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职业院校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是巩固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保障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大举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文章依据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改制度的通知》的内容,在充分调研苏北地区多所职业院校教学诊断工作开展的基础上,对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应遵循的原则和具体实施建议提出了若干意见。
关键词: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4-0264-02
一、开展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突破点
职业院校的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核心在于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需要的职业院校内部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最终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要科学、高效地实施该工作,首要突破的是理念和方法。
1.理念:由过去被动地接受教学评估转向院校主动的内部质量提升。教学诊断不能把诊断项目当作评估指标体系,对不同维度的教学工作进行简单的打分评级,或将自我诊断与改进报告表现为提交给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评估材料,而混淆了“评估”与“诊改”的概念。我们国家以往对职业院校的评估主要是合格评估、水平评估、选优评估,都是注重基本指标的全面检测,以达标与否、优秀与否来定论。往往忽略了对自身存在问题的最终解决。“诊改”工作是问题导向的工作,注重职业院校的自我诊断,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开展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应针对每一所职业院校的特点,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而不是把众多职业院校的教学工作统一放到外部(一般由上级主管部门)制定的指标体系里去考评。
目前许多学校参照《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项目参考表》里的5个诊断项目:总体框架、专业质量保证、师资质量保证、学生全面发展保证、体系运行效果,下设15个诊断要素、37个诊断点。这对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有指导意义,也方便了多校之间的横向比较,但也容易使得各院校忙于应付和忽略具体问题的解决,使诊断工作又成为一次外部评估。在此,我们不是说以往教学的教学评估一无是处,本文强调职业院校应在理念方面发生根本转变,由依赖外部统一标准问责向注重内部个性化自省转变,从侧重耗时、耗力的全面检测向常态化的问题诊断与问题解决转变,根据自身的特点,建立个性化、自我服务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2.方法:保证教学诊改工作的真实、科学、可行。职业院校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校本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具体掌握和分析人才培养工作状况,并及时发布社会关注的人才培养核心数据。这样就涉及三个问题:数据的真实性如何?诊断项目和要素的科学依据是什么?数据如何收集?首先,数据的真实是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基础。如果数据无法保证真实,职业院校建立的“诊改”工作数据平台就不可能诊断出职业院校教学工作中的真实问题,更不要提对问题的解决了。其次,诊断项目和要素的制定要有科学依据,这是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前提。例如,在许多省份的教学诊断项目中,对于“专业质量保证”的诊断要素制定就有很大分歧。江苏省将“课程质量保证”单独立项,不再归属于“专业质量保证”中;安徽省则在“专业质量保证”项目中新增了“课堂教学质量保证”。最后,数据收集的可行性是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关键。要使诊改工作常态、高效、减少消耗,有关诊断项目的数据收集应明确、便捷、界限不模糊。如何使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方法科学、可行,需深入的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
二、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实施建议
1.以“自我诊断”为前提。自我诊断就是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适应,制订校本方案。这是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要点和难点,也是痛点。一方面,长期以来政府主导的多,学校自主思考的少,政府大包大揽的多,学校主动作为的少。另一方面,不同学校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都存在差异,用一两套标准方案走遍天下是不可取的。所以,从制度设计上看,国家级、省级方案保基本,院级方案鼓励个性化发展,鼓励引导职业院校分析人才培养质量的生成过程,自主寻找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控制点(环节),构建网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修复功能和激励作用的校本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2.多元诊改并进,多维度诊改体系建立。在院校开展自我诊断的同时,要广泛吸收来自教育主管部门、权威机构、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学生家长的意见,共同为职业院校的教学工作、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会诊”。因此,构建教育主管部门指导、院校自主、多方参与、协同配合的多元化、多维度、全方位、立体式的教学诊改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3.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工作核心。建立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价值核心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方案制订时聚焦在人才培养工作上,体现以学生为本,以教学为中心,落脚点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上。质量是抽象的,但也是具体的。对学生而言,质量就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情感、兴趣、特征、意识、品质等个体发展程度,强调学生个体发展与学校及教师指导帮助相结合,完成一定阶段的自我实现;对国家而言,质量就是学校培养的学生满足国家、社会用人需要的程度,其特点是注重外部需要,并以满足程度作为评价质量高低的标准。
4.要保持“常态化、动态化”的工作状态。既然是“常态化”就绝不是“一次性”。“诊断与改进就是过去的评估”,这种认识是片面的、错误的,是“评估情结”的具体体现。过去的评估是对学校办学质量的绝对评价,是终结性、回溯式、静态的;诊断与改进是实现常态化、动态进行的螺旋式的诊断、改进、提升和发展;诊断与改进的复核是对学校内部质量保证能力的评价,是内在的、个性的、全过程的。这种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为了促进教学系统的优化,促进教育活动取得实效。实现“常态化”,就是要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实现源头准确、高效、便捷的常态化采集,及时掌握和分析人才培养工作状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随时进行评价、反馈、改进和提高。
5.信息化平台建设。首先,建设好信息化平台数据采集和管理队伍。教学诊断要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校本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平台分析學校人才培养工作现状。为了保证客观、公正、及时、准确地将相关数据填报到平台上,需要培养一支熟练掌握数据平台准则和技术的专业队伍。其次,要建设好校本诊断专家队伍。教学诊改是集教育、教学、管理等为一体,诊断者要具备相关理论基础,具备教育教学和科学思维能力,掌握相关的诊断方法。再次,要建设好能依据诊断结论进行改进的教学管理队伍。改进是诊断的目的,依据诊断结论改进是开展教学诊断的宗旨,达到提升原有的教学管理队伍质量的目的。传统的管理大都限于控制和协调,在开发和创新上相对不足,而基于诊改的管理队伍需具备开发意识和创新能力。
6.引入第三方测评。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应实行“管办评分离,三方共同保证”的架构设计。职业教育的利益方有学生及家长、用人单位、科研机构等社会组织,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课程建设等方面的工作。目前许多学校在新专业申报时开展了专家论证,学生顶岗实习的校外企业导师、专家进课堂,等等,这都是第三方参与教学诊断的例子。例如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每年发布《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麦可思研究院每年发布《中国大学生就业“蓝皮书”》;新闻媒体、第三方评价机构以排行榜的方式对学校综合能力进行评价。这些评价结果将倒逼职业院校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李琼.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个案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6,(06):43-46.
[2]万德年.高职院校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研究[J].职教论坛,2017,(16):46-49.
[3]林玥茹,石伟平.高职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必要性、难点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8,(02):49-5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783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