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展示与比赛在运动能力中的定位及教学建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体育展示与比赛是运动能力素养中较高层次的表现形式,对发展体能、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能力以及其它核心素养有积极的作用,体育教学中要善于发挥体育展示与比赛的作用。
关键词:运动能力;体育展示;比赛;建议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6-1487.2019.03.019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凝练,主要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大方面,成为体育教学的落脚点。三大核心素养相互交织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运动能力核心素养最能体现学科性质,是基础和载体。体育展示与比赛是运动能力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有必要厘清它和运动能力其它两个表现形式的关系,更好地发挥其功能。
1 体育展示与比赛在运动能力中的定位
运动能力是体能、技战术能力和心理能力等在身体活动中的综合表现,是人类身体活动的基础,分为基本运动能力与专项运动能力,具体表现为体能状况、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展示与比赛[1]。三个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能力层次也逐步提高,分别表现为基础性、技能性、综合性。
体能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身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包括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和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2]。体能是体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体能是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最有效和最直接的途径,提高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能力需要体能作为基础,特别是专项体能的支撑,体育展示与比赛更需要体能作为保障。体能在运动能力中的基础作用突出,新版课程标准单独设立体能模块,并要求在技能模块教学中坚持发展一般体能和专项体能。
运动认知与技战术应用是对具体技战术的理解,通过特定的身体运动形式展现出来,是以体能为基础通过学练专门动作形成的能力。运动技术学习的对象,是基础阶段;运动技能是学习的结果,是发展中级阶段;运动能力是学生学习的整合,是高级阶段[3]。运动认知与技战术应用主要体现专门性和技能性,技战术运用能力光有体能不够,还需要专门的技术学练,技术学练和运用过程又促进了体能发展,为学生体育展示与比赛打下了基础。
体育展示和比赛对技战术应用能力、体能要求高,是较高运动能力的体现。展示和比赛往往伴随紧张、压力等身心负荷,是在心理能力支配下有高级思维参与的体能与技战术综合运用。例如,有的同学平时投篮较准,比赛会因紧张、干扰或体能消耗大投篮变形而失准。再如,篮球比赛中持球队员必须观察判断,做出传球、运球或投篮动作。展示与比赛能锻炼心理素质、思维品质,提高体能、运动认知与技战术应用能力,足够的体能储备和娴熟的技战术应用也利于完成高质量展示和比赛。
2 体育展示与比赛对发展核心素養的作用
体育展示大都运用于舞蹈、武术等封闭式运动技能学习中,以动作的规范、熟练为标准。由于展示同学们的学练会更加认真,促进了体能发展和技能掌握。它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机会,便于学生和教师发现长处、不足及潜能。帮助学生克服胆怯心理,培养自信心和表现能力、交往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文明礼貌、相互尊重、团队合作等体育品格。
体育比赛包括完整正规的比赛,也包括有竞争或有对抗、有胜负产生的学习情境,根据学习内容组织丰富的竞赛,创设面向真实的情境是体育教学的必然要求。只有对抗、胜负未料的情境才能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积极进取、社会责任,只有在比赛规则的约束下活动才能养成遵守规则、公平公正的体育品德。比赛也能提高学生抗压、耐受、容忍等心理能力,学生通过裁判规则的学习和比赛组织,能够增强规则意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体育教学中组织体育展示与比赛的建议
3.1重视展示作用增加展示机会
目前,不少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腼腆拘谨,不愿交往,缺乏自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公众场合锻炼不够,体育展示正好能够弥补这方面不足,培养学生自尊自信、阳光开朗品质,健全人格。一些公开课中,教师大都组织展示,但常态课中展示组织较少。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展示促进推动学生学习和交往、提升自信方面的价值,教学中增加展示次数。另外,做到课内外结合,经常组织体育社团成果展示、运动会开幕式班级体育技能展示,让学生在更多更大的舞台通过肢体语言(技能)自信地展示自己。
3.2面向全体同时做到重点关注
体育展示不能成为少数学优生的专利,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同学都有展示的机会,并且还要对后进生或不自信的学生更加关注,适当增加他们的展示机会,通过小组展示推动帮学交往,切实帮助他们掌握技能培养自信心。体育展示还要考虑学生的性格类型,外向型学生个人展示、小组展示均可,内向型学生刚开始宜采用小组展示的形式,待多次展示锻炼后学生自信心增强心理素质过硬后可逐步过渡到个人展示。
3.3巧借展示提升学生多种能力
体育展示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促进学生发展,因此要结合展示实施任务驱动。例如,小组展示前教师宣布展示的内容和大致时间,激发学生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推动学生交往合作,提高学习能力、交往能力,促进技能掌握和体能发展。教师要把握展示契机,建立反映过程评价的台帐资料,将自评、互评及过程评价落到实处,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评价,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评价能力。
3.4利用比赛促进体能练习兴趣
新课标十分重视体能,但体能练习难免有枯燥、乏味现象,为调动兴趣除了丰富练习内容和方式,根据内容设置比赛情境也是也很好的办法。例如,平板支撑练习,如果简单地宣布男女练习时间然后组织练习,学生往往感到枯燥,练习时心里老是嘀咕时间怎么还没到,总想早点结束,难以学会坚持。如果根据学生现有水平宣布男女合格、良好、优秀标准,让学生挑战自我或比小组良好以上人数多,练习时教师边读时间边提示动作质量,学生在比赛情境下注意点就变成达级,超越自我、积极进取很容易被激发。因此,教师应积极思考和实践,根据具体内容在不影响练习质量、密度及安全因素得到保证的基础上,充分设置比赛情境,激发体能练习兴趣和效果。 3.5通过比赛提升技能实战能力
这里的技能是指在有身体对抗的比赛中运用的技能,如篮球、足球技能等。以往教学中大都是静态的铸形式学练,就技术练技术,防守或用标志桶或消极状态,学生在实战中失误较多,没有很好地体验到学习的成果和乐趣。通过真实的比赛情境,提高技战术实战能力成为新课程的关注。例如,足球脚内侧踢球原来一股是两人面对面踢球接球练习居多,现在要将踢球与接球、拨球、拉球、运球等技术组合起来进行结构化练习,并且是对抗中练习(如同定区域内3人结合其它技术练习踢球,2人积极防守断球),加强动作技术的实战运用能力。教师要进行灵活分组,有时同质分组,将能力水平差不多的同学分在一起对抗练习,保持比赛悬念;有时组内异质(好、中、弱),组间同质,设置条件让后进生也体验成功价值。技战术实战能力的提升,能让学生真切感受运动和比赛乐趣,锻炼习惯和意识自然水到渠成。
3.6积极运用参与比赛实现品德提升
比赛过程伴随着深刻的情绪体验,是体育品德核心素养发展有效途径,但比赛必须是规则约束的对抗,暨文明精神之下的野蛮体魄,因此要突出规则、诚信、公正等要素。常态课中,不少教师重视不够。例如,在一些游戏比赛中,教师对输的小组的判罚就是全组做几个俯卧撑或深蹲跳,违规小组或视而不见或也是简单地和输的组一样判罚。要求学生正确看待胜负,教师首先要正确看待学生胜負,可以表扬获胜组学生的勇敢顽强、团队合作,过程评价中予以小组加分;输的组也未必要处罚,比赛总有输赢,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技术运用、团队配合等情况,帮助总结;对违反规则的小组及个人则要“重处”,让他们知道违规不是小事,比赛中违规要处罚,学校中违规(校纪)要受学校处罚,社会上违规则要付出法律的惨痛代价,从而树立规则意识不碰“红线”。
3.7学生组织比赛提升多种素养
新版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掌握和运用选学运动项目的裁判知识和规则,参加和组织体育展示与比赛。因此,体育教师要适当地在课堂上让学生参与比赛的组织,特别是在课外让学生大量地参与到班级、年级、全校乃至社区的竞赛活动组织或裁判工作中来。学生组织比赛便会更加敬畏规则,公平正义和责任感油然而生,也锻炼了学生组织、沟通等工作能力,便于自发组织比赛,形成锻炼习惯。
体育展示与比赛是较高综合运动能力的体现,能有效发展体能和技战术应用能力,在实践体验中发展体育品德核心素养。体育教学中应重视体育展示和比赛,从而实现学生经常参加和组织体育展示与比赛运动,养成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培养健康行为。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陈雁飞.运动能力是学校体育教育中的核心抓手[J].中国学校体育,2019(3).
[4] 华向阳.对体育课中安排学生表演、展示的思考[J].中国学校体育,2007(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887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