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学生学习力薄弱的原因分析及提升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学习力作为一个系统性的概念域,有其基本的内涵。分析当前我国学生学习力薄弱的原因发现,受工具理性影响,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观;满足当下需求,课程内容未考虑学生兴趣与长远发展;教师专业素养不高,影响学生学习的提升;使用传统学生评价体制,制约学生学习力发展。因此,须转变学生的学习理念,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结合学生兴趣与现实需求,选择适宜的课程内容;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学生学习力的提升;构建学生评价体制,引领学生学习力发展。
  关键词 学生学习力  学习观  课程内容  教师专业素养  评价体制
  学习力是有效衡量学习者学习状况与学习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它不仅是学习者对知识与能力的学习,更是指向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行动等多个方面,是学生深度学习、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发生机制。一般来说,学生学习力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其现在的学习状况与未来的人生发展,特别是在当下知识爆炸式增长的时代背景下,以往那种通过一次的学习就可以终身受用的知识教学弊端日益凸显,质疑、反思这种知识教学的声音不断涌现,由此,学生学习力成为教育领域关注和研究学生学习的热门话题。
  一、学生学习力的基本内涵
  “学习力”最早出现在企业管理领域,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逐渐成为当时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前沿理论,受到管理界理论研究者与实践者的广泛重视。随后被引用到教育领域,用来专指学生的学习力,受到广大教育理论研究者与实践工作者的借鉴和青睐。目前对学习力概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界定,不同的研究者对其有不同的理解。有学者从学习力的组成视角出发,指出学习力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关乎人的思想、情感、行为及需求的复合体,如克莱斯顿认为,学习力是一种联合起来的有关个体学习的态度倾向、价值观的复合体,目的是塑造个体的综合学习素养[1];也有学者从学习力能量的视角出发,认为学习力是影响人类学习、发展的生命能量,如柯妮卡(R.D.Crick)提出,学习力是促进学习意愿与学习结果相互作用的能量[2]。还有研究者从关联主义的角度分析,如光霞提出学习力包括学习能力、学习毅力、学习效率、学习动力、学习创新力、学习转化力、学习合作力和学习反思力等多个要素[3]。学习力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是人有意识的行为,与人的思想、情感、行为、需求等紧密相关,既是切切实实的存在,又具有不可见性。沈书生等认为,构建学习力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为学习者提供能量的过程,目的是让其能够终身有效地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借助现有的学习资源与环境,还要面向未来的学习资源与环境,将学习者具有的学习潜能激活,从而为学习者的终身成长服务。
  由此可以看出,学习力作为一种可以衡量人的综合素质的尺度,是一个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品质不断提升的动态系统。尽管不同的研究者对学习力的理解因研究视角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却存在一定的共识:其一,学习力是真实、客观存在的。虽然学习力看不见、摸不着,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它实实在在地存在,不是人们空想出来的。其二,学习力是以人为载体的。即学习力是依附于人的,人是它存在与作用的载体,只有通过人才能表现出它的存在。其三,学习力紧密联系着人的学习活动。学习力是在人的学习活动中生成和发展的,只有通过学习者的行为变化与学习结果才能表现出来。其四,学习力是可以提升的。这是当下学习力的研究与应用比较盛行的重要原因之一。学习力是真实、客观存在的,它作为一个系统性的概念域以人为其依附的主体,是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多种途径与渠道,采用实践、体验、反思等方式,在获得知识与掌握技能的前提下生产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能力素养,是学习者自我提高、自我变革、自我更新、不断积累起来的综合实践能力的总和[4]。
  二、学生学习力薄弱的原因分析
  当前我国存在学生学习力比较薄弱的现象,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受工具理性影响,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观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能建立正确的学习观,使其学习力较低,具体可以从四个方面分析。一是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学生的学习动力包括内在动力与外在动力。内在动力与主体要实现的目标和对社会的认知程度紧密相关,一个人的认知程度越高,学习动力就越大;外在动力与教师或家长的期望、其他学生的对比、将来的就业等外在因素紧密相关,社会竞争越大,学习动力就越大。当下,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是由外在的学习动力产生的,并不是真正的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感兴趣或者有很强的求知欲。因此,有很多学生对学习缺乏思考,其学习动力是被动的。二是学习态度不端正,存在严重的敷衍心理。学生的学习态度直接影响着学习行为的选择与学习质量,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一种内在准备状态。在课堂学习中,有些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表现出明显的消极应付、懒散等情绪。三是学习方法不当,学习能力较弱。高效、适合的学习方法有助于达成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率。当前有很多学生不会学习,不知道如何制定学习计划与规划,也不知如何预习和复习,不知如何选择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学习具有很强的随意性,这样学习效果较低。四是学习意志薄弱,缺乏毅力。有调查显示,很多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其坚持性与忍耐性不足,容易出现放弃、灰心的现象,学习意志薄弱,缺乏知难而上的精神[5]。
  2.满足当下需求,课程内容未考虑学生兴趣与长远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国学校教育深受前苏联教育理论与教育思想的影响,全国范围内几乎所有的学校都以学科知识的学习为重点,强调学科知识的重要性。当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很多学校为了生存和发展、为了适应社会转型发展的要求,非常注重社会发展的需要,有一些学校甚至为了满足社会与家长的需求,開设一些偏认知方面的课程与内容。事实上,对学生来说,哪些课程内容是适宜的、哪些内容是有助于促进学生发展与成长的,这还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确立的课程目标就是要帮助学生达到终身可持续发展,而选择的课程内容是为教育目标和课程目标来服务的,因此,课程内容的选取就要从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视角来考虑。如果在选择课程内容的时候只考虑它的工具性价值,或只注重学生当前的需求和发展,而不考虑学生未来的发展,则它就会对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失去价值和意义。例如,科学领域,在选择与安排科学课程的内容时,是只强调学生对科学知识与技能的获得与掌握,还是注重对学生好奇心、科学探究意识、科学探究方法与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语言领域,在选择与安排语言课程的内容时,是只重视学生对简单语言词汇的学习与积累,还是强调学生对语言文字兴趣的激发与对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虽然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以及语言词汇的积累都具有很强的外在工具价值,但兴趣、好奇心、方法、体验、能力等是促进一个人长远发展的内在动力与源泉。   3.教师专业素养不高,影响学生学习的提升
  学生学习力与教师整体素质紧密相关,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拥有的教学水平、教学设计以及选取的教学内容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态度,以及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影响学生学习力的培养。在升学竞争激烈的考试文化与工厂流水线式的知识生产中,教师就像教育机器上的齿轮,重复地从事着学科知识的传递与技能的训练,并接受精细化的考核,以此来提高传递知识的效率。当教师成为生产知识的教育机器,不能独立思考、丧失自主选择时,教师不再需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也不需要其他一切形式的学习与培养,这样,教学很难成为教师自我生命的确证。当教师没有了“成己”之教时,学生的自我“成己”之学就会变得不可能。改变“照本宣科”的教学样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看见自己,感受到生命的存在与自己的价值,则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自己对生命的感悟与体验恰当地融入到对特定知识的理解之中,先行产生“内心觉悟”,使整个教学过程因有教师自己对生命的体验和感悟而具有生命的活力。显然,教师“成己”的目的是通过“成己”来引领“成人”,引导学生通过知识学习来达到“成己”与“成事”,让学生的学习更具有意義。
  4.使用传统学生评价体制,制约学生学习力发展
  传统的学生评价体系非常重视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过分追求学生的学业成绩与分数,轻视激励与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很少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与综合素质,是一种总结性的评价。这种评价体系不利于学生学习力的提升,严重影响素质教育的开展,它就像一个大筛子一样在筛选学生,留在筛子上面的学生被称为成功者,在筛子下面的学生被称为失败者。这样,传统评价体系表现出很明显的筛选与甄别功能,主要目的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不是“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由于传统学生评价体系的价值功能在于甄别与选拔,评价内容是考察学生对学科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状况,忽视对学生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状况的考察,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大部分的时间与精力都花在学习那些升学与考试必学的知识内容上,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广泛涉猎其他的知识内容与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特长。传统的学生评价方式简单、方法单调,将学生的学业成绩与考试分数视为唯一的评价手段,过分强调学生共性,注重量化、分数、等级,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与对其他方面的考察。尽管这种评价关注学生之间比较,能够反映学生在集体中的相对水平,具有一定的客观真实性,但它在评价的过程中给学生带来的焦虑、恐惧等心理与精神压力是巨大的,这不利于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压抑了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发展,泯灭了学生的进步与努力,容易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与疲倦,持久有效的学习力较难产生。
  三、提升学生学习力的策略
  为了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力,须转变学生的学习理念,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具体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着力改善。
  1.转变学生的学习理念,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改变学习理念,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是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只有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养成积极主动获取信息的意识、形成正确对待学习的态度、具有转化知识与创新思维的能力对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深远意义,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对人一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作用,才有可能会积极主动地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不断发展自己的学习力。在传统的学习观下,认为学习是一种简单的从“教”到“学”的单向传递,是被动接受的过程,学习方式表现出简单机械的死记硬背,程式化现象突出,学生严重缺乏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这明显不利于学习力的提升。因此,想要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就必须更新已有的教育观念,重新树立学习观。首先,要树立自主学习观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将学生视为教育的对象,也要将他们看成认知的主体,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用积极主动的态度来对待学习,将自己视为学习的主人,从内心深处对知识学习产生强烈的欲望和热切的渴望,而不是因为各种外在的因素才学习。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向学生提供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来充分说明学习的重要性与具有的价值,不断满足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享受喜悦,收获成功。其次,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学校教育要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宗旨,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来引领他们树立终身学习观念,确立远大的人生目标。激发学生的思维活性,加强意志品质训练,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开发多元智能发展,挖掘其终身学习的潜力。
  2.结合学生兴趣与现实需求,选择适宜的课程内容
  选择合理、适当的学习内容是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提供的学习内容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体系相适应,符合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与年龄特征,既要保持学习内容的基础性特征,还要呈现出生活化、趣味性和多元化的特点,让学生保持持久的动力。兴趣既是学生愉快学习的诱因与产生求知欲的内在动力,有助于提升学习效果;也是有效提升学业成绩与牢固掌握知识的重要保障,有助于促进智能发展;更是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要素,有助于维持长久注意、推动终身学习,对学生学习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6]。因此,要构筑以学生兴趣为价值取向的课程内容。首先,以学生的现实需求、日常生活和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基础来选择课程内容,充分考虑各种实践活动、学习材料的兴趣价值,将学生的兴趣视为编撰教材和选择课程知识的重要依据之一。这有助于杜绝传统课程内容与学生兴趣爱好及日常生活严重脱节的弊端,将学生兴趣、现实需求与课程内容紧密相连,体现课程内容的教育价值。其次,开展的教学活动与学生兴趣为原则。科学有效的教学活动不是教师单向度地传授知识,学生机械地记忆,而是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能动性与创造性,深入挖掘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能,让他们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欢快、愉悦地学习。   3.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学生学习力的提升
  教师的教学力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学能力强、专业素质高的教师教师队伍,一定会培养出综合素质高、能力强的学生。由此可见,学生学习力的提升与教师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密切相关。教学过程中,教师正确的引导、专业的指导以及适时的帮助都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力,而教师对学生学习科学、适当的指导与帮助都与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与能力紧密相关。因此,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与途径来更新已有的知识结构,增强和积累教育教学经验,通过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来促进学生学习力的提升。首先,教师入职之前,师范院校或其他高等学校要加强对师范生学科教学论、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的教育,注重对学生从师技能技巧的培养与训练,适当延长师范生实习的时间,增加见习的次数,让师范生有足够的时间与機会走进课程、了解课堂,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与课堂教学之中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锻炼中检验理论的实用性与可行性,不断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理论体系,最终在“学、练、磨”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教学力水平。其次,教师入职以后,专业素质较高的教师不仅在师范教育阶段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经验的锻炼,而且要具体对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教学环节以及课堂结构等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探究,能够抓住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采用多种方法与措施来解决课堂中的各种问题,而这些都是教师入职后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逐渐探索与积累的,即在教学中不断实践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7]。
  4.构建学生评价体制,引领学生学习力发展
  学生的学习力如同冰山一般,具有多维的结构,我们能看见的悬浮在水面之上的冰山一角实际上是外显性的一部分学习力,置于水面之下的更多部分则是隐性的学习力。因视角存在偏差,统计学视角下的教学评价只关注显性的可测部分的学习素养,通常将测评窄化为纸笔测验,以此来保证测评的科学性与客观性,这样所测到的学习力基本是与认知层面相关的,没能考虑到对非认知方面的、隐性的学习力的考查。为了真真切切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就应该从深度、广度、长度和高度四个方面来建立学生评价制度。深度层面上,在强调借鉴性学习力的同时还要注重转化性与反思性学习力的评价,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基础来设置问题情境,使其具有现实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到生活的原型,感受到现实感。广度层面上,评价应由知识本位向以素养为中心进行转变,要兼顾考查学生认知性与非认知素养、显性与隐性的学习力,不断丰富学生评价方式,有机结合量化与质性评价,综合应用多种评价方法。长度层面上,采用动态过程与静态结构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关注学生学习力发展的整个过程:横向上加强日常课堂的问答、交流、互动,注重具体的课堂练习与课后的作业表现评价;纵向上使用档案袋评价,注重学生个体不同阶段的比较。高度层面上,采用“保底不封顶”的学习力考查方式,设置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分析,不断构建解决问题的新图式[8]。
  参考文献
  [1] 陈维维,杨欢.教育领域学习力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0(02).
  [2] 李润洲.学生学习力提升的知识论透视[J].教育科学研究,2015(11).
  [3] 光霞.教育领域学习力研究及思考[J].教育观察,2014(31).
  [4] 陈坤,梁星星,沈小碚,等.论学生学习力的内涵、形成与涵养[J].当代教育科学,2018(03).
  [5] 李润洲.学生学习力提升的知识论透视[J].教育科学研究,2015(11).
  [6] 郭戈.关于兴趣教学原则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12(03).
  [7] 蒋志辉,赵呈领,周凤伶,等.STEM教育背景下中小学生学习力培养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7(02).
  [8] 王洪席.学习文化观转换与学生学习力提升[J].教育发展研究,2015(08).
  [作者:李云峰(1977-),男,河南项城人,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浙江省义乌市民友小学教师。]
  【责任编辑   王   颖】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913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