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作文教学引导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针对教学中出现的学生写作困难,中考中作文要求严格,分值增加,围绕教学内容制定出由浅入深的教学方案,注重写作方法的传授,学会品析文章,循序渐进地培养写作能力。
  关键词:简洁精炼;细节刻画;有思想有深度;内容形式求完美
  随着近年来中考作文难度的加大、作文分数的增加,越来越多的教师、学生、家长开始重视作文写作。可是每次谈到作文教学时,许多人大谈作文兴趣的培养。可我认为,兴趣固然重要,但是兴趣来源于写作方法的掌握。一个不知如何写作的人,何谈写作兴趣。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积累,我总结出,具备作文写作能力是教师恰当的引导,循序渐进地培养过程。金字塔的建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样学习写作,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教师有步骤、有目标的训练过程。教学中,学生上交的作文常常出现流水账式作文、叙事啰嗦的作文、结构不合理的作文、抄袭的作文,甚至个别学生不能按时上交作文。对于这些现象,我们要制定出渐进合理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学习写作。
  一、 去啰嗦、化繁为简
  学生进入初中后,我们发现学生写作的第一个毛病是人称使用频繁,在他们的作文中发现大量的“我想”“我说”“妈妈说”“他接着……”人称使用啰嗦的现象。例如,“妈妈给我买了件新裙子。我穿在身上,站到了镜子前,我左照照,右照照。突然,妈妈一声“你还在臭美,再不写作业,我就把裙子送回商场去!”在这段文字中,如果去掉加有横线的人称,读者也能知道这是“我”和“妈妈”的言行,原因是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符合事件的语言环境。在这里要使学生懂得人称使用的方法,该用则用,多用反而啰嗦。当然,去啰嗦,还包括叙事的简洁,与事件、主题无关的就不要写在文章中。这就需要对写作内容熟稔于心,并在头脑中有清晰的思路,注意写完多修改,删繁就简。
  二、 在经典文章中学习写作
  初中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篇目,这是学习写作的第一手材料。例如,初一上学期的写景抒情散文《春》,作者描绘春光時,调动了各种感官去感受春天,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接触到的,综合运用,把一个多姿多彩的春景展现在同学们面前。学习之后,在作业安排上有意识地留有一篇写景作文,将学习到的调动感官写景方法使用在作文中。运用同样的方式还可以学习人物写作方法,在《小巷深处》一文中,学习刻画人物技巧,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肖像描写的使用,刻画出养母的含辛茹苦,作者的悔恨之情。在作业安排上留有一篇写人的作文,学习刻画人物。
  三、 在阅读赏析中学习写作
  能够欣赏他人作品,知道他人文章中的优缺点,这时你才是真正懂得文章的妙处。进入初中后,会接触到大量的优秀课外阅读篇目,习题中有品析语段训练。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品析语段的角度。1. 从修辞角度品析。2. 从描写角度品析。3. 从表达方式上品析。4. 从文章结构上品析。5. 从标点的使用上品析……其次懂得各个角度品析的作用。例如,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使用会使语言生动,增添文章的文采,吸引读者阅读兴趣,避免了流水账作文;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有效地传达人物的思想和写作目的;合理的结构方式使文章脉络清晰……学会了赏析他人文章,就学会了润色文章和修改文章,使文章不断地趋于完美。
  四、 有思想、有见解才能体现文章深度
  好多学生写作中叙事、描写后,不知因何而叙而写。这时候要引导学生懂得文章不是单单为叙事而叙事,不是单单为描写而描写,最终展现的是你的思想和精神面貌,展现的是你对事件的认知程度。此时恰当的议论和抒情把自己内心的情感展现出来,把你对事件的评价展现出来,这样的文章才有思想、有深度,给人以启迪和智慧,给人以对生活的深思!所以文段中事件的细致刻画只是为议论和抒情作铺垫,是现象,议论抒情是本质,是精髓!
  五、 文章结构清晰 形式完美
  文章布局是学生作文训练的一件大事,好多学生因文章结构不合理而影响作文的质量。其中最大的毛病是总—分—总式结构的使用,开头结尾都很好,而中间主体部分,没有做到段落划分,形成头脚轻、肚子大的结构,影响文章的形式美,又会造成叙事上的条理不清晰。怎样做到条理清晰,段落划分自然呢?就是主体部分要做到一事一议为一段,再叙再议又成段。这样的文章结构清晰,形式完美!注重结构还包括事与事之间的过渡自然,开篇总领全文,结尾总结全文等。
  六、 开篇巧妙 结尾有力
  一篇作文如何在众多习作中脱颖而出,良好的开篇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可以通过细致的景物描写烘托氛围开篇;设置悬念开篇;使用比喻、拟人、排比句式开篇;使用名人名言、历史故事开篇……这些都可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给读者留有良好的印象,这无疑使自己文章占有了先机。另外文章结尾要有力。作为一篇文章的结尾,要对全文内容进行总结;或者和上文内容相照应;或者引起读者共鸣、引发读者对社会关注、对人生的思考。而最为重要的是对主题的提升,彰显时代的“真、善、美”,体现乐观向上的精神和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三观”不正的作文,无论如何都不会取得高分的。无论使用何种方式结尾,只要使用恰到好处,就是一篇文章的好收尾。
  总之,对于初中作文教学,教师要有计划、有目标、有方法,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使学生懂得什么样的文章是优秀文章,并能够品析出他人文章的优缺点。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作文讲评课由学生主持,教师有意放大学生习作中的优点,使该生的优点成为其他学生学习的榜样,并且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良好的引导方法决定学生的写作兴趣!
  参考文献:
  [1]郑维莉.浅谈初中作文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5(12):102-103.
  [2]黄红梅.初中作文有效性教学策略[J].成功(教育),2013(24):62.
  作者简介:
  王素兰,辽宁省沈阳市,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林盛九年一贯制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869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