逐渐让受教育者养成品行、能力、意志和自信,同时教育者自己也得到成长和完善。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课,不只是传承知识的地方,它应该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这是我们教育安身立命的依据,也是教育的基石。所以道德与法治的老师就应根据孩子们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有效的资源将一粒粒充满活力的种子,在活力四射的课堂中播撒在孩子们的心间,相信总有一天它们能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引领孩子们在生命旅程中朝气蓬勃,阔步向前。那么,如何建构活力课堂呢?笔者觉得可以在课前、课中、课后的活动中将有效的课程资源加以落实。
   一、课前捕获有效资源——建构活力课堂的前奏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学生、家长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不仅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还是其他各种资源的积极开发者,所以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资料,运用学生这项重要的资源来整合来自他们自身生活实际的、他们有着直接性原体验的课程资源,这项活动在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无论是要学生学会爱长辈、爱家庭、还是要学生学会爱家乡、爱祖国,课前笔者都会布置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
   例如笔者在组织上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家乡的老街和老屋》这课之前根据课堂需要布置了这样的资料收集:了解永安安贞堡、福州三坊七巷、北京胡同的建筑特征、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相关资料,资料最好是图片加文字说明。
   孩子们通过课前的搜集、整理和记录,丰富了对这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家乡的老街或老屋的感性认识。这样孩子们在课前就已经“动了情”,奏响了建构活力课堂的前奏。
   二、课中盘活有效资源——建构活力课堂的间奏
   (一)教师——盘活课中资源的掌舵者
   教师是课堂平等中的首席,所以,在品德课堂上教师要通过自己简洁、生动的语言把激情传递给学生,用自己的情感呼唤学生的情感,梳理课中各种有效资源,成为盘活课中资源的掌舵者。
   笔者在组织上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家乡的老街和老屋》这课的课堂活动时,就抓住了家乡的名胜古迹“安贞堡”这个资源创设情境,整合了图片、文字、音乐、多媒体这几项有效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在欣赏中走进咱们的老屋,把离孩子们生活较远的老屋变得真实具体,同时让他们课前收集这方面的资料,激起他们的认同感。使孩子们感受到看似破旧的老屋其实隐藏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从而激发他们内心的那份自豪感。
   孩子们有了这份自豪感,那么要让孩子们在课堂中有感而发,让课堂充满活力又有何难呢?
   (二)生成——课中不可或缺的妙资源
   课堂上生成的资源是在课堂的师生互动过程中涌现的,所以无法预料、很难捕捉,因此才显得更加宝贵,也更有意义。所以教者应该及时抓住课堂生成的资源,积极引导,让这生成的资源帮助教育者达到构建活力课堂的目的。
   1.独特观点,透析妙用
   在品德课上,教育者总是希望通过一堂课就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有理想的教学效果,然而学生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下长大,生活体验不同,形成的道德理念也是不同的。在课堂中,教者想传递给孩子们的道德理念,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是认同的,所以在课堂上就常常会听到个别学生的独特观点。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2课《不一样的你我他》课堂教学片段
   活动:访一访    做一做
   (1)师:孩子们刚才我看到大家不仅用不同的方式表扬了自己想表扬的人,而且也受到了别人的表扬,不知道你此时的心情如何呢?现在就让我当记者来采访采访大家。
   (2)情景模拟。(采访了几个学生,大家的回答都在笔者预设的轨道上)
   ①师:你好,请问刚才你表扬别人了吗?
   生:表扬了。
   师:表扬别人后,你有何感受?
   生1:我表扬别人后我心里很舒服。
   师:舒服,这是你的感受。
   生2:表扬别人后我很高兴。
   生3:表扬别人后我很快乐。
   师:通过采访我知道了,原来表扬别人是这么快乐的事情。
   ②师:你好!刚才有人表扬你吗?他是怎样表扬你的?接受这样的表扬之后,你有何感受?
   生1:听了他的表扬我很快乐。
   生2:听了表扬我心里美滋滋的。
   生3:听了表扬我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甜。
   师:看来呀,接受表扬之后,大家的感受都一样,除了美还是美,除了快乐还是快乐!
   此时全班孩子的积极性基本已被笔者调动起来,笔者正洋洋自得,觉得这个活动环节设计成功,正想结束本环节活动时,却看见一个脏兮兮的男生低著头自己玩着自己的小手,对班级其他孩子的热情高涨根本不放在眼里。笔者出于好奇走向他并问道:孩子,刚才你表扬了谁?又有几个人表扬你呢?
   生:我没有表扬别人,也没有被人表扬。
   孩子的回答让人有些措手不及,但笔者立刻冷静下来,笔者意识到在课堂中播撒“懂得人或事物都各有长短,具有辩证地看待人或物的初步意识”这颗种子的机会来了,于是笔者改变原来设计的教学活动,而是俯下身子对他说:“你在这样的场合,都能把自己真实的情况告诉我,谢谢你对我的信任,我觉得你和那些被表扬的同学一样棒,因为你是一个真诚的孩子,真诚可是一个了不起的优点。”继而,笔者直起身子把对他讲的话又对全班同学说了一遍,并请全班同学给他找优点,班级的其他孩子给他找出了“诚实,爱劳动、乐于助人”等五、六条优点,在孩子们的赞扬声中,大家看到了他灿烂的笑容。这样一次不曾预约的相遇,让我们看见了平日里看不到的美丽;这样一次不曾预约的相遇,也让我们的课堂活力四射。    2.現实问题,探究引导
   从生活出发的品德教育,以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为起点,所以在课堂上呈现出来的问题,一定是现实生活中最生动的例子,当这些例子与教育者设定的教学目标相悖时,也往往是孩子们在生活中的困惑点。此时就需要教育者能够敏锐地捕捉到这转瞬即逝的机会,与孩子们一同进行探究,引导孩子们形成正确的认识。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钱该怎样花》课堂教学片段
   交流课前完成的50元欲购清单:前三个学生都中规中矩地说我打算用50元买什么,买什么……
   生4:老师,老师,我都等不及了,我的观点和他们的都不一样,我觉得这50元根本就不够花。
   这个孩子说出这样的话,还真是笔者课前没有预设到的,当时笔者也有点蒙了,赶紧把球先踢出去。
   师:真好,能把自己最真实的想法说出来。咱们班有这样想法的同学请举手。(有十几个孩子举起了手)还真不少了,看来这个问题真需要好好探讨探讨。来,你的手举得最高,你来说说为什么这50元根本不够花。
   生5:老师,我想要的东西多了去了,可这50元购买什么呢?
   师:的确是这样的,想要买的东西这么多,50元怎么够呢?孩子,你告诉我,你是怎么想的?
   生6:老师,才50元真是太少了,都不够我买1斤樱桃的。
   师:是啊!你们说的都是实话,也都是实情,樱桃是水果,水果的确是我们生活中所必需的,可父母亲能给我们的钱就这么多,我们该这么处理这样的矛盾呢?
   接下来笔者立刻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因为这是源于孩子们自己的问题,所以讨论特别热烈,最后孩子们一致达成这样的观点:其实,一样是补充维生素,一样是水果,我们何不把樱桃换成苹果、香蕉、梨子这些经济条件许可的水果呢?所以呀,我们选择的东西也得在经济许可下。这次不曾预约的相遇虽然让笔者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没有办法完成,可这又有何妨?让孩子们学会合理消费这颗种子已经在这场相遇中悄然种下,笔者又有什么遗憾的呢?
   所以笔者认为在组织课堂活动时,只要教育者开动脑筋,无论用什么方法,通过教师自身把有效的资源整合、盘活起来,就一定能完成好构建活力课堂间奏的作用。
   三、课后整合有效资源——构建活力课堂的尾奏
   我们常听人说“课有终,但‘情’无限”,正所谓“此‘情’绵绵无绝期”。所以课后的延伸活动是建构活力课堂的尾奏,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而课后延伸活动能对各种有效活动整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6课《我家的好邻居》作业设计:
   把“我给邻居送温暖的快乐卡”读给爸爸妈妈听,按自己说的去做,让爸爸妈妈填写“快乐卡”的反馈意见卡,一个月后带回,评选我们班级的好邻居。
   2.与学校活动相结合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4课《同学相伴》作业布置:
   结合学校开展的庆“六·一”系列活动,要求班级的每个孩子都参与此次活动,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初步形成的“群体意识”得到加强,不让群体中任何一个人落下。
   3.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我的祖国多辽阔》作业布置:
   班级组织一次调查活动,内容围绕我国风景名胜知多少展开。
   4.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笔者在教完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球》后,布置学生课后去阅读人教版语文第八组“异域风情”的4篇课文,进一步感受世界各民族不同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并知道这些文化与风俗习惯没有好坏、优劣之分,从而学会欣赏、接纳并尊重世界各民族的不同风俗习惯。这样架起品德学科与其他学科间的桥梁,不仅拓宽了学科的广度、增加了学科的厚度、提升了学科的高度,还为情感目标的实现开拓了更多的途径。
   只要教师有意识地将道德与法治课的课后活动延伸到家庭、学校、社会中,并巧妙地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为活力课堂的建构谱写圆满的尾奏,相信我们精心播撒的情感的种子一定会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成为他们人格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只有这样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才能真正地充满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吴非.不跪着教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
  编辑 杜元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617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