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返璞归真 打造品德高效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芬

  
  摘 要:形式各异的创新课堂大行其道之时,也给老师们带来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错觉。喧嚣过后,品德课堂如何返璞归真,削枝去叶,保持原色、原汁、原味,返于自然,归于纯净,回归本真的课堂成为了每位教师自觉的艺术追求。笔者认为可以从教材资源、学生资源、生活资源三方面入手,最大限度进行利用、开发、拓展,力求以最朴素、最简洁、最高效的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学习。
  关键词:返璞归真;高效课堂;教材;学生;生活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形式各异的创新课堂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的同时也给老师们带来了不少的麻烦,精益求精的课件,大量的课外拓展资料,细致深入的课前调查,40分钟的课堂师生们需要准备的时间往往是它的好几倍。尤其是品德这样的小学科,大部分的任教老师是兼职教师,他们的工作重心都放在了语数主科上,如此繁重的课前任务也让老师们叫苦不迭。
  莎士比亚有句名言:“简洁是智慧的灵魂。”简洁,也应该是我们每位教师自觉的艺术追求,是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的必由之路。因此,品德课要“消肿”“减肥”“瘦身”,删繁就简,削枝去叶,不刻意修饰,不自作矫情,不故作姿态,不故弄玄虚,保持原色、原汁、原味,追求高效课堂,让品德教学返于自然,归于纯净。
  一、 最大限度利用教材资源
  走进现在的品德课堂,我们发现在精美的课件带领下,在丰富的课外资料补充下,品德书仿佛成了一种摆设。不少的公开课上,一节课下来,学生的品德书就原封不动地放在课桌的角落,甚至有些课堂根本不见品德书的踪影。试问有哪一门学科学生上课是这样无视教材的?难道我们的品德教材就如此一无是处吗?
  打开这套图文并茂的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品德教材给我们呈现的是范例和话题。教材中的插图和文字具有示范和开阔思路的作用,教材设计每一课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保证措施,这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
  在教学《诚信真可贵》时,老师选取了一个留学生在德国因三次逃票,在求职过程中屡遭拒绝的故事和李嘉诚《一个“诚”字赢得天下》的故事来作为教学的素材。虽然两个故事对于学生来说都比较新颖,但离学生实际也非常遥远,所以听过故事后叫学生谈体会时,学生只能在要讲诚信这样的大道理上徘徊,无法真正深入到学生的心里。教材中《曾子杀猪》和《丹丹送跳绳》就比较贴近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提倡通过知识的增删、整合,通过结构的调整、重组等方式,使教材内容结构进一步完善,进一步开发、挖掘其文本资源价值,而不是一味地摒弃教材。完全脱离教材就意味着老师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寻找教学素材,一味追求标新立异也更容易陷入偏离教学目标的危险。
  (一) 巧用教材留白提高教学效率
  品德新教材的一大亮点就是留白较多。鲁洁教授曾指出:“我们在教材中留出了大量的空白,为学生表达思想和感情、进行创造活动提供方便。”这些留白有的是要求学生动手写一写、画一画,有的是图片之后出现的“……”“?”,这些简约的空白,小小的省略号、问号给学生留下了无限的想象和创造空间,同时也给教师留下了创造性生成教材的空间。
  如在教学《世界真奇妙》时,教材在出示了四个“世界之最”后请学生查查资料找一找还有哪些世界之最,并告诉全班同学。这个留白既激发了学生探究世界的兴趣,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 活用教材素材贴近学生实际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新教材的板块内容编排比较合理,但因地区差异,有些内容的选择离学生的实际还有一定的距离,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重新调整和组合。
  如在教学《生我养我的地方》这一单元时,因地区差异,老师把展示的图片灵活地变换成本地的景点、特产,这样一来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也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三) 拓展教材容量緊跟时代步伐
  再好的教材也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展示生活的全部,况且,当今的世界瞬息万变。如何使我们的品德教学也与时俱进呢?因此,我们要树立一种新的教材观,既要尊重教材,用好教材,又不能拘泥、局限于教材,又应及时增补适合时代脉搏的教学内容,赋予教材以鲜活的生命。可以增补反映祖国新貌,弘扬正气,歌颂真善美的生活事例,也可以补充贬斥假恶丑的内容,要让学生直面社会现实,敢于说真话。在品德课的教学中,应该求真求实,不能回避社会上的一些负面的教育因素,教师应通过一些生活案例、社会现象让学生进行道德行为的思辨训练,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指导行为实践,以增强品德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教学《世界之窗》时,老师把获得澳网冠军的李娜引入“人物榜”,因各种媒体对李娜的报道铺天盖地,学生对李娜的事迹耳熟能详,也为中国出了这样一个女网球运动员感到无比的骄傲,自然而然,作为黄种人的自豪感就油然而生了。由此可见,教材的内容如能与时俱进就更能点燃学生的生活热情,这样的教学内容更好地架起了教材和生活的桥梁。
  二、 最大限度开发学生资源
  学生是宝贵的课程资源。学生因其年龄特点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易于接受新事物。如果能利用好学生的这一资源,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课程,还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 善于抓住学生的生活资源助力学习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基础资源,是我们教学的生发点,知识只有打通学生的生活并最终内化为他们新的体验才有价值。品德课开发学生生活资源,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知识储备入手,让学生在情境之中学习课程,发展他们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教学《世界之窗》时,有些老师总喜欢出示三张不同人种的照片请学生说说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不同的外貌特征,这些老师往往忽视了我们就是黄种人这一教学资源,课堂上何不让孩子们观察彼此的样貌来总结黄种人的外貌特征,再把自己的样貌与白种人、黑种人进行比较,三大人种的特征就一目了然了。这样教学既有效地利用了学生自身的资源,免除了找照片的麻烦,又拉近了学生和教材的距离,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二) 善于抓住学生的生成点调整教学
  教学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学生作为这个动态过程中的生命体,充满着不定因素,学生带着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思考和兴趣融入课堂学习,从而使课堂处于不断生成资源的动态过程。老师要善于捕捉课堂上的生成资源,灵活引领,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孝心献老人》一课时,老师把学生从长辈的信件中收集到的烦心事在黑板上分类进行了罗列,并分小组请学生针对1-2个烦恼讨论解决的办法,最后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对班级中长辈们的烦心事进行了一一解决,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家中的长辈消除烦恼,把孝心献到长辈们的心坎上。在课堂上,教师善于抓住课堂上的生成点,把教学目标落实到指导学生的生活实际,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 善于捕捉学生的兴趣点持续延伸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兴趣点进行整理和归纳,使之成为新的课程资源持续延伸,从而在新一轮的教学中得以再利用。
  在教学《世界真奇妙》一课时,老师是这样结课的:“如果让你再选择去了解一个国家,你会选哪一个?你感兴趣的是哪方面?那么,课后大家可以像了解意大利一样,选择一个国家,从建筑、饮食、文艺作品或是其他方面去认识它,亲近它,喜欢它,从而感受到它的奇妙。”这样的结课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提供了新的课程资源。
  三、 最大限度拓展生活资源
  生活是最大的教育素材,社会是最好的教学资源,只要我们细心发现,用心钻研,有意识地拓展,就能将众多渗透着精彩生活本质的品德素材构建成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教师精心的课堂架构,以生动可感的教学形式发展学生的道德素养,从而寓教于乐、寓教于情、寓教于美,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德育人。
  (一) 将文本资源生活化
  在一定程度上说,品德课与说教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仅仅停留在对书上的德育事例、生活经验、社会知识进行平淡地论述,就容易使学生厌烦,也就失去了教学应有的效果。处理这样的文本,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能将抽象的文字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尽可能使文本变得可听、可看、易懂,真实的生活场景更容易打动心灵,更容易激发学生的体验与思考。
  在教學《小小安全员》一课时,老师把教室的一角布置成一个居家场景,请几名同学上台表演当火灾发生时正确的逃生方法。学生在表演和观察的过程中认识到以往的逃生误区,学会了正确拨打119的方法和自救方法。由此可见,将文本资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更有利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也更好地体现了品德学科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的特点。
  (二) 将网络资源引入课堂
  现代信息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网络信息的价值得到了提升,人类迄今为止的诸多文明成果都可以在网络世界里遍寻出处,随时随地可以找到充实的教学资源,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善于捕捉和利用,那可是对我们教学最大的丰富,不仅可以充实教学内容,更可贵的是能最大程度上突破一些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网络世界》时,老师把“神十”航天员王亚平的太空授课引入课堂,不仅有力地展示了网络的神奇力量,更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由此可见,将网络作为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后备资源库,随时利用它博大的后台资源,精心探索有效素材,无疑是最好的教学后盾。
  (三) 将家庭、社会作为学生的实践基地
  任何教育的目的都在于孩子对正确事物和观念的正确养成,给予孩子能够达成的机会,将家庭和社会作为学生的实践基地,也应该是孩子品德发展的有效途径。学生生活和学习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长和社会的监督和指正,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新课程教学的共识。品德课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将触角伸向广阔的社会大课堂,进一步拓展生活,从中汲取生活的养料,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实际中检验和丰富所学知识,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高效课堂应该是充满智力挑战、怡人性情的课堂,是益人心智、培养气质、滋养人生的精神殿堂。高效课堂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与思想的传授过程,还应该是创造出生动活泼、富有生气的形式,激发和解放儿童的思维,小心地呵护每一个生命的成长,在课堂中实现教学的目标,挖掘学生的潜质,丰富学习的品质,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让我们一起追寻最本色的课堂,始终坚持最朴素的、最简洁而且最高效率的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学习。
  参考文献:
  [1]杨金美.善用教材留白,提高品德实效[J].小学教学参考:综合版,2017(7):82.
  [2]荣本光.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思考[J].吉林教育,2017(13).
  [3]王夏军.有效拓展教学资源,让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更生动[J].新课程(小学),2012(10).
  作者简介:
   王芬,浙江省宁波市,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新碶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102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