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教师自我观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语文教师该如何调整定位自我角色、自觉进行自我观照,提高自身学科素养值得我们每一位语文人思考。笔者试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视角来进行教师的自我观照,抛砖引玉,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做语言文字的发现者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既是一种交际工具,也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更是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语言文字建构与运用的能力是学习母语应有的题中之义和最基本的要求。而作为教师,就应该积极做语言文字的建构者、运用者和发现者。
   语文教师承担着教授学生建构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重任,而指导语言的建构和运用,就要有一双善于发现语言文字的眼睛,努力做一个语言文字的发现者。文人自古以来就注重炼字,从“一字千金”中可以窥探文字的分量,从“推敲”中可以看出煉字的讲究,从“两字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中可以看出遣词造句的苦心。而之所以如此重视语言文字的表达,是因为每一个文字都有着不同的含义和意境,更有文化的因子在其中。作为语文教师就要有善于发现语言文字内涵的自觉,主动从解读语言文字入手,教授语文。
   当前语文流派纷呈,大旗林立,但是,不管对语文添加怎样的色彩,都不可缺少对语言文字的品味解读,不可缺失对文字的思考和探究。然而,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却并不尽人意,教师往往将语言文字的品味解读浮于表面,时常缺乏有文化内涵的深层次解读。而“阅读有时候不止于要了解大意,还要领会那话中的话,字里行间的话——也就是言外之意,不能读得太快,得仔细吟味,这就需要咬文嚼字的功夫。”[1]咬文嚼字就需要有一双发现语言文字的眼睛,唯有发现者才能嚼得出语言文字的味道。
   做一个语言文字的发现者,要知晓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和特点,要懂得语言文字的运用方法和技巧。用深度思考、多方探究、辩证分析的方法来对语言文字进行深度解读和探究,以期发现语言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思维方式、文化意蕴和美。潘新和教授也曾说过“每一篇文字都应该弥漫着蒸腾的血气和气温,都是个性生命基因的复制和重组,都打着人生经验、情感和感悟的印记。”[2]发现语文,做一个语言文字的发现者,才能引导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才能更好的对文字进行积累、梳理和整合,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进而使学生“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培养学生“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二、做锻造思维的启迪者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作为语文教师要有发展提升学生思维的责任和意识,努力做锻造学生思维的启迪者。
   教师要了解高中学生的思维发展状况,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发展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语言文字的品味,对文学形象的分析,以此获取直觉体验,增强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通过对问题的设计,在比较、分析、归纳、概括中解决问题,指导学生有依据、有条理的组织语言表达,以此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设计一些具有开放性的可供探究的问题,推动小组合作探究取得实效,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独创性思维,做学生思维发展的引路人,锻造学生思维。
   当然,教师还要从解决引导学生的思维着手,努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常常浮于表面却抓不住本质,阅读鉴赏只能看见文本中的内容,却无法深度思考背后的寓意,这些都是学生思维缺乏深刻性的表现。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意问题设计的深度,在师生对话中,引导学生,层层推进,刨根问底,以此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同时,批判性思维是学生的一个重要思维品质,也应在教师的教育教学中得到体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既体现了思维的差异性,也反映出思维的独创性、批判性。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要在文本的探究过程中学会带着批判的眼光看问题,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去大胆质疑,敢于探究,并不断反省完善。当然,积极引导学生落实“整本书阅读”,以此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亦是一种好的方法。
   三、做培养审美的引导者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指出要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高雅的审美情趣、高尚的审美品位、正确的审美观念和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盯着考试和成绩,不能只是传授知识和能力,更要注重对学生审美意识、审美情趣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使其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做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引导者。
   要引导学生学会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之美,增强热爱语言文字的情感。汉字是方块字,本身就具有一种审美价值。“尤其是书法和篆刻,为汉字插上了艺术的翅膀,使一个个平实的方块字灵动起来。”[3]引导学生去寻找汉字之美,体会其独特而有韵味的造字之法,体会汉字所蕴含的文化意蕴,探寻当时的思想观念,培养对语文的审美体验。带领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基本的造字法和汉字文化,以此激发引导学生对汉字美的感受和追求,培养学生的汉字文化审美意识和情趣。
   在鉴赏文学作品时,还要引导学生体验感受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美和情感美。语文教材所选编的篇目大多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尤其在诗歌中,不仅仅是要教授知识,更是对学生美育的一种培养。诗歌中的语言之美、形式之美、艺术之美都是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触发点。教师借助想象,置身诗境,深度解读文本,通过对作品形象情感的分析,带领学生领略文本的意韵之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
   当然,更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美的表达和创造。让学生学会用优美的语言文字来表达内心美好的情感,学习文学作品中美好的人物品性。让高尚的道德情操来丰盈自己的内心,做一个善于发现美创造美的人。作为教师,就要在教学中学会分析表达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借助深入的富有个性的文本解读,让学生感受文学艺术之美,学会审美并去创造美。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从实际生活中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审美体验离不开情感与想象,但审美体验的根须却深深的地扎在生活的肥沃土壤中。”[4]一个人的人生体验越丰富,他获得的审美体验可能就越深刻,也就更容易把人生积淀化为一种韵味深永、有眼无穷的审美意蕴。    四、做传承文化的践行者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最鲜明的印记和标志。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要求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作为语文教师就要有“为往圣继绝学”的使命和担当,在语文教学中让传统文化的魅力感染每一个学生,积极做传承文化的践行者。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撇一捺都是五千年文化的积淀,一字一句都有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创新。在语文教学中,除了做语言文字的发现者外,还要从大处着眼,学会从文化的角度解读分析文本。尤其在教授古文时,更应该从文化层面进行挖掘。如汉字与古文中常见的庙号、谥号、年号及姓、氏、名、字、避讳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也不能纠结于“文”与“言”孰重孰轻的问题,而应将“文”和“言”巧妙的结合起来,注重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讲解,更要将文本中所蕴含的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作为教师,就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探究文本时,要了解作者所生活的时代,关注当时的文化背景以及作者的家学、思想等,了解相关的文化历史。做传统文化的弘扬传承者,以渊博的知识,深厚的文化功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领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心现实语言文化现象,学会主动参与文化问题的讨论和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生活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广。如相关机构每年都会评出“年度汉字”“年度热词”等或喜获好评的《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节目,都应成为语文学习文化的一部分。从这些热点现象中去探究背后的文化现象,积极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关注中华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当然,作为语文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文化视野。在当前国际化大潮的形势下,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兼容并蓄,积极主动吸收外来先进文化,培养学生的时代担当精神。在语文教学中,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比较分析中外语言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文化现象、文化观念意识。学会辩证地审视评论中外文学作品中的内容和思想,拿来为我所用,对当代文化建设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总之,“教师应努力适应语文课程改革,持续学习,更新观念,提高教学素养”[5],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立足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观照、自我提升,自觉做语言文字的发现者、提升思维的启迪者、培养审美的引导者、传承文化的践行者,努力提高自身学科素养,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2]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3]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北京大学中文系 语文教育研究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必修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朱立元主编.美学(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王宁,巢宗祺主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821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