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生态课堂互动教学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深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实现生态课堂互动教学,已经成为趋势所向,必须受到教师的高度关注。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就要从生态的角度去看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针对初中英语生态课堂互动教学的具体措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初中英语;生态课堂;互动教学
由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着很多问题,不仅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还限制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就要积极将生态课堂理念引入其中,实现课堂互动教学,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英语生态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
初中英语教学也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课堂教学又是学生接受知识的重要场所,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关键,需要在今后的英语课堂中受到教师的高度关注。只有让学生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为自身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与成绩。受教育生态学的相关影响,很多学校在实际教学中,开始从生态学的角度去审视课堂,从而开展了生态课堂。生态课堂就是从学生的认知领域到生命领域,教师都采用生态的方法和态度,去观察学生,分析学生,充分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课堂教学理念和模式进行创新改革,进而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使全体学生都获得相应的提高,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英语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和生命。
二、初中英语生态课堂互动教学方法
(一)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要想实现初中英语课堂的生态化,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第一步需要教师将课堂主体归还于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教师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留有充足的自主思考和合作交流空间与机会。第二步教师要对学生有全面充分的了解,了解每一位学生之间的差异与特点,然后结合学生的差异与特点,展开因材施教。第三步教师要将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般对待,充分利用所有的教学时间,放低姿态,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和心声吐露出来,进而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二)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师生情感共鸣
创设教学情境属于创新改革教学模式的一种有效方法,现阶段已经广泛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并且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因此在今后的初中英语生态课堂互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成绩。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兴趣,发散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引发情感共鸣,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教师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中,需要结合学生的特点挖局课本教材内容,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进而让学生感受到英语学习的魅力,促使不同学生都获得相应的提升。
例如,教师在教授A trip to Hong Kong时,这篇课文具有典型牛津英语的特征,语言优美而且可读性强,阅读这类文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还能激发学生心底对美好景色的热爱和向往。在课堂教学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通过大屏幕为学生滚动播放香港的美丽景色,尤其是针对学生都非常喜欢的迪士尼乐园,教师可以播放一点视频片段,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然后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开始课文阅读。
(三)采用小组合作,加强师生沟通交流
在生态课堂下,教师应当更加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因此教师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进而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小组合作教学方法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需求,将学生分为四到六人的学习小组,然后通过教学任务的布置,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然后沟通交流。让学生将自己不懂的问题提问出来,教师在一旁给予启发和点拨,帮助学生加深对英语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提高自身的团队合作能力、主动学习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等,促使學生全面发展。
例如,教师在教授What type of book do you like?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四到六人的学习小组。然后提出问题,大家都喜欢阅读书目类型的书籍?进行讨论交流,这个问题具有开放性,可以打开学生的话匣子,小组内部讨论的气氛非常好,然后将每一位学生的回答和想法收集起来,进行一一分析和点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实现初中英语生态课堂互动教学,对于学生、对于教师、对于教育事业都有着非常深远的作用。因此英语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就要采用高效灵活的教学方法来开展课堂教学,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成绩,促使英语教育事业获得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施梅芳.初中英语生态课堂互动教学研究[J].新课程·中旬,2018(1):60.
[2]叶丽芳.新时期初中英语生态课堂互动教学[J].新课程·中学,2018(7):146.
[3]方怀香.互动教学法在初中英语生态课堂建构中的有效应用[J].中学生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2017(1):22.
编辑 冯志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951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