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课堂魅力之语言艺术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用规范化的语言将基础史实传授给学生是历史课堂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语言方式。课堂教学语言可分为口头语言和体态语言两种,然而历史学科语言又不同于其他学科,它具有质朴平实的特点,这就要求历史教学语言必须表达出对历史事实的正确看法。所以语言艺术在历史课堂中的妙用,对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异乎寻常的作用。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要想让学生学好历史,教师必须追求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口头语言;体态语言
  俗话说:“一句话讲笑,一句话讲跳”。语言艺术在历史课堂上要说得合宜,不仅要时间合宜、场合合宜、措词合宜,还要份量合宜、深浅合宜,众多因素相得益彰,但起决定作用的恐怕还是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一、 口头语言
  运用语言是历史教师最基本的课堂教学技能,口头表达仍然是最基本的教学手段。历史教学口头语言主要包括:语音、语调、节奏、词汇等主要构成要素,而每一个要素间的相互配合,对历史课堂效果的呈现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 语音
  教师教学语言发音的标准度是教师专业素养最基本的要求。对于历史学科来说,要求历史专业术语的发音必须准确,切不可使用地方方言。还有一些特殊的读音,例如讲到人教版七上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中提到的“扁鹊”的“扁”“吐蕃”的“蕃”“召公”的“召”等,则必须要用历史上的特殊读音来读,这是历史学专业的基本要求。
  (二) 语调
  声调对传递情感起着重要的作用,每一种声调都传递着不同的表达。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语言的重音不仅仅学生课堂表现的晴雨表,更是突出重要内容的重要途径。例如,“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是一个重要的时间分界点,这句话的重音应落在“秦朝”这个词上,让学生区分清楚“秦国”和“秦朝”的含义。
  (三) 节奏
  节奏是一堂历史课堂的调节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语言节奏的把握,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随时进行调整。例如,在《秦末农民起义》这一课第一子目“秦的暴政”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将音律低沉凝重,唏嘘有声。又如,对商鞅进行人物评价时,提到商鞅因为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而遭受诬陷,车裂而亡,这就要求教师节拍要分明,对重音、停顿的安排要适当。在陈胜吴广起义这一课,对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起义口号进行讲述时,教师应该慷慨激昂,铿锵有力。
  (四) 语汇
  在教学中,历史教师要善于运用多样化的语言来表达千差万别的历史情境,在讲清基本历史史实的基础上,运用多变的语言赋予历史课堂别样的灵魂。例如,在分析《秦统一中国》这一课“秦国具备了怎样的优势才能统一六国?”这一问题时,正确的军事策略即“远交近攻”亦是秦国的优势之一。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正所谓,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秦国战争的号角已经吹响,战马也准备上路。同学们,假如你是秦国的指挥员,你该如何指挥你的士兵,横扫六国呢?”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对词汇的“调色”,使得语言艺术的魅力在历史课堂中得到充分的发揮。丰富多彩的词汇,亦给教学语言增添了更多的情趣色彩。
  二、 体态语
  历史课堂教学中,体态语和口头表达犹如双生,彼此是相惜相依的。体态语的合理运用可以增强口语语言的艺术感。体态语又称态势语,是通过姿态、手势等方式表达情意的一种特别的语言辅助形式,体态语运用得自然、得体、协调,可以使语言表达更准确、更形象、更感人。
  (一) 身姿语
  教师的身姿反映了教师的精神和情绪,学生特别习惯于观察教师的身体姿态。教师一进入教室,首先以身姿语向大家做了自我展示,给了学生一个最初的而且是最深刻的第一印象。因此,教师进入教室,行姿要稳健而轻松,站姿要得体大方,身姿不要太僵硬,不要长时间把双手撑在讲桌上,不要总是站在一个位置不动,也不要总是变换不定。根据教学的需要,可以在讲台上慢步行走,但决不能频繁地快步走动。有位老师在讲秦始皇的图像时,教师一手放于腰间,一手指向前方,身姿笔直,目光灼灼地望向远方,将“始皇头戴冠冕,身披华服,腰佩玉剑,一副威风威风凛凛,千古一帝的帝王形象”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形象生动。
  (二) 手势语
  教学过程一般都离不开手势。手势的含义非常丰富,如握拳上举表示信心和力量,斜下指表示鄙视,手掌压、劈表示愤怒、果敢和坚定,这些叫情意手势。如手臂平移或画弧表示大范围或全部,这叫象征手势。如比画物体的形状,叫象形手势。如手指的方向、位置,这叫指示手势。还有节奏手势,只表示语言的节奏,没有具体意义。恰当地使用节奏手势可以防止姿态的呆板、表情的僵化。在教学中,手势语一般和口语相配合,要注意不能形式化、单一化。
  (三) 目光语
  目光可以透情、透意、透神,教师用目光语表示对学生的爱护之情、关心之意,展示自己振奋的精神和高度的智慧。教学中,目光是组织教学的手段,是对学生的一种纪律约束,目光也可以表示对学生的鼓励和希望,可以表示提醒和批评,以目光让学生体会教师的用心。教师的目光要敢于正视学生,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不能老盯着一个角度、一个地方,不能把视点定在后墙上、屋顶上,更不能总向窗外看,否则,学生会感到要么是教师不成熟,要么是教师心不在焉。视点的变化要有度,移动的频率不宜太快,要做到变之有度,变之有意。
  三、 历史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
  (一) 内容准确
  准确性是历史教学语言的生命。例如,秦朝建立之前是没有皇帝这个称号,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建立秦朝后,确立的中央集权制,皇帝制度才最终形成。又如“西域”这一概念的讲解,要提醒学生在人教版七上第12课“沟通中外交流的丝绸之路”这一课,西域并不只是今天新疆这一地区,而是指新疆以西更为广大的地区。同时,教师还要注意读音正确。比如要注意“大月氏”的读写,学生往往容易读错,教师可以罗列一些形似字让学生比较:“戊(wù)”“戌(xū)”“戍(shù)”,学生经过这样的读写训练,就不会读错写错了。   (二) 用词严谨
  第一,讲述明确,不能模棱两可。教学用语应避免使用“也许、似乎、大概是、然而、未必、不见得”这类的词语。
  第二,教学结构具有逻辑性。虽然我们可以运用语言创设幽默之美和情境之美,但都不能离开历史的真实性,否则就是歪曲历史。准确、明晰体现的就是严谨性,而严谨性表现在课堂结构的严谨、科学术语表述的准确无误和逻辑性。在备课时,比如讲《百家争鸣》中孔子思想这一子母内容时,老师可以这样设计的:以孔子图像为切入点,让学生认真观察孔子的站姿、表情等部分,以孔子形象为引线由此导入,然后介绍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以及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思想,这种思想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后来有什么发展。这样层层深入,最后学生不仅能深入理解孔子思想内容,而且还可进一步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这个基本规律。这是历史特有的结构严谨之美。
  (三) 语言表达要富于变化
  幽默是历史课堂教学魅力的源泉。如果教师的课堂语言幽默诙谐,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全神贯注,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讲究课堂语言的幽默之美,不仅仅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驱除疲劳,保持并不断刺激学生旺盛的学习热情,同时也是为了强化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巩固。高水平的幽默往往是教师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和语言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有利于营造温馨、愉悦的教学氛围。
  比如,讲苏联改革时,一位教师引用了一则有关苏联领导人的政治寓言,效果非常好。这则寓言把苏联比作一列飞速前进的列车,在行驶中遇到了铁轨断裂火车无法继续前行的问题,几位领导人做出了各自不同的决断:列宁号召大家把火车抬过去继续前进;斯大林下达死命令,必须在几小时内抢修,结果提前完成任务,火车继续滚滚向前;赫鲁晓夫命令人们晃动火车,让火车上的人感觉到火车还在前行;勃列日涅夫命令把已经走过的铁轨拆下来换掉坏了的铁轨,这样火车还能继续前进;戈尔巴乔夫试图通过卸下车身轻装上阵的方式,跃过障碍,结果失败了,更没想到的是克林顿跳上火车,把它朝着相反的方向开跑了。听完这个故事,学生在笑声中细细品味其中深意,能够更好地理解苏联各个时期的政治特点。
  一位真正有責任心的老师,没有不希望自己的课堂能够富有生机,受到学生的喜欢。这除了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之外,还要求教师应该具备多方面的语言艺术,严谨而不失生机,幽默而不失启发。
  历史课堂教学语言的魅力就在于,教师能精心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并能炉火纯青地自如表达,从而把语言学家的用词准确、哲学家的逻辑严密、演说家的论证雄辩、艺术家的情感丰富融为一体,能够准确表达课堂教学语言,严谨、丰富、形象、饱满。
  参考文献:
  [1]李景旺主编.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技能[M].西安地图出版社出版,2012.
  [2]刘英陶.教师职业技能[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罗树华.教师能力概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4]肖锋.学会教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谢文璇,中学二级教师,福建省漳州市,漳州市第二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928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