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与美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对比和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为进一步提升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教学质量,更好地为服务临床做准备,本文对比分析了中国与美国的高等医学教育的入学资格、授课培养和考核等方面的区别,对深化医学教育改革提出建议。
  关键词:高等医学教育;教学质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2-0223-02
  随着全球化水平的提升,从国际化水平去审视和比较国内外医学教育的区别和差异,对于切实提高一线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推动教学改革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人通过实地考察美国的医学教育与医疗体系,对中国与美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入学资格、授课形式、教学组织、考试形式等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国内的医学教育与之对比,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此基础上也获得了一些启示,有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推广。
  一、中国与美国高等医学教育的比较
  (一)获得学习资格的要求不同
  美国的医学教育没有本科学位,只有专业医学博士学位(Medicine Doctor,MD),要获得MD的学习资格,美国国内的申请者必须先获得一个本科学位[1],对于本科的专业没有限制,但最好是修过生物或者化学相关的专业课程,申请会相对容易一些。申请者要参加MCAT(Medical College Admission Test)和GRE的考试。而我国的医学生是通过高考录取的,之前并不要求获得本科学位。
  (二)授课形式不同
  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美国整个MD的培养过程所学课程全部为医学课程。开设的课程都紧紧围绕着医学临床应用,非常集中且实用。中国医学生的各个课程是完全独立的,生化、生理、解剖、内外科学等是完全独立的课程,是以课程为单位进行介绍的。在美国,全部为融合型课程,即以器官和系统为中心授课的,不同的系统从解剖到病理、内外科疾病到药理治疗是连在一起的,如介绍消化系统中的肝脏,先从解剖和组织学入手,讲肝脏的大体形态、血管分布,然后介绍组织切片后肝细胞、血管和胆管的形态和特点,随后介绍肝脏的生物学功能,涵盖了生物化学相关的糖代谢、脂代谢、氨基酸代谢、胆汁酸代谢、肝胆与胃肠生理学,以及相关临床内外科疾病,会给出3—5个临床病例,包括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及图片资料,做出分析,并给出正确的判断和解释。整个过程融会贯通,学生从理论到实例,从基础到临床,都有了能够彼此衔接的认识,连贯性和逻辑性很强,而不是把知识隔离开。因此,这是一种比较值得学习的教学方法。
  (三)培养的过程不同
  目前中国的医学教育以本科生为主,本科要学习五年,其中四年理论基础课,一年临床实习,毕业后要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并接受三年临床规培,可以作为住院医师独立地开展工作,如果想继续升级为专科医生还需要在相关科室培训三年。而美国MD的制度是在校学习四年,其中两年理论基础课,剩余两年时间全部进入临床实习。最后要通过美国医生执照考试(USMLS)。在临床实习前要通过一个课程综合性考试(STEPⅠ),这是执业医师考试的第一部分。两年实习结束后,要参加医师证的临床知识和临床技能考试(STEPⅡ),通过考试才能毕业并获得学位。毕业后需要再进行临床培训3—5年,通过住院医师的考试(STEPⅢ),方可获得行医资格,可以作为家庭医生给患者看病。STEPⅢ的考试,只要有MD学位就可以随时申请,并且越快越好。临床培训期间工资待遇与当地普通的医生是相同的,如果想要成为专科医生,根据不同的科室,还要经过三到十几年不等的时间,才能获得资格。
  (四)教學组织不同
  美国高校的授课,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度,理论授课与讨论课的比例为1∶2,讨论分为三种形式,即小组讨论(Small Group Discussion)、TBL(Team-based Learning)和PBL(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主要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参与非常少,只是旁听,多为有经验的临床医生辅助开展。学生10—12人为一组,整个过程学生要讨论三次:第一次为集体阅读资料,了解案例,提出自己的问题;第二次为查阅资料后的讨论;第三次为PPT陈述。国内讨论式教学也开展了PBL、Sandwich等,但力度还需要进一步提高[2]。
  (五)联系临床的程度不同
  美国的医学生很早就接触临床,从入学开始,每个学生都有临床导师,每学期至少五次跟导师学习,每次三小时以上。临床实习有两年时间,占去了学习时间的一半。美国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注重引导他们关注患者的感受,从学生入学起,每周至少有两次接触到标准化病人,即一些来自社会的志愿者扮演成形形色色的病人,让学生作为医生去跟他们沟通。比如,如何告知本来身体非常健壮的患者得了癌症的消息;家庭关系非常复杂时,如何去与患者家属沟通。这类训练会一直持续到他们毕业。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像已经面对过各种各样的患者,当他们真正走上临床的时候,没有一丝的慌张,非常从容。这类方法值得借鉴,目前,中国的一些医学院校也陆续开展了标准化病人的培养方法。
  (六)考试形式不同
  美国医学院的授课没有教材,参考的资料主要为教师上课的幻灯片,每个系统授课前,教师会把幻灯片打印出来,上课的学生都可以免费领取,材料以两周为一个单位,讲授一个模块的知识,每两周进行一次考试,没有期末考试,所有考试的总成绩加起来通过就可以。学生的成绩都不会公开,以信件的方式发给每一个人。两年的理论知识学习结束后,会有一个综合考试。考试的题型以选择题为主,会有一到两道论述题,考试的内容以病例为主。很多时候考试是在电脑上进行无纸化考试,很快电脑就会统计成绩。学生考完后可以针对每道题在网上进行评论,教师看到这些评论会加以改进相应的问题。所有考试均以执业医师的考试大纲为准绳。最终的目的是帮助学生通过执业医师考试。   二、对我国医学教育的启发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命质量也更加得到重视,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我们目前面临的形势仍然是人口众多、医疗资源相对不足。所以医疗卫生和医学教育必须顺应形势进行改革,提升医学教育的质量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以上关于中美高等医学教育的对比,获得了一些启示。
  (一)改革教学方式,提高医学教育质量
  我国的医学教育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医学知识晦涩难懂,如果把不同的学科割裂开来,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系统学习。可以考虑开展课程融合式教学,以器官和系统为中心,把不同的知识有机地衔接起来,更便于学生理解和今后应用。
  (二)增加讨论式教学的比例
  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提升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完全的讲述式授课会减少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增加讨论式教学,不仅可以锻炼学生,而且可以激发学习兴趣,使得学习方式不再单一,不再枯燥无味,是很好的提升教学质量的方法。
  (三)注重早接触临床,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
  学以致用,医学生最终的目的是救死扶伤、拯救生命。越早接触临床,会越早帮助他们进入角色,减少从学生到医生转变的难度,从而有效提升工作质量。建议医学院校开展标准化病人的相关学习内容,为学生指定临床导师,定期去临床参与学习。
  (四)增加人文知识教育
  医学生最终的服务对象是患者。关注疾病本身,关爱呵护患者,加强医患沟通,建立和諧医患关系是医学服务的宗旨。学习如何与患者交流,也是有效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方法。然而这些都要求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3]。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是理论性医学交叉学科,更是培养职业道德,提升文化底蕴的实用性学科。我们在课程中可以增加人文相关的教育课程。在实践中,为了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医学生可选择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前往特殊教育学校支教、参加社区医疗服务、义诊等,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素质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邱蕾,马金辉,李娜.中美医学教育对比与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6,24(4):538-541.
  [2]闫云辉,刘林霞,付升旗.PBL跨学科模式在医学基础教学阶段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6):105-106.
  [3]张功震.医学教育底色的黯然与彰显[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9,(3):211-2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785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