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ECI模型的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与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具有高技能的专业型人才,创新教育是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构建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本文通过SECI知识螺旋模型,在隐性知识挖掘、转移机制下通过革新教育理念、加强校内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意识传承等措施对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进行探索。
关键词:SECI模型;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3-0236-02
2015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首次提出创新发展高职教育。2016年3月,中共中央、教育部相继印发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2016年工作要点》两份指导文件,明确了高职教育下一阶段的发展目标,其中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高职院校的首要要求,要求注重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探索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
一、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的基石,将创新教学贯穿整个高职教育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充分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唤醒和满足高职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要求和目标。
目前,高职院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在我国“工业革命2.0”的大背景下,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高能力的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必须使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加快转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紧跟社会需求调整办学思路和教育策略,以特色鲜明的办学特点、过硬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为社会提供真正具备就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1]。
二、SECI模型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SECI模型由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提出,他们认为知识通过社会化、外化、组合化、内在化四种转换模式,并通过个人、群体、组织等不同的层次逐渐扩散、嵌入与累积,形成“知识螺旋”,实现了知识创造。英国哲学家波兰尼将知识进一步划分为两类: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是一种难以用文字、语言或者符号等形式进行表达,與特定情境相关的个人知识,难以具体化,也难以交流。而显性知识则是明示或系统化的知识,是可以用语言进行表达且可以相互传播的知识[2]。
创新的实质就是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二者之间通过互相作用、互相转化的产物。高职培养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知识结构具有明显的隐性知识特性,在很大程度上难以传播、交流和模仿,隐性知识能够共享和传播的重要环节是将其进行显性化的转移,即隐性知识显性化过程。这就教育者们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不仅要考虑如何激发受教育者的隐性知识,引发他们对专业知识中重要问题的无意识认知与思考、对有研究内容的敏感性和研究方法的判断,并创造条件将这些认知、判断进行整合与传播,即对隐性知识进行挖掘和保留并加速共享与传递。
三、SECI模型在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一)明确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树立先进教学理念,提升校园内涵发展
要站在较高的高度和广度去看待高职院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充分认识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是高职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更是高职院校生死存亡的重要节点。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当积极探索符合高职院校特色、高职学生特点的学科专业知识和通识人文知识整合发展的新型模式。首先,围绕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剔除一些纯理论性的课程和专业,补充一些实践性、技能性强的课程与专业,保持强项,深入钻研专业性问题,提升高职院校专业领域教育质量;其次,把校园的内涵发展作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因校制宜,突出办学特色,加强文化、制度、精神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然后,注重人文通识知识的教育,开设人文与社科知识、道德教育、社会生存能力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心理素质培养等课程,培养学生全方位的思想与观念,构建合理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开阔视野,为创造性思维方式提供暖床;最后,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次的教学方式,有针对性地在某些应用型专业实施弹性学制,鼓励学生多参与竞赛、课外实践等活动[3],通过活动寻找各自的兴趣点,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
(二)培养高职教师创新精神,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教师团队是保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与创新的核心。高职学生身份的双重性和背景的复杂性决定了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性。双师型教师不仅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工作实践能力,在长期的实践积累与理论沉淀中形成了对某一专业领域的深度理解和个人领悟,这种隐性、多元的知识与经验是双师型教师的宝贵资源。因此,高职院校应针对不同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引进行业领域中具有双师型素质的教师,并加大力度培养现有的教师人才,充实丰富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制定符合学生发展的个性化教程,对于理论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应从学生的理解现状出发,指导并协助学生对学习中所形成的非言语化、非系统性的知识进行提炼、总结与反思,以读书笔记、课程后记等方式记录下来,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体系;对于实践操作能力不足的学生,双师型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善于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内容结合起来,帮助其对学习中所积累的片段化、表象化的知识进行归类、总结和提炼,进而使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加深专业理论知识,并能及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动思考、积极参与、亲自动手,熟悉和提高操作技能。
(三)加强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结合,加速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实现校内与校外学习的结合是高职教育教学革新的一个重要措施,校内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企业调研、科技竞赛、职业技能大赛等活动,体会创新的价值和乐趣,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调动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校外加强校企合作机制,丰富教学场所,把教学课堂搬到车间、公司、事务所,使学生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完成对知识和技能的深度挖掘与转换,进而使学生明白“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加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经验的作用。制定科学合理的考评制度,将校内教学考核与校外实习的成果有机结合,并将考核结果计入学生总成绩,以此督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虚心谨慎、认真负责的学习和工作态度。
当前,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的要求下,各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要着眼于当前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认识隐性知识管理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加强“职业人”的培养与创新。隐性知识作为一种重要的知识类型,对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通过借鉴SECI知识转化模型,紧密结合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现状,深入剖析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问题,引入隐性知识外显、内化等方式形成一个完整的高职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4],同时借鉴一些院校已有的先进经验,在机制体制、教学方式、培养目标、评价体系等方面继续改革创新,走出一条具有自我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之路。
参考文献:
[1]周治金,杨文娇.隐性知识、内隐认知与科学创造[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106-110.
[2]巢乃鹏.知识管理——概念,特性的分析[J].学术界,2000,(05):14-23.
[3]邹德军.基于隐性知识习得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7,15(02):38-40.
[4]林晓敏.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隐性课程管理现状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05):36-3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783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