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模式下数学预习实施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新课程要求教师从“教”走向学生的“学”,倡导学生自学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教师把“问题”作为教学出发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学案导学;数学;预习;策略
我校也结合实际提出了构建“训练型”课堂教学的模式,在实际操作中,却发现学生仅能在课堂上短时(5-8分钟)且盲目地预习下,不仅无法达到课标所要求的预习效果,并且在这种对知识点理解不够透彻的状态下,学生的课堂练习也很难达到预期:究其原因,我认为首先是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习惯,对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不强,即使教师出示了指导性的学习内容,也有部分学生的预习跟不上节奏。其次是当堂预习比较仓促,有些同学还没有反应过来,课堂预习环节就已经结束了。
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可以从指导学生掌握预习方法入手,逐渐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进而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重要能力。如果学生在课前进行了有效预习,就会带着问题去上课,学习的就会更主动,问题产生兴趣,兴趣激起思考,思考引导质疑,质疑进发求知,会真正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一、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
1.划出当节知识点,并做到背记基本概念、法则。
2.着重研读例题,重新做例题,并将解题步骤与课本中的解题过程作比较;结合新授知识仿照例题做练习,从例题中寻找当节知识点的运用方法。
3.标注疑点,提出问题,在独自预习过程中,多数学生都会遇到各种困难,都有不解之处,而这些问题并不需要學生去一味地钻研,疑难之处恰是需要教师解惑之处,不能凭一己之意想当然,而应把这些问题在课堂上提出来,让全体师生共同研讨总结,这也是预习效果的体现之一。
二、教师明确学习提示是指导学生有效预习的保障
对于学生的课前预习,教师不能简单地让学生预习课本第几页哪一节的内容,而是需要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出示能够体现当节知识点的问题或学习提示,并要使出示的提示环环相扣,问题递进式逐步推进,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待当节课的内容,从学生的智力发展、理解方式等方面对问题进行设计,这就需要教师深入专研课本,系统把握当节课的知识体系;问题应简单明确,紧扣课本,除了对简单的知识点进行提问外,最好还要有一些思考性的问题,以供学生在预习时不仅学习基本概念,还能深入思考、加深理解记忆。比如:在学习初一《绝对值》这一课时,笔者为学生提出以下学习指导:
1.结合数轴给绝对值准确下定义。
2.结合数轴及绝对值定义,请问绝对值相等的两个数是()关系。
3.结合数轴及绝对值定义,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零的绝对值是(),进一步判断,任意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永远不会是()。
4.结合数轴观察,一个数离原点越远,它的绝对值就越()。(大或小)
5.观察数轴,绝对值不大于3的整数有()个,分别是(),绝对值小于3的整数有()个,分别是();绝对值最小的数是()。
6.观察数轴,两个负数的大小与它们的绝对值有什么关系。
教师在充分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学习指导,学生在自主预习时就有据可依,可有条不紊地进行自我学习;同时在课堂上小组讨论交流也有内容、有目标,教师在教学时可参照学生课前学习指导,有针对性地教学,能够简化课堂环节,增大学生的训练时间,个别问题个别辅导,提高课堂效率。
三、课堂“复预”和小组互助预习
初中生因为已经习惯了小学那种“跟老师走”的学习形式,自我学习能力差:因此在课前学生围绕老师出示的学习提示进行预习后,对知识点的把握不够全面,教师课在正式上课时让学生利用2-3分钟时间对预习内容进行重复学习,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对基础知识点做到耳熟能说、自我检查、发现问题;之后,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围绕老师课前的学习指导进行交流、讨论,在小组内形成统一认识,并对组内自学能力较差同学进行帮助,让简单的个性问题在小组内自然消化,以提高全体学生对基础知识点的理解掌握,解决学生在自我预习时产生的问题:小组讨论时要求^^发言,提出各自预习时不理解的问题,使预习问题条理化,达到学生预习的预定目标,这样能够加强学生自我学习、归纳、整理、总结的能力,也能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讲授材料,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同时,又体现了预习的价值。
四、学生自我检测和教师针对性检测同时进行
学生自我检测主要是对基础知识点的检测,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就是对基础知识点理解掌握情况的检测。检测分为两部分,一是自我或小组内相互提问概念等知识点,二是交流对概念和例题的理解情况,简单问题组内解决,共性问题在小组内讨论形成当堂小组预设问题,待课堂上提出,让全班讨论或教师解惑。教师针对性检测主要以习题形式为主,学生在预习之后,都会自觉地去做当节课本上的少量随堂练习题,这些问题难度不大且紧扣当节知识点,可让学生直接在黑板上板演、纠错。
五、学生带着预习问题听课
在经过学生自主预习和小组互助预习之后,每个学生或小组就可以提出当节课的疑似问题;这些问题即是学生在当节课堂上需要重点倾听的内容,同时也为教师的课堂提供了信息,让课堂真正为学生解惑;在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把自己在预习时的疑难之处提出来,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或由教师讲解解决。让课堂真正回归到学生自学预习、自我质疑、共同交流、教师解惑,让学生在体验学习快乐的同时产生学习欲望,从中提高学习的自信和对预习的兴趣。
综上所述,在现今大力提倡课改的时代,我认为,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是一个实现课堂高效性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环节,既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教师开放式教学的实施,真正还课堂于学生,使学生在数学课上,真正有兴趣、有目的、有效地进行思考、训绦,真正提高数学课堂的效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914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