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做好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几点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一个班级中良好的班风与浓厚的学风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无论是班级中良好班风的形成,还是浓厚学风的形成,都与班主任工作密不可分。为了做好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教师必须要热爱学习,在不断学习中更新理论;热衷交流,在彼此交流中借鉴经验;勤于反思,在深刻反思中扬长避短;家校合力,在家校共育中齐抓共管以及注重评价,在有效评价中指明方向等。将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围绕上述几个方面展开浅显论述。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工作策略
有人说:“孩子就好比是一张白纸,如果不给他们画上美丽的图画,那么,他们就很有可能遇墨即黑。”而教育就是在孩子这张“白纸”上面涂上美丽图画的基本方式。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在学校教育中,班主任教师的作用更大。毫不夸张地说,班主任工作的成效,对于一个班级中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每一位小学班主任而言,为了着力提升班主任工作的成效,必须要想方设法探索与优化班主任工作策略。下面笔者将在借鉴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紧密结合班主任工作实际,浅显谈一些对做好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热爱学习,在不断学习中更新理论
在小学班主任工作过程中,班主任教师或多或少地会遇到各种棘手问题。为了更为彻底、更为有效地解决这些棘手问题,班主任教师必须要寻找理论支撑与现实依据。唯有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班主任教师才能有效解决各种棘手问题。
正因为班级管理知识在提升班级管理工作方面的重要性,所以小学班主任教师必须要热爱学习。唯有在不断的学习之中,班主任教师才能与时俱进地更新自身的理论知识。而随着班主任教师理论知识的更新,其能力也就能够得到显著提升。
比如说,在教育信息化时代,班主任教师可以关注一些与班级管理工作相关的微信公众号。在这些微信公众号中会随时推送一些与班级管理工作相关的文章。通过阅读这些文章,班主任教师就可以及时学习一些与小学班级管理工作相关的理论知识。
比如,班主任教师可以自行征订或购买一些与班主任管理工作相关的期刊或教育专著等。班主任教师通过阅读这些期刊或教育专著,就可以及时更新自身理论知识,并从中借鉴一些班级管理方面的成熟经验等。
由此可见,为了有效解决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棘手问题,班主任教师必须要热爱学习,将学习班级管理知识作为提升自身管理能力的一种制胜法宝。
二、热衷交流,在彼此交流中借鉴经验
有人说:“交流与学习,这是提升与发展所需的亘古不变的条件,对于国家如此,个人亦如此。”“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了有效解决班级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班主任教师不仅要依据科学的理论知识,还要根据成熟的管理经验。而如果班主任教师仅仅局限于自身的工作积累经验,那么,其积累的经验必定也就会是有限的。
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一下,我们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都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这位班主任教师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积累了这样一种经验,那位班主任教师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积累了那样一种经验,显然,他俩各自有一种经验。但是,如果他俩相互沟通、彼此交流,那么,他俩都会拥有两种经验。正因为如此,每一位班主任教师必须要热衷于线上与线下的交流。通过线上与线下的交流,每一位班主任教师就会积累更多的成熟经验,而这些成熟的经验又会成为他们解决班级管理过程中各种问题的一种利器。
例如,小学班主任教师可以加入一些“三通两平台”中人气较旺的班主任工作协作组。在这些班主任工作协作组中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分享一些阐述班主任工作经验的理论文章。不仅如此,协作组管理者还会围绕这些理论文章发起一些话题。协作组其他成员在围绕这些理论文章讨论交流的过程,也正是他们积累與交流经验的一个过程。
再如,班主任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政教处组织的班主任经验工作交流会。仔细聆听与认真学习身边的班主任教师在管理班级方面的成熟经验与有效做法等。当然,在这样的班主任经验分享与交流会上,班主任教师也可以提出一些自身在班级管理过程中遇到的棘手问题,请求其他同仁帮助解决等。
当然,班主任教师除了要在线上线下与同仁交流之外,还要尽可能地创造机会与一些名师型、专家型班主任交流,据此更快地促进自身的专业化成长。
三、勤于反思,在深刻反思中扬长避短
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唯有在不断的反思中,我们才能更为清晰地认识自我,才能在今后扬长避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成就自我。对于班主任教师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班主任教师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肯定也会出现一些想得不够周全、做得不够到位的地方。如果班主任教师能通过反思及时认识到这些不周全的方面、不到位的地方,那么,在今后的工作中,班主任教师就能够想得更为周全,做得更为到位,班主任工作也就能够做得更好。此外,在不断地反思过程中,班主任教师还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的各种优势与长项,如好的方法,好的思路等。当班主任教师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之后,他们就会运用这些优势更好地管理班级。
比如,班主任教师在处理完班级中的一些琐事之后,绝对不能够就此“善罢甘休”。相反,教师必须要动态观察后续的表现与情况。班主任教师不仅要认真观察班级中各种事件处理之后的后续表现与情况,还要深刻反思自己所采取的方法或策略是否有效,效果如何,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等。在这样的观察与反思之中,班主任教师管理班级的能力就能得到循序渐进地提升。
由此可见,班主任教师勤于反思,不仅能够积累成熟的班级管理经验,还能够在深刻反思中扬长避短形成新的班级管理理论知识。 四、家校合力,在家校共育中齐抓共管
有人说:“父母是子女在生活中一切言行举止最早的启蒙老师。”而这,也正就说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对于班主任教师而言,为了更好地做好班级工作,必须要全力做好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工作。班主任教师唯有想方设法做好与家长的沟通与协调工作,学生才能在教师与家长的齐抓共管之中变得越来越优秀。
现如今,人们沟通的方式越来越多,沟通的效率也越来越高。因此,班主任教师不妨巧妙地利用各种沟通方式,着力畅通家校沟通渠道。而随着家校沟通渠道的畅通,班主任教师与家长就可以齐心协力“掐灭”学生在成长之路上的不良苗头,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比如,班主任教师可以组建一个班级微信群或QQ群等。在这些班级微信群或QQ群中,班主任教师可以及时分享一些在学校开展各项活动的图片、视频等。或者班主任教师也可以将这些图片和视频制作成美篇,为这些图片和视频配上优美的音乐和贴切的文字。每一位家长通过这些图片、视频和美篇等,就可以管窥每位学生在学校期间的各种表现以及学校开展的各种教育活动等。如此一来,家长就可以和学校同步,即在家中进一步巩固学校相关教育活动的成效。
除此之外,学生家长也可以分享一些学生在家中的优异表现或不足之处,进而将班主任教师与自己齐心协力,及时纠正学生的各种不良习惯。与此同时,班主任教师也可以和学生家长一起发扬每一位学生的优点,进而让学生的这些优点成为他们身上永远的“闪光点”。
得益于教师与家长对学生的齐抓共管,学生就会逐渐养成各种良好的习惯,而这种良好的习惯又会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五、注重评价,在有效评价中指明方向
评价是教师施教的一种重要手段。评价就好比是教师手中的一根无形“指挥棒”,能够指引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因此,班主任教师一定要聚焦学生在日常班级生活中的各种表现,用好评价这根“指挥棒”,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富有成效的评价。
窃以为,为了更好地发挥评价的作用,班主任教师既要深谙各种评价策略,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实际表现。唯有如此,班主任教师才能依据学生的实际表现,采取正确的评价策略,对学生进行富有成效的评价。那么,班主任教师怎样才能做到深谙评价策略呢?这就要求班主任教师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去学习一些与评价策略相关的理论知识。
比如,班主任教师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学习一些与评价有关的学术文献。以这些学术文献中的相关理论为支撑,教师就可以围绕学生的具体表现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评价策略,评价的实效性就会得到显著提升。
另外,班主任教师还必须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即班主任教师要透过学生的各种实际表现,看到各种表象之下的本真,聚焦这些“本真”,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恰如其分地评价。
例如,某學生以前在课间经常追逐打闹,现在他会利用课间十分钟时间看一些自己喜欢的课外书籍。对此,教师要及时予以表扬,让该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课间追逐打闹是不对的,而阅读课外书籍才是一项有意义的课外活动。
再如,有些学生在教师面前说话时,总是唯唯诺诺、不敢出声。事实上,这些学生之所以会这样,主要是因为他们不够自信。基于此,班主任教师在日常要抓住时机,多给予他们鼓励,逐渐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不难发现,以教师的评价为行动指南,每一位学生就会明白在班级生活中“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如此一来,班主任工作的实效性也就会得到显著提升。
总而言之,班主任工作既是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又是学校工作的落脚点。班主任工作做好了,一个班级就能够形成良好的班风与浓厚的学风。在良好班风的熏陶下,学生就会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在浓厚学风的熏陶下,学生的核心素养就能够得到全面发展。因此,每一位班主任教师都必须要在班级管理方面想办法、做文章、下功夫,全力塑造良好的学风和浓厚的班风,据此为学生营造一片健康成长的班级新领地。
参考文献:
[1]张兆辉.小学班主任工作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35):386.
[2]高云珍.家校合作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策略的探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5(2):48.
编辑 冯志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956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