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进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被视作中国经济发展驱动力之一的环境下,各种类型的创新创业团体和平台也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大学生作为创新创业的主体之一,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面临多种问题,例如自身创新能力不足、高校创新创业师资力量薄弱和培育模式不健全等。鉴于此,部分教育工作者比较分析了“互联网+”培育模式、“一带一路”培养方法和大学科技园等几种培育方式,并从中找到几种不同的解决方案,为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供有效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模式;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5-0124-03
  随着世界经济突飞猛进和科技日新月异发展,创新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驱动力。国家之间的经济和其他方面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竞争的核心最终归结为对人才的竞争,有效地吸引人才、培养和利用人才是竞争的关键因素。各个国家把有效开发人才资源、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国家发展的大政方针,把培养“创新创业型高素质人才”作为提升综合国力竞争力的关键。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党和政府提出培养高素质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1-2]。
  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和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3]。因此,加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着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确保我国始终保持可持续发展力和持久竞争力的战略举措和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
  近年来,国家日渐重视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出明确要求。随着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和实践活动的开展,创新创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高校教学质量、学生综合能力、毕业率和就业率均有一定提升。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越来越高涨。2017年《全国大学生创业调研报告》显示,目前中国高校已逐步形成了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创业生态系统模式。例如,以高校为核心,辐射所在区域,涵盖政府、企业、资本、社区(园区)等创新创业主体的创业生态系统;基于高校创新创业活动构建的校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平台,以及国家级大赛平台;大学生在投资服务支撑下创建的“自组织系统”等[4]。
  2017年《全国大学生创业调研报告》数据调查说明,与2016年相比,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又上一个新台阶,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占在校大学生的26%。各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背景下,继续深化教育改革,探索创新创业培养模式,并一起推进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创新机制、考核制度及奖惩制度的建立,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真正将创新创业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达到培养创新创业高素质人才的目标[5]。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由原来的每个学校各自发展、各自培养,延伸出多所高校共同培养、一起发展的合作培养模式。在创新创业培养模式中,不少高校与国外一流大学进行合作,加强课程共享、互派教师交流、互送学生学习、共同参与学术研究、分享创新创业成果,与国外高校进行多领域、全方位的合作交流。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存在问题分析
  從2017年《全国大学生创业调研报告》可以看出,被调查的大学生希望高校或其他机构提供展示平台、强大的师资力量、有力的资金支持、有效的考核办法和奖励机制等。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存在的这些问题,要求高校积极探索创新创业培养模式、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提供资金和其他服务支持,尽快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和综合能力,奖励创新创业成果,为创新创业成果转化提供便利条件。
  (一)缺乏创新创业师资队伍
  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具备创新创业基本素质的实践性教育,是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既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又具有一定的实践知识。而高校目前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基本上以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为主,他们虽然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政治理论基础,但是几乎没有多少创新和创业的经历和实践经验,也没有科研课题项目的经历。因此,在讲课过程中,他们只能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和别人已经实践过的案例,这些知识对创新创业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缺乏学生需要的解决各类问题的具体思路和方法,所以指导意义不大。具有丰富科研经历的教师认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足,不愿意纳入自己的课题组[6]。导致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不足,经验缺乏,又无教师指导,无法解决实际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二)创新创业依托科研课题匮乏
  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体系,不仅要求有雄厚的师资力量,还需要提供项目、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而且这些支持如果能够得到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支撑,成功率会非常高。因为高校资源有限,尤其是部分高职院校,能够进行科研项目研究或有能力开展科研项目的教师比较少,导致大部分学生没有这方面的指导教师。此外,高校大学生自己申请课题成功的机会也很少。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没有科研项目作为依托,最终成功的概率较小。
  (三)大学生自身原因
  目前,部分高校存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教育模式不符合创新创业需求,缺少创新创业平台和激励机制,没有相应的资金、仪器设备、时间安排等支持,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不高、意识不强。另外,一些高校为完成创新创业指标,忽视校内条件和学生兴趣,为完成指标任务,随便选择创新创业课题,导致创新创业形式单一、设计粗糙,只有数量没有质量,更缺乏对大学生兴趣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培养[7]。还有许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活动缺乏新颖性、没有吸引力,只是举办一些说教性创新创业类讲座,大学生没有动手实践的机会,没有挑战性,渐渐对创新创业失去兴趣。还有部分高校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但是只看重大赛结果,不重视比赛过程,大学生找不到成就感,所以只是应付比赛,缺乏真正的动脑动手的经历,比赛过程中得不到锻炼,更不知道在哪方面进行完善和提高。   (四)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不健全
  虽然目前许多高校加大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宣传力度,部分大学生也有创新创业的热情,但对于如何管理和评价创新创业过程以及成果,多数高校只是在摸索阶段,没有一套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模式。因为创新创业教育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门新学科,学科体系定位还不够明确,教育模式未形成,人才培养方案不完善,还未形成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所以许多管理机制不明确,导致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不够健全,对创新创业缺乏有效管理。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确实需要尽快制定出切实有效的创新创业培养模式[8]。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多元化培养
  为解决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足及其在创新创业中遇到的问题,各高校根据学校自身情况进行了不同培养方式的探索。
  (一)“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模式
  张乐乐[9]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探索》一文中提出,大学生创新创业是时代要求,改变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国家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避免面临毕业即失业的情况,让大学生从创业实践中积累知识和经历,提升创新创业综合能力。“互联网+”时代,由于信息技术的普及和网络信息的爆炸,高校人才培养方式也在顺应时代变化,并做出相应的调整。例如,引入信息化教学方式,将课堂还给学生,此举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客体”这一理念,学生利用信息化手段,可以随时听课、学习。
  (二)“一带一路”条件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模式
  曾逸群等[10]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如何进行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的培育》一文中指出,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对创新创业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大学生尽快补充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创新项目中,做创新项目的主导者;要求大学生自身具备较强的国际组织和管理能力,在“一带一路”各个项目的对外交流当中扮演决定性的桥梁作用,让各项目在不同国家顺利实施完成,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三)创建大学科技园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模式
  大学科技园是近年来兴起的创新创业扶持平台,主要功能是依托高等学校的人才、学科和教育资源,为科技型企业创立、发展提供各项服务,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供基础和保障。
  樊永德等[11]在《大学科技园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分析》中分析了国内大学科技园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概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了国外大学科技园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成功经验。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的自身创新能力不足、社会创新创业环境氛围不够、大学科技园运行中出现状况等问题,提出借鉴国外大学科技园的发展经验,制定相应的对策措施,将大学科技园打造成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充当联系其所依托高校、区域经济、科技型企业的纽带,真正成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基地。
  (四)创新创业大赛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
  随着国家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创新创业大赛成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展示创新成果的重要平台。史波等[12]分析了创新创业大赛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的作用,指出创新创业大赛需要构建硬实力与软实力相结合的评比机制,大赛的选拔与培养应紧密结合,奖励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大赛成果转化需要有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扶持平台。
  四、结语
  创新创业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大学生作为创新创业的主体之一,要肩负起时代的使命,成为创新创业的主力军。然而,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若干问题:自身创新创业能力不足,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师资力量薄弱,培育模式有待完善等。鉴于此,研究者们从“互联网+”培育模式、“一带一路”培养方法和大学科技园等培育方式中找到了几种不同的解决方案。虽然每种方案不能完全解决大学生创新创业中遇到的所有问题,但每种方案均有其优势,都可以为解决问题提供有效思路。
  参考文献:
  [1]李浩然.探析大学科技园助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J].中国商贸,2013,(29):178-179.
  [2]郭文芬,陈碧钦,卢小松.构建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运行机制[J].沈阳农业大学學报:社会科学版,2011,13(6):711-713.
  [3]蔡丽容.创新创业大赛对大学生双创能力的培育作用[J].中国轻工教育,2017,(1):50-53.
  [4]葛继平,林莉,姜昱汐,尉桂华.中国大学科技园:功能、管理与创新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5]宋谷萍.试论大学生意志品质培养的新模式[J].经济师,2015,(8):117-178.
  [6]张文娣,宋景华,程悦.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探析[J].开封大学学报,2016,(1):54-57.
  [7]桂伟.新常态下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探析[J].求知导刊,2016,(1):50-51.
  [8]韩晓萌.创新创业:让梦想起航——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综述[J].中国高等教育,2016,(21):8-9.
  [9]张乐乐.“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探索[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8,17(5):20-22.
  [10]曾逸群,蔡斌.“一带一路”倡议下如何进行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的培育[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8,26(4):163-165.
  [11]樊永德,杨菲,全绍华.大学科技园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5):531-535.
  [12]史波,郭亚男.创新创业大赛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研究[J].创业人才与教育,2018,(3):83-8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782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