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打造高效课堂的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董香兰
【摘 要】初中是学生由稚嫩走向成熟的成长阶段,也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初中教学对学生今后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初中语文作为初中阶段的基础课程,如何打造其高效课堂,已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初中教学具有很强的艺术性,真正实现高效课堂,不仅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更需要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及教学观念的转变。
【关键词】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对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人们更重视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获取最大的教学效果,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高效课堂的教学概念便应运而生,那么什么是高效课堂呢?具体来说,就是在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的完成方面,相较于有效课堂来说效率更高、效果更好,在教育教学方面能够形成较高的影响力与社会效益。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实现初中语文的高效课堂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提升自身素质,展现课堂教学魅力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师的教学能力息息相关。教师丰富的专业知识、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新颖的教学方式,都会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首先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对教材进行充分有效的研究,在课前做足准备,并不断丰富、充实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及时应对课堂教学中的突发状况及学生提出的问题,而不是根据教材照本宣科;其次,作为教师,我们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而不是学生知识的灌输者,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采用探究式、讨论式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语文课堂学习的乐趣;最后,我们要善于使用幽默、亲和的语言,与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构建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如此,既能收获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也能使学生被老师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所感染,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学习。
二、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兴趣是驱使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主要动力,要想成功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可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结合。因此,作为教师,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我们都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兴趣爱好,做到有的放矢,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使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最终促进高效课堂的构建。比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一课时,我们可以改变传统教学中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表演。在课前,我们將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由小组成员对童话内容进行改编,分配角色,然后在课堂演绎。如此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获得自我表现的机会,还能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表演结束后,根据表演效果,由小组之间互相评分,分别选出最佳表演个人、最佳表演团队以及最佳剧本改编,然后由获奖者发表对所扮演人物和此童话故事的看法,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三、融入新型教学方法,增添课堂活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语文教学的要求,所以创新课堂教学方法、融入新型教学模式是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重要驱动力。初中语文知识涵盖的内容非常广,形象生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优化语文教学知识结构,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比如,在学习《黄河颂》这一课时,我们便可以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通过为学生播放波涛汹涌的黄河视频,以及《黄河颂》经典的大合唱,带领学生一起领略黄河的力量,体会黄河展现出的英雄力量,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从而联想到抗日战争时期我国的英雄儿女们磅礴的爱国之情。又如,在教授《安塞腰鼓》一课时,由于初中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大部分都没有见过真正的黄土高原,因此,无论我们的语言描述得多么精彩,学生对西北地区独有的风俗民情及强有力的腰鼓表演,始终难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为学生播放一些有关腰鼓与黄土高原民俗风情的短片,调动学生的听觉与视觉,使学生全身心投入进去,然后再将事先准备好的腰鼓让学生亲自演示,学生便能理解安塞腰鼓的内在含义,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感情,进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综上,我们要对目前初中语文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影响高效课堂构建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想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我们必须在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共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谢莹.构建初中语文优质高效课堂之教学设计[J].初中教学研究,2014(02):198-267
[2]冯照妹.初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思考[J].语文学习与研究,2015(24):230-36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144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