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师生互动式导入的有效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课堂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从参与者的角度划分,一般分为两类,即教师独导式与师生互动式。而从大部分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来看,师生互动式导入存在着提问无效、脱离教学内容等问题。请看以下两个教学实录片段:
   师:同学们,今天我背一首小诗给大家听听。(背诵《错误》)
   师:知道它的名字吗?
   生:《错误》。
   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作者是谁呢?
   生:郑愁予。
   某老师在《错误》一课的导入中连问两个问题,一问作品名,二问作者名,但这两个问题只要学生预习就能回答。一,不能引起学生思考,没有解答难度;二,与教师直接介绍的效果并无差别。
   师:春节的脚步还没有走远。同学们,说说你们家乡徐州有哪些庆祝春节的风俗。
   生1:我们这儿过春节时会包饺子。
   师:那你知道为什么要包饺子吗?
   生1:过春节,全家聚在一起吃饺子,意味着新的一年即将开始,大家心怀一份祝福。
   生2:放鞭炮。
   师:放鞭炮又有什么传说呢?
   生2:是为了驱赶一个叫“年”的怪兽,也代表着人们对新年的祝福和期待……
   该教师在执教《春酒》一课时,导入过度强调春节习俗及意义,与本文作者想要表达的思乡之情、民风之美大相径庭。表面上看起来,导入合情合理,且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但实际上与教学内容相背离。
   可见,部分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时,容易陷入形式的互动,并未真正起到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那么,怎样的师生互动式导入才是有效的呢?
   一、内容感知型互动导入
   内容感知型互动导入,指的是教师以文本内容、主题思想等的感知为导入重点,引导学生对课文形成初步把握。例如:
   师:我们今天学习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一首诗《乡愁》,请大家推荐一位朗读最好的男同学把这首诗读一读。(学生推荐,一男生起立朗读)
   师:读得不错,还没有学习,就读得这样,确实读得好。女同学读得好的是哪一位?站起来,给大家读一读。(一女生读)
   师:读得不错,清楚,也有一定感情,当然,要读得很好,还要深入读。
   (教师范读。掌声)
   师:刚才听了同学读了两遍,我读了一遍,你们感觉,在读这首诗的时候,语调应该是明快的还是深沉的?(生齐答:深沉的。)节奏应该是急促的还是舒缓的?(生齐答:舒缓的。)语调应该是深沉的,节奏应该是舒缓的!(板书“语调:深沉;节奏:舒缓。)
   洪镇涛老师执教《乡愁》时,在课堂导入中通过多次的朗读活动,如男生读、女生读、教师范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把握《乡愁》一诗的语调、节奏,创造与文本相符合的课堂教学氛围,帮助学生初步感知作品的内容表达特征、思想情感指向,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课题设疑型互动导入
   课题设疑型互动导入,指的是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标题的反常之处,以课文标题为切入点进行导入,提出课堂学习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例如:
   (屏显图片——奥斯维辛集中营大门口)
   师:奥斯维辛是什么地方?另一译本《布热金卡:阳光明媚,鸟语花香》,这个题目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比较,哪个好?
   生1:课文题目有吸引力。
   师:课文题目能引发思考,引发了什么思考?
   生2:奥斯维辛为什么没有新闻?
   生3:奥斯维辛没有新闻, 有什么?
   师:奥斯维辛没有新闻,为什么还要写?
   师:它和你平日看到的新闻有什么不同?这则新闻写了什么?
   该教师在导入时将课文标题与原标题进行对比,利用课文题目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顺势提出在本课教学中需要解决的四个主要问题,即“奥斯维辛为什么没有新闻”“奥斯维辛没有新闻,有什么”“奥斯维辛没有新闻,为什么还要写”“这则新闻的不同之处”,激发学生兴趣。但需要注意的是,课题设疑型互动导入适用于标题特殊、新奇的课文,并不适合所有课文,教师需要加以考量,不可盲目借鉴。
   三、知识复习型互动导入
   知识复习型互动导入,指的是教师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落脚点进行导入,以旧启新。例如:
   (出示西湖风景照片,请学生观察图片。)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你们读过哪些诗人所写的有关西湖的诗句?
   生1:苏东坡写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生2:歐阳修写过“西湖春色归,春水绿於染”。
   生3:杨万里写过“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师:看来同学们的古诗词积淀非常深厚!书画鉴藏家汪珂玉曾在《西子湖拾翠余谈》中这样评说西湖景色:“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同学们从中发现西湖之景何时最美呢?
   生:冬天的雪湖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西湖冬夜雪湖的文章——《湖心亭看雪》。
   在《湖心亭看雪》一课中,教师以西湖为切入点,结合图片引导学生复习以往学习过的相关诗句,加强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并达到了知识共享的效果。同时,合情合理地引入《西子湖拾翠余谈》中有关西湖景色的评说,由旧知识的复习导入新课的学习。
   再如:
   师:同学们好!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赤壁赋》前三节,下面我们背诵第三节。我请两位同学上讲台把第四节中两句话的翻译写在黑板上。
   (两位学生在黑板上翻译,其余学生背书。)
   师:有同学课前问我,怎么样才能将古文背得又快又好?我说要理解,理解才能好背。背东西要把很长的文章分成几个小片段来背。第三节怎么背呢?曹老师给大家提供一个方子,我们把第三段拆分成这么几个部分。第一个先是苏子的反应,“苏子愀然,正襟危坐”;往下,是客人的回答了,先把“况”之前背下来,接着把“况”之后的几组对偶句背下来。这样是不是好背一些?    在执教《赤壁赋》的第二课时,曹勇军老师以第一课时的知识复习作为导入,从句子翻译、段落背诵两个方面帮助学生巩固知识,重申第一课时的教学重难点。值得一提的是,曹老师基于学生切实提出的学习问题,在导入环节对文言背诵进行了方法指导。
   通过知识复习型互动导入的两个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教师在新授课的不同课时设计中,导入环节的侧重点不同。教师在设计新课第一课时导入时更注重结合已学的知识经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第二课时的导入更注重对已学知识的复习巩固。
   四、趣味提问型互动导入
   趣味提问型互动导入,指的是教师通过猜谜等趣味方式对学生进行提问,从而导入课堂学习。例如:
   (屏显“12”。)
   师:大家看到屏幕上的数字“12”了吗?知道什么意思吗?
   生:是您的上课序号。(生笑。)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呀!因为这个号码,我们现在相遇在了一起。其实,这个号码背后还有一个秘密,同学们想知道吗?
   师:那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里12次出现了课文的题目——“狼”。(师板书“狼”。)
   在《狼》的教学中,教师提问学生数字“12”在课堂情境中的含义,引起学生猜测,活跃课堂氛围。之后,教师明确数字“12”是指在正文中标题“狼”的出现次数,进而导入新课。
   五、学法指导型互动导入
   学法指导型互动导入,指的是教师以学法为切入点,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本文或此类课文的具体有效的方法。例如:
   师:同学们,你们拿到课文后是怎样阅读的?
   生1:我是带着课后的问题阅读的。
   生2:我是先读课文,然后再思考课后的问题。
   师:假如没有课后问题,你怎样去读?
   生3:怀着好奇去读,看大雁归来是什么样子。
   生4:看大雁归来有什么作用。
   师:好,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板书课题。板书生字:缄、沼、狩、蒲、雉、鹂)
   师:请大家用组词的方法读。
   师:好的。我们今天学习这篇课文,要完成两个字的任务:(板书)探究。
   余映潮老師在执教《大雁归来》一课时,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了解学生的阅读习惯,给予阅读指导;还通过组词法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丰富词汇量;最后以探究性学习的方法为重点,带领学生实践运用,解读课文。
   以上策略展现了师生互动型导入的多种设计方式,还示范了如何进行师生间的有效互动。执教者在课堂导入设计时不仅要注重形式的多样化,更重要的是追求导入的有效性,切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语文课堂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程启明.《错误》教学实录[J].中学语文教学,2005(07):16-21.
   [2]郭郡.《春酒》教学实录[J].语文教学通讯,2014(Z2):25-27.
   [3]洪镇涛.《乡愁》教学实录[J].中学语文教学,2007(01):25-27.
   [4]张肖侠.山高而云不碍,悟出有入无之机——对观摩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反思[J].语文教学通讯,2016(10):35-36.
   [5]单小虎.《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J].语文教学通讯,2018(Z2):15-17.
   [6]曹勇军.《赤壁赋》教学实录及反思[J].语文教学通讯,2017(28):29-35.
   [7]王传扬.《狼》教学实录[J].语文教学通讯,2016(Z2):96-99.
   [8]余映潮.听余映潮老师讲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11.
   [9]杨跃升.课堂导入“五法”[J].语文建设,2018(03):26-27.
  吴敏,胡静娴,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18级研究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809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