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高考背景下高职院校招生改革的路径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吴祥春

  [摘           要]  以新高考为主要研究背景,重点阐述其对高职院校招生带来的影响,结合招生实践成功经验,科学合理地采取招生改革措施,以确保高职院校在新形势下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
  [关    键   词]  新高考;高职院校;招生;改革路徑;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7-0118-02
   伴随着新高考制度的出台与执行,社会各界给予了高度重视。在新高考背景下,对一考定终身以及唯分数论等相关问题有效破解,践行了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基本原则,使学生应试的压力有所分散,为素质教育的全面贯彻与落实提供了必要保障。在新高考体制下,学生与高职院校的自主权明显增加,但同样也使高职院校面临严峻的发展挑战。由此可见,深入研究并分析新高考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招生改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新高考对高职院校招生的影响阐述
   在新高考背景下不再划分文理科,且考生能够根据高等院校设置选考科目与个人的特长参与报考[1]。其中,外语科目可以获得两次考试的机会,而且一个考生能够被多个高校录取。与此同时,新高考政策下也将实现招生录取批次的取消目标。受此政策的影响,使高职院校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同样也对生源的质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高职院校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五年一贯制(三二分段制)、对口单独考试招生、普通高考以及自主招生等都是其主要的招生考试方式,将综合评价与分类考试等改革精神充分彰显出来。伴随高考制度的深化改革,高职院校的招生模式更具灵活性,但同样面临一定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学生也更强调专业与就业前景。加之录取批次的逐渐取消,高职院校为获取优质的生源,就必须强调招生专业知名程度。
   基于既有招生制度,在高职生源中,一部分是来自本科院校筛选剩余生源,一部分来自薄弱学习基础的中职学生,而且生源数量降低的趋势愈加明显[2]。与此同时,普通本科的招生规模扩大政策落实,也争取了大量的高职院校生源市场。另外,很多适龄学生选择出国留学或者是出境,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招生的质量与数量。将来普通高考不选择批次录取以后,高职院校获得了与本科院校公平竞争的优势。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大部分高职院校都以中专与技校等为重要基础创建院校,所以发展实力薄弱,尤其是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更注重应用技术教育转型的本科院校,导致其在招生方面面临严峻挑战。
   二、新高考背景下高职院校招生的改革路径
   自新高考制度执行以来,院校的录取也逐渐从院校投档转变成专业投档,如福建省高职高专按专业志愿投档模式已成功实施多年,不但满足了学生的专业意愿,减少转专业现象,而且也提高了院校的报到率。在高考制度的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要想在招生方面获得优势并取得理想效果,就必须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科学合理地采取合理化与灵活性的措施,对高质量生源加以吸引。
   (一)以全员参与为核心的常态化招生工作机制构建
   高职院校要想达到招生的目标,最关键的就是要强调学校各项建设的效果[3]。特别是招生的人数要和各个部门的配套经费相互结合,且专业招生和专业建设配套经费要保持一致,以达到倒逼学校管理工作深化改革的目的。与此同时,在年度业绩考核中,不仅要纳入招生工作量与工作效果,同样要对评比考核制度加以细化,同时科学设置出单项奖励。
   而高职院校招生录取具有阶段性,且招生宣传工作时间较长,必须将积极性与主动性有效发挥出来,借助多元化措施,使高职院校招生工作从短期转变成常年,并且实现仅由招生部门负责转变成院校整体布局的形式。
   (二)专业动态调整评价机制的合理运用
   高职院校在新高考背景下的招生工作应当将“专业”的市场导向充分彰显出来,全面建设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形成专业核心竞争力[4]。
   首先,全面执行专业调控评估机制,选用专业末位淘汰的方式,将报考几率连续三年都位于末位的专业淘汰,同时也要将毕业生就业几率连续三年均位于末位的专业淘汰。若被淘汰专业有必要得到保护,则需要借助招生计划,对招生的方式加以调整,以保证增强保护的力度。
   其次,高职院校也能够适当增加设置适应自身发展情况、国情以及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新型技术与新兴产业专业。
   再次,院校内部部分专业应根据类型招生,在入学的时候细化专业,并在基础课程学习以后结合学生的个人兴趣,对修读专业类当中的专业进行自愿选择,并根据学生意愿对专业的人数做出最终的决定[5]。
   最后,适当地放宽转专业标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根据个人的兴趣对自身的学业加以重新规划,为高职院校内部专业之间的竞争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招生宣传内涵的拓展
   1.宣传途径的拓宽
  根据获取招生信息途径的调查结果发现,超过50%的考生会通过高职院校的网站、微博、微信、贴吧等途径对招生信息加以了解。而接受中学教师意见而选择高职院校的学生比重也相对较高。其中,普通高中的学生占比超过21%,而单考单招考生的占比接近60%。高职院校在招生过程中,需要借助社会新闻媒体的途径,塑造良好的院校公众形象,使院校品牌美誉度以及专业知名度不断扩大[6]。与此同时,要强调教育厅与考试相关的官方教育管理部门外宣平台的作用,确保和专业对接中学媒体实现全面合作,关注有关专业做志愿填报指导媒体的合作意向。在此基础上,要全面建设网络信息平台,尤其是学校招生网站与微信建设方面。通过网站与微信自动答疑系统的构建,科学合理预设关键词与常见问题等,即可实现自动答疑目标。最后,要重视来电咨询、微信咨询、QQ咨询、来访咨询以及网站在线咨询等,尽量降低不真实信息传播带来的影响。    2.宣传内容的全面优化
  高职院校在办学水平提高的背景下,也要对教学质量、创新创业、办学特色、招生就业、师资力量以及实训软硬件等方面的优势进行大力宣传[7]。只有就业率高、教学水平理想、学习与生活条件好且地理位置良好的院校才能够得到考生的认可。一般来讲,学生与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就业。根据实践调查结果表明,对考生专业选择的主要因素就是就业前景,比重接近70%。所以说,高职院校在宣传内容方面,要强调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讲解,全面统计不同专业近年来的就业状况。通过对优秀毕业生的就业与创业实例的充分利用,积极开展招生宣传工作。目前阶段,在新高考背景下,根据专业填报志愿的基础上,如果某个专业录取分数线明显降低,平行志愿就很难在近几年内恢复至原有位置。所以,高职院校需要负责指导志愿填报工作,尽量规避全校分数线的大小年问题发生。另外,要对考生进行合理引导,确保其专业的选择更加理性,以免考生过于强调热门专业。同时,也应当尽量规避冷门专业分数线比平常分数低的情况。当前,高职院校在宣传期间会将最低名次号的预测公开发布,通过简单的志愿填报分析,更容易被考生认同。
   3.宣傳载体的丰富化
  高职院校应科学合理地借助多种方式进入高中,并开展专业生涯规划教育。同时,和中职院校要共同创建实训课程,为中职院校提供必要的师资培训指导,构建专业化宣讲团队。另外,应邀请教师与考生家长参观,对院校发展的状况形成深入了解。在招生宣传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网络方式,且宣传应当精致和新颖,通过声音、图片与视频等诸多方式,可以对更多考生进行吸引。高职院校可以分期召开网络发布会,对院校招生政策与志愿填报专题节目进行科学化介绍。在这种情况下,即可对热点人物与事件进行捕捉,在事件营销的基础上,获得社会的关注与认可。
   (四)优惠政策的制定与出台
   高职院校在招生改革过程中,要对企业营销理念加以借鉴,通过对市场营销手段的合理运用,对招生宣传工作作出指导。与此同时,要借助相关政策促进营销工作的开展,与高职院校经济状况相互结合,通过多种举措,对考生进行鼓励并报考。
   首先,对年度招生章程进行制定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录取一志愿专业,亦或是保证填满有效专业志愿的考生能够录取填报专业当中的一个[8]。
   其次,要进行高额新生奖学金的设置,设立特别奖学金,对获得全国(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的中职学生以及高考分数超过本科的普通高中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为此可吸引学生报考,招收到高水平优质的中职和普高毕业生,提高生源质量。
   再次,要大力支持优秀贫困生,落实相关助学政策。在高职院校的学生中也存在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情况。为此,应科学合理地设置层次化的资助政策,对经济有困难的学生能够使其无忧无虑地接受教育,可以采取助学金、困难补助、助学贷款或者是励志奖学金等方式支持优秀贫困生。
   最后,高职院校在自主招生方面,为更好地吸收优质的高中生,也可以选择不收取报名费的方式。而且,为专业知识能力较强的学生给予适当加分。
   综上所述,上文中针对新高考背景下对高职院校招生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重点探讨了应对这一影响的改革路径。自新高考改革以来,院校录取的形式发生了极大转变,也使高等院校与高职院校在生源获取方面出现了激烈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必须结合自身发展的状况,在招生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科学合理地采取改革措施,以确保其在招生方面获得极大的优势。
   参考文献:
   [1]齐佳.民办高职院校应对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2016(35):111-112.
   [2]李小娃.效率导向视角下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的实践逻辑与改革趋势[J].教育与职业,2017(13):25-31.
   [3]曲海洲,徐莉君.高考改革给高职院校带来的挑战:以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16(1):13-15.
   [4]陈可.高考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招生策略创新研究[J].决策与信息(中旬刊),2016(8):103-104.
   [5]季绍斌.构筑高职院校“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的新通道[J].中国商贸,2015(31):165-167.
   [6]葛奇伟.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招生宣传工作机制创新研究[J].高教学刊,2017(4):167-168.
   [7]蒋丽君,边新灿,卓奕源,等.对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的若干思考:以新高考改革为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6(7):97-101.
   [8]熊煦,马立波,王自瑛,等.高职院校提前招生类学生学习现状分析: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高分子专业为例[J].时代教育,2017(10):5,12.
  编辑 王 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36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