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整本书阅读”抓住语文学习的根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现在的语文学习中,学生的阅读主要是碎片化的,形不成严密的逻辑思维。为了回归语文学习的本质、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国家政策、课程研发等都在呼吁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因此,教师要明确整本书阅读的目标、合理设计整本书阅读结构、科学安排整本书阅读活动,使学生养成“整本书阅读”的习惯,树立功夫在课外、指导个性化的理念,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抓住语文学习的根。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语文;明确问题;树立观念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阅读质量的不尽人意,已经到了令人痛心的地步。为了回归语文学习的本质,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国家政策、课程研发、考试测评等多层面都在呼吁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如今“阅读整本书”的势头在语文界风起云涌地进行着。
——《中华读书报》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很赞成台湾教授李家同的观点,由于缺乏整本书的阅读,所以,“学生的文化刺激太少。大量阅读就是文化刺激的最大的来源,文化刺激对脑部的思考与活化非常重要。”学生越是学习困难,在学习中遇到的障碍就越多,他就越应当多阅读,多读整本书。所以,我们语文教学呼唤“整本书阅读”,怎样才能抓住语文学习的根?如何操作才能抓住语文学习的根?
一、明确三个问题
1.确立整本书阅读的目标,为“读过”还是为“读懂”
“读过”本无错。休闲阅读,开卷有益,读书就比不读强。在语文教学中,“读过”是“读懂”的基础,没有知识和体验,何谈深度理解?
但“读过”和“读懂”毕竟不同。毫不夸张地说,做好文本分析,实现“读懂”的目标,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是语文教师的核心价值。
当然,何谓“读懂”,本身就是难解之谜。对文学、文化作品来讲,“读懂”更是含混模糊,莫衷一是。“读懂”与否,关键在于能不能确立读者自身对文本的“解释性理解”,并用自洽的逻辑讲说出来。故“读懂”内隐为缜密的思维,外显为畅达的言语,以“读懂”为目标的整本书教学,有利于借助经典名著这块厚实的土壤,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也有利于同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底蕴丰厚、见识过人、言语可采。
2.如何进行整本书阅读的设计,重微观还是重宏观
篇章教学注重“微观设计”,教师聚焦文本细节,务求得出定见。有些教师把这种做法沿用到整本书教学,从始至终,一统到底,阻滞了学生的自由表达和思想交锋。
当然“抓大放小”,强调教师的目光看向远处,不能只盯着一词一句的对错,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但并不意味否定课堂教学前的准备。整本书视域下的备课,应关注自身素养的提升和通权达变的能力。教师要把书读懂读透,对学生的兴趣点和疑难问题有所了解,牢牢锁定这堂课在方案中的位置,知晓这节课要达成的目标,如上足矣。至于授课过程,可以任意起点、任意终点、任意路径。这样的课堂,教师看似“无备”,实则“有备”,看似“无序”,实则“有序”,学生能从真实的对话中发现有价值的思想、生成“有用”的知识,能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增进阅读兴趣,领悟读写的方法和原理,教师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3.如何开展整本书阅读,靠讲解还是靠活动
走进教学现场,教师还要处理好讲解和活动的关系。学养扎实、表达能力强的教师,总难克制讲书的冲动;有些教师又过于依赖学生的活动。这两种教法本无优劣之分,但从学生素养发展的角度来看,两者结合起来效果更好。
教师应该对作品的关键处、难解处提纲挈领地分析讲解,但要注意避免不顾学生实际的“自我陶醉”。要把学生发言放在前面,耐心倾听学生的观点,不轻易给出自己的答案,用评价学生发言吸引学生注意,从讲自己对书本的理解变为讲“自己对学生理解的理解”,比如默读、浏览、快读、跳读、猜读等,都有技巧方法,需要一一指导。同样,不妨拓展教学资源,丰富活动样式,但应始终坚持以文本分析、文献阅读、问题探究和作文写作等静态活动为基础。
二、树立三个观念
1.“整本书阅读”习惯要养成
我认为提倡整本书阅读,是因为现在的学生读书少,特别是很少读完整的书,而网上阅读也多是碎片化的,微信等自媒体閱读,更是火上添油,弄得大家焦躁得很,学生静不下心来读书。对于整本书阅读,首先应是“养性”,涵养性情,让学生静下心来读书,感受读书之美,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这可能是最重要的。
2.“整本书阅读”功夫在课外
我不太主张名著阅读(整本书阅读)课程化。当然课内可以安排一些内容,比如,初中的做法是简要介绍某一种书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读的兴趣,重点放在提示读这一类书的基本方法上。比如介绍《西游记》,除了讲一点关于《西游记》的基本情况及有趣在哪里等,主要是提示如何用跳读、猜读的办法去读小说。这就等于“一书一法”。读书的方法有很多,但围绕一本书的阅读重点学习某一种适合的方法,以后学生碰到同一类书,也就会读了。
3.“整本书阅读”导向个性化
有一点我觉得要注意:若要学生喜欢上“整本书阅读”,教师就不能太多干预,应当导向自由阅读、个性化阅读。如果“课程化”太明显,要求太多,学生还没有读,可能就兴趣减半了。如果搞得很功利,处处指向写作,甚至和考试挂钩,那就更是煞风景,会降低学生阅读的兴趣。我看社会上有些名著导读类的读物,安排了很多阅读计划和规定动作,比如如何写笔记、如何做旁批、如何写读书心得之类,甚至时间都规定好了,那样会限制读书的自由,会降低读书的乐趣。
【参考文献】
[1]李煜晖.整本书阅读,师生都该知道的五个问题
[2]温儒敏.“整本书阅读”功夫在课外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824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