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高考招生模式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胡明辅 李淑兰 丁国东 别玉 毛文元
摘 要:传统高考仅以部分科目的高考成绩替代对考生的全面评价,对考生不公平,对高校选拔生源不利,并导致应试教育;高考科目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学考)科目重合,形成高考对学考的巨大冲击,使得学考难以发挥作用。鉴于此,笔者提出了基于“多元测试+多元评价+多元录取”的“多元化高考招生模式”,其中“多元测试”包含“计算机模拟面试”“大数据分析”等现代科技方法的利用。通过“多元测试/多元评价”实现了对高考学生各科学业水平和学生基本素质的测试评价;高校依据“多元评价”进行自主招生、双向选择、多元录取。研究认为,笔者所提出的高考招生模式,可解决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应试教育问题。
关键词:高考招生;多元化;改革;教育;应试教育
高考是高利害性的考试,因而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指挥棒”。高考分数不仅是学生和家长追求的目标,事实上也成为学校办学质量的主要评价标准。因此,要根本解决我国基础教育的应试教育问题,就必须改革高考招生制度,必须改变高考“指挥棒”的指向。
鉴于此,笔者通过长期潜心研究,提出了“多元化高考招生模式”,旨在改变我国高考“指挥棒”的指向,从根本上破解我国基础教育应试教育的魔咒。
一、传统高考招生模式及其弊端
(一) 传统高考招生模式的特征
我国传统高考招生模式,即以部分高中学习科目(6门、“3+1”“3+2”“3+X”“3+文綜/理综”“3+3”)的高考成绩(总分)作为依据,从高分到低分依次投档录取。由于从考试到招生录取的依据都只是一个维度(学科考试成绩),我们称之为“一元化高考招生模式”。
(二) 一元化高考招生模式的主要弊端
1. 形成对于基础教育评价体系的扭曲
我国先后设立了“高中毕业会考”(会考)制度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学考)制度。但由于“高考”与“学考”(或“会考”,以下不再注明)科目重合,且高考内容与高中教学联系紧密,而高考是高利害性考试,因此形成了高考对于学考的巨大冲击,使得学考难以在教育评价中发挥作用,高考成绩成为教育评价的主要依据。
由于升学竞争引发的强烈功利导向,现实中教育评价的目标指向主要是学生的学业知识,而不是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升学率”“一本上线率”“北清率”(北大、清华录取率)等成为考核评价学校、班级、教师的硬指标;一些名校、媒体和地方政府热炒高考状元;教育GDP成为一些地方政府的抓手,甚至把重奖高考状元、重奖考取清华北大的考生写进红头文件;类似河北衡水中学的超级中学大受追捧,走向全国。如此种种,足见其基础教育评价体系被严重扭曲。
2. 导致基础教育的应试教育,并无谓地加重学生学习负担
由于高考仅仅考核高中文化课科目,学生只要把高考科目的学习搞好,就可以考入大学甚至高水平大学。如此,学生、教师、学校、社会都将关注的重心集中于应对高考科目的考试,从而导致应试教育。另外,高考作为一项常模参照考试,凡参加考试的考生都需凭分数拼得一个优势位置。对施考者而言,若试卷难度长期稳守教材和考试大纲,随着中学教学不断适应试题难度,考生成绩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趋同,如此将造成考试区分度弱化,不利于招生选拔;若强求一定的区分度,则要扩展考试的范围和深度,要设计偏题怪题难题,要“挖坑布雷”等,随之教学工作势必要迎合施考趋势。如此构成“施考—应考”难度不断升级的恶性循环,无谓地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
3. 导致高校选拔生源不公平,选拔质量不高
目前的高考招生被广泛认为是最公平的,其依据是“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然而这不过是社会意义的公平掩盖着教育意义的不公平。我们知道,高校招收选拔学生,理应优先选拔具有较好的学科基础、较好的创新思维品质、较大的学习潜力、较好的身心素质、较好的思想品德的学生。如此仅以部分学科的高考成绩替代对考生的全面评价,对考生显然是不公平的。如此选拔进入高校学习的学生,可能存在着学习潜力不大、后劲不足、缺乏创新思维,甚至可能存在人生观、价值观不正,乃至道德缺陷等问题!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学风不正”现象,难以培养出世界一流的创新型人才便是例证,也是一元化高考招生制度导致的不良后果之一。
二、 “多元化高考招生模式”设计
“多元化高考招生模式”可以表达为“多元测试+多元评价+多元录取”,其中“多元”即“多维度、多侧面、多方面”之意。它是与传统“一元化高考招生模式”相对应而命名的。
(一) “多元化高考招生模式”设计依据
1. 理论依据
(1)高校选拔人才的标准和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概括地说就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最为理想的方式就是高考中全面测试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发展的情况。然而任何单一的“测试/评价”方式都不可能满足“全面测试”的要求,所以必须进行“多元测试/多元评价”。
(2)我国高校种类大致可以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型和大学专科等,各类高校甚至于不同专业,对于学生的要求不同,用单一的考试招生模式显然不适合各类高校的要求。所以应该用“多元测试”“多元评价”高校自主“多元录取”的方式。
2. 实践借鉴
国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尽管各有不同,但其共同点几乎都是“多元测试、多元评价、双向选择、高校自主、多元录取”的方式。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国外长期实践证明有效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做出必要的变通处理。
(二) “多元化高考招生模式”简介
“多元化高考招生模式”表述为“多元测试+多元评价+多元录取”。
“多元测试”是与传统高考一元化考试相对而言的。传统高考仅测试学生部分科目的学业成绩,“多元测试”不仅测试所有科目的学业成绩,还要测试考生在思想道德、科学素养、文化修为、心理品性、思辨表达、学习潜力等诸方面的素质能力。“多元评价”是“多元测试”的结果,对考生进行多侧面评价。“多元录取”是指高校选拔录取学生依据的多元化。 1. 多元测试
(1) 多元测试的构成
多元测试=省级学考+全国统考+特长选考+模拟面试+大数据分析(远期)
(2) 多元测试的科目、内容及特点
①省级学考:由省级行政单位组织实施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考试范围覆盖高中全部课程,不分主科副科,所学必考。按国家教学大纲要求,着重于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应用,避免偏题怪题,避免挖坑布雷、设置陷阱,不过度追求考试的区分度。
②全国统考:统考科目为“科学与自然”“人文与社会”两科。其中“科学与自然”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劳动、技能、生存、自然地理、自然环境,综合考查学生科学自然知识、数理逻辑、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学习潜力、智能因素等。“人文与社会”包括语文、政治、历史、中外文化、艺术美育、人文地理、社会环境等,综合考查学生的知识面、综合思辨、文化修养、人文精神、写作能力等。“科学与自然”“人文与社会”考试的内容、范围,不拘泥于高中学习内容和覆盖面。
应该特别说明的是,全国统考作为综合性考试,其目的是考查学生的科学素质和文化素质,不同于传统“中药配伍”式的“文综”“理综”考试。
③特長选考:针对不超过千分之一的在某方面具有超常能力素质的考生,进行特长选考,可设置数学、物理、文学、艺术、信息技术等科目。主要考查学生在本科目领域超常的素质能力、学习研究的潜力。特长考试的内容、范围,不拘泥于高中学习内容。
④模拟面试:即“计算机模拟情景面试”。以“模拟面试”替代“专家面试”,可避免中国式的人情干扰。利用计算机模拟面试情景,对考生进行面试,对面试过程进行全程自动录像。通过面试,对考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人际交流沟通能力、语言逻辑性、观察能力、知识面、应变能力、性格特征、心理素质、人格品性、智能结构等进行识别判断。
⑤大数据分析(远期):利用大数据分析,可以对学生的性格特征、思想品德等进行辨识评价。大数据包括学生个人日常生活轨迹:学校、交通、运动、市场、文化、娱乐、家庭、互联网等;参加各种公益活动、集体活动;奖励、处分、处罚、信用;各种考试、考查、考核成绩;等等。特别是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模拟面试,可以相互弥补、印证,提高其辨识评价的全面性、准确性。
目前,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技术已经进入了实用化阶段,但对于学生个人的数据量还不够丰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校内数据平台的建立完善,学生个人的数据会越来越丰富,因此将“大数据分析”应用于对学生个人的评价设定为“远期”目标。
2. 多元评价
“多元评价”即“多元测试”的结果(成绩),反映考生不同的侧面。各类评价(成绩)之间没有当量关系,也没有权重关系。它不同于传统的“总分评价”或“综合评价”,“多元评价”不存在所谓“总分”,也不倡导对于各方面的评价进行“综合”。实际上,不同种类的东西,是难以“和”在一起的;如果勉强地“和”在一起,便把人的个性特长给掩盖了。
3. 多元录取
“多元录取”即录取依据的多元化,具有如下三个方面的涵意:
(1)
不同类别的学校,可采用不同的录取依据。如对于研究型、研究教学型高校,根据“省级会考+全国统考+特长选试+模拟面试+大数据分析(远期)”多元测试/多元评价,按所制定的规则录取学生;对于教学型高校、专科学校,可主要根据“省级学考”成绩自主录取,其他的“多元测试/多元评价”可以作为参考。
(2) 按高校公布的招生简章和录取规则,依据“多元测试/多元评价”录取学生。
(3)高校自主招生,双向选择。在“多元测试/多元评价”的条件下,录取依据多元化、录取决策复杂化,势必要求高校实行自主招生;由于在学生录取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增加,考生势必同时申请多个学校,然后根据所申请学校的录取情况做出选择,即双向选择。因此“高校自主招生,双向选择”既是“多元录取”的内涵,也是其客观要求。
三、 “多元化高考招生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一) 高考“指挥棒”的指向性
高考的重要功能之一是教育功能,即高考“指挥棒”应对基础教育具有良性的导向,不导致应试教育,并有利于推行素质教育。下面就各类测试作具体分析。
1.省级学考:由省级行政单位组织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高中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和申请高校的必要条件,但不是进入高水平大学的充分条件。因此不需要过分追求考试的区分度,即可避免考试中的偏题怪题、挖坑布雷,不需要题海战术,不必研习解题技巧。如此学生学习负担便可以减轻,应试教育也可以避免。
2.全国统考:全国统考“科学与自然”“人文与社会”,属于综合性、素质性考试,只有在学生的成长过程(包括学校教育)中切实提高科学素质和文化素质,才能够在考试中取得优势。因此,全国统考不但不会导致应试教育,还有利于引导基础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另外,考试内容并不拘泥于高中学习范围,可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广泛关注自然、关注社会,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好奇心、培养阅读习惯。
3.特长选考:其针对性是极少数在某方面具有超常能力的学生,不具有普遍性。另外,其考试成绩仅提供招生高校参考,并没有特定的预期。因此,不会导致类似“奥赛热”的效应,不会导致应试教育。
4.模拟面试+大数据分析(远期):面试是人的基本素质的综合测试,是笔试的必要补充。采用模拟面试+大数据分析(远期),既避免了中国式的人情干扰,保证面试的公平公正,还突破了传统专家面试的许多局限,使得面试的功能得到极大的拓展。显然,计算机模拟情景面试+大数据分析(远期)不会导致应试教育,而且有利于引导青少年自我完善、全面发展,引导基础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
综上所述,“多元化高考”对于基础教育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可望改变基础教育的应试教育倾向,引导其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 (二)选拔功能的保障性
高考的主要功能是选拔功能,由于“多元测试/多元评价”提供了学生高中学业水平评价和较为全面的多元智能、多元素质评价,十分有利于高校选拔学科基础好、学习潜力大、综合素质高的学生,这是传统高考学科成绩(总分)评价模式无法企及的。
(三) 技术可行性
“多元化高考招生模式”涉及的技术问题主要是“计算机模拟情景面试”和“大数据分析(远期)”两方面的技术,它们其实也是相互联系的。
计算机模拟情景面试已经有所应用。如北京大学附属医院用于学生实习面试考核。美国网络招聘公司HireVue开发的面试模型,能够从对话中整理文本以及收集应聘者的微表情,在评估不同应聘者能力上极具优势;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人工智能组开发的“面试官”微软小冰,仅十几个小时就对招募的12000多名实习生进行面试筛选;国际联合利华公司使用脑力游戏和人工智能面试招聘员工。
当下,大数据的运用日益成熟广泛。在信息化的社会中,人们的日常活动会被以数据的形式记录下来,如上网、通讯、就医、出行、教育、金融、购物等。这些海量的数据信息,真实地记录了人们的生活轨迹,也关联着人们的个人素质、品性特征。基于此,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分析个人海量的生活信息,挖掘出个人的素质、品性特征。如美国斯坦福大学Michal
Kosinski教授研究发现,只需要用户在Facebook上的227个点赞的行为,就能够准确地判断出用户的性格特征。基于此,大数据被用于人才的甄选、学生选拔、公务员考核等。另外,将大数据分析与模拟面试结合,可以弥补大数据在某些方面由于数据不完整造成的识别障碍,提高评价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将“计算机模拟情景面试”和“大数据分析(远期)”用于评价高考学生的素质品性,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四、 结语
本研究提出的“多元化高考招生模式”,其“高考”可对考生进行德智体美劳全面考核,考察评价学生多方面的素质与品性。这样的高考,能够真正引导考生、引导家长、引导学校、引导社会切实培养青少年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学生的教育成长过程中注重提高各方面的素质。其中“全国高考”与“省级学考”的科目不重复,侧重点不一样,避免了“高考”对于“学考”的冲击与干扰,有利于避免高考对于基础教育评价体系的扭曲。
参考文献:
[1]谈松华.关于教育评价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7(4):7-11.
[2]胡艺.重奖状元写进红头文件是教育GDP作祟[J].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12(9):53.
[3]刘超.恢复高考40年的历史回顾和现实启示[J].中国考试,2017(5):28-34.
[4]姜可伟.基于网络环境的医学临床模拟面试系统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考试,2006(8):37-41.
[5]阿树.人工智能当面试官:招聘告别偏见不再是妄想[EB/OL].2016(11):10.
[6]微软小冰当“面试官”重塑人工智能[J].培训,2015(8):27.
[7]解析人工智能面试官 带你闯五关斩六将[EB/OL].2001(12):19.
[8]张生,骆方,赵茜,辛涛.中外教育大数据的前沿研究进展——首届京师教育大数据挖掘与应用年会的思考与启示[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7(9):29-31.
[9]王洪元.大数据时代人才甄选模式变革:驅动与策略[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0(4):45-50.
[10]张雅娴.大数据在师范生选拔、培养与教师职后教育中的应用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7(21):47-49.
[11]汪岳新.大数据在我国公务员绩效考核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7,38(34):72-73.
作者简介:
胡明辅,教授,云南省昆明市,昆明理工大学教育改革研究所;李淑兰,云南省昆明市,昆明理工大学教育改革研究所;丁国东,云南省曲靖市,曲靖市麒麟区丰登小学;别玉,云南省昆明市,昆明理工大学教育改革研究所;毛文元,云南省昆明市,昆明理工大学教育改革研究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101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