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他们从心理困境中走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特殊群体学生教育问题是一个越来越突出的社会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从事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它需要教师、父母、监护人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但主阵地是学校,教师是关键,要本着对每一个孩子负责的态度,把更多的关爱和呵护给这些心灵最脆弱的孩子们,对他们严慈相济,用爱去滋润,用心去呵护,用情去温暖,让他们走出心灵的荒漠,走进亲情的绿洲。
   关键词:特殊群体学生;独立自主;树立自信;关爱;温暖;阳光
   2016年2月25日,国家领导人在国务院会议上的一句话震撼了中国大地:“决不让留守儿童成为家庭之殇,社会之痛。”这表明重视和加强留守儿童已成为教育的重中之重。当今社会,农民工外出打工,家庭婚变几率上升,出现了留守儿童、单亲孩子;再加上天灾人祸,好多孩子成了孤儿。这些孩子性格、心理都很特殊,他们的教育又成了学校工作中的难题,学校教育工作若滞后,没能将这些孩子教育成阳光、健康、有担当、能吃苦的人,那么,这部分孩子今后走上社会,又将会成为社会的“肿瘤”。因此加强特殊群体孩子的教育对社会稳定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和意义。教师如何正确帮助和引导这一特殊群体的学生走出心理困境,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建立特殊群体学生档案
   教师对这部分学生建立详细分明的档案,清楚他们父母的姓名、外出打工的地址、联系方式;掌握代理监护人的姓名、直属关系、健康状况、家庭地址、工作单位、联系方式。详细档案的建立,有助于教师清楚这些孩子的成长环境、生活条件以及家庭变故原因,也方便教师与家长、代理监护人联系沟通。
   二、掌握特殊群体学生特点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性格的形成都有各自原因。特别是特殊群体学生,父母的外出、离婚以及家庭遭遇的突然变故都会改变孩子的性格,并在心里留下阴影。外在表现为内向、孤僻、胆小怕事、缺乏活力;自卑、自负、固执、冷漠、以自我为中心;人际关系紧张、遇事易冲动,个别学生有暴力倾向,甚至焦虑自闭等。因此,教师只有对每一个特殊学生的性格特点了如指掌,才能做到有针对性的帮助和引导。
   三、引导特殊群体学生独立自主
   首先学会理解父母。教师正确引导他们正视现实,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艰辛,让他们懂得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道理,珍惜现在难得的学习机会,努力学习。增强他们的是非观、判断力和责任感,把对父母的理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其次学会有担当。帮助这些孩子学会自理,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摔倒了一定要学会自己爬起来。要求他们除了完成学习任务外,还要主动承担家务,照顾弟弟妹妹甚至老人。让他们在理解和学会担当的过程中坚强健康地成长。
   四、鼓励特殊群体学生参加各种活动,树立自信
   在校园里对特殊群体学生做到“三个优先”:“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上优先参加”。任课老师对这些学生在学习上结对帮扶,单独辅导“吃小灶”。营养餐厅服务员、宿舍管理员、爱心超市负责人都会为这些孩子开启生活道路上的绿灯或绿色通道,为他们尽量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还可以借重大节日,开展各种活动,如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体育竞赛、文艺演出、科技小发明等,积极鼓励他们参与,激发热情,展现“闪光点”,体会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心。
   五、架起特殊群体学生家校沟通的桥梁,送去关爱
   教师要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去家访,了解、关心他们的生活,对生活困难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帮助。同时和他们的监护人互相沟通,使其积极配合学校共同教育,如每天督促孩子完成学习任务,经常和孩子进行情感、语言上的交流。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建立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机。还可以指导学生给父母写信、打电话问候、节日送祝福等,增强他们与父母的情感交流,感受来自父母涓涓细流般的爱意和牵挂,虽身处两地,但亲情浓浓。
   六、给予特殊群体学生社会资助,感受温暖
   在校内,教师与学生结对,让教师成为“代理家长”,对他们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在校外积极为他们争取社会爱心资助、爱心研学机会,邀请医护人员进校园给他们进行健康检查,让他们感受大家庭的温暖。邀请自强不息、助人为乐、拾金不昧、见义勇为先进人物作先进事迹的报告,使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可以让他们走出校园做环境小卫士、交通小警察、街道小巡视,为敬老院打扫卫生等,给他们小小的回报社会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原来接受和回报都是一件温暖和快乐的事。
   七、做好特殊群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阳光成长
   特殊群体学生的根本问题就是心理问题,他们从心理上认为被父母遗弃了,缺乏父母的保护,对父母没有存在感。因此造成他们心理不阳光,性格孤僻,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成绩差。针对这些特點,教师要随时随地观察他们的心理动态,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对症下药,个别谈话、电话咨询、信函咨询都可行,学校也可以开设“心理咨询室”或“知心姐姐”信箱,开办心理健康讲座、阳光心态专题报告、感恩教育为主题的教育报告,教育引导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帮助他们走过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
   总之,特殊群体学生教育问题是一个越来越突出的社会问题。它需要教师、父母、监护人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但主阵地是学校,教师是关键,我们要本着对每一个孩子负责的态度,对他们严慈相济,让他们走出心灵的荒漠,走进亲情的绿洲。我们承诺“决不让他们成为家庭之殇,社会之痛”。
   参考文献:
   [1]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编辑 郭小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950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