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与策略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提高乡村教育水平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乡村教师在乡村教育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因此,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乡村教育的水平。课题组成员借助课堂、问卷、走访等形式,了解到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探寻出多种切实有效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如:注重乡村教师师德培养,构建区域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信息“网校”等,以此助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 ;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一、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近几个月来,课题组成员通过深入课堂、问卷调查、教师访谈等方式,对我县各乡镇部分乡村教师进行了调研,了解到当前乡村教师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结构失衡
  就构成来讲,教师队伍需要由老、中、青教师组成,但是,随机问卷调查显示,583名乡村教师中,41岁以上的有274人,占47%。有的学校由于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不得不返聘退休老师,或招用民办教师。几乎所有的乡村学校,都面临着教师队伍老龄化、急需挑大梁的中青年教师的困境;加上近几年部分优秀教师、年轻教师向城镇学校流动,导致乡村教师年龄结构失衡加剧。最为突出的是学科教师配备不足,英语、科学、综合实践、信息技术教育乃至音体美等专业教师比较紧缺,造成课程计划的学科设置形同虚设,出现教师学科教学结构严重失衡的现象。虽然有些学校充实了少数特岗教师或招聘教师,但是,他们中的25%为非师范院校毕业生,不具备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近30%的教师所教科目并非自己的专业,所教学科与所学专业错位。
  (二)教师专业素养较低
  通过深入课堂、问卷抽查和走访调研发现:一大部分教师缺乏创新理念、探究意识,“惯性教学”严重制约了有效教学,教的是新课程,用的却是传统教法,说的是要以人为本,实际教学时却没有真正地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将课堂还给学生,与新课改要求貌合神离;师德水平制约着一部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缺乏专业成长的内需,安于现状,学习被动现象凸显;教育手段简单、粗暴,不善协调师生、家校关系;在现代教学条件下,不能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设备;骨干教师少、缺乏专业引领力量。显而易见,教师的专业素养亟待提高。
  (三)教师研训形式化
  由于学校经费不足,乡村教师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很少,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层次性较低,校本教研活动处在低水平重复的徘徊状态,而且,乡村学校分散,规模较小,不易集中,加上教师所承担的教学任务繁重,给区域教研工作带来诸多不便,有效的教研几乎没有。以前上级搞的教师培训存在搞形式,走过场,完任务的现象,导致受训学员积极性不高,培训效果不佳等等。
  二、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党中央在十九大作出了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重大决策,这无疑对乡村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的实施强调教师与课程、学生、学校共同发展,教师知识体系建构要不断优化,专业技能要不断提高。基于当前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探讨其专业发展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加强乡村教师师德教育
  调研发现,不少乡村教师担任五门以上课程,教学任务繁重,工作压力较大;社会、家长对教师的期望值过高,新课程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理想与现实差距较大,多种角色冲突加剧,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如此种种,极易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感。有些教师因此陷入迷茫,心理开始失衡。这种现状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加强乡村教师师德教育、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已迫在眉睫。
   (二)构建区域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
  教師专业发展共同体是指教师在共同的兴趣和目标的基础上,自发地通过对话、合作、组织活动等方式分享专业知识和经验、展开教育研究、推动专业反思、改善教学实践,以寻求教师专业成长的教师团体。
  对于缺少骨干教师引领、教师结构失衡等问题,大部分乡村学校自身无力解决,各乡(镇)中心校可以借助远程教育设备、网络,组建区域内各学科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各共同体内推选负责人,制定共同体内教研活动管理制度,统筹安排,合理分工。在共同体内,教师利用同仁分享的资源解决教育实践难题,如新课程的实施、与乡土教材的有效结合,农村特色教学研究等,在交流碰撞中产生新的思想和观点,突破原有的教育思维和习惯,促进区域内乡村教师的经验交流和互助反思。这样,既充分发挥了本土名师的带头作用,又达到了区域内优势资源共享、乡村教师专业素质共同提高的目的。与此同时,建立乡村教师与专家名师的沟通渠道,通过优质的师资带动乡村教师的发展。
  校领导应挖掘并充实学校教育资源,为教师共同体服务,如,建立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购买与时俱进的教育理论书籍、报刊等;乡村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和共同体的资源,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提升自身修养。学校要激发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活动积极性,如,组织共同体定期举办专题研讨、教学研究,开办读书报告会,撰写教研论文,设立共同体活动考评机制,增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信念。
  (三)建立城乡一体化信息“网校”
  随着现代多媒体设备在教育教学中的普及运用,建议县教育主管部门,加快乡村学校校园网建设,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有效地开展网络课堂直播活动,实现各乡村学校与县城部分学校优质教育教学课堂“同步”。一方面,可以让城里学校优质课堂“辐射”到各乡村学校,使乡村学校学生真正享受到与城里学生一样的优质课堂,“小学校”成为“大学校”;另一方面,乡村教师也可以从中学习县优秀教师的先进教学方法。通过信息“网校”,真正实现县域内优质师资共享,先进教法共享,提高我县整体教育教学质量。让教育信息化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助力,为乡村学生成长助力,以信息化带动城乡一体化。与此同时,教师培训机构要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培训,提高乡村教师对现代远程教育的专业操作能力。
  (四)推进教师培训与教研一体化
  结合乡村学校位置偏,条件差,师资弱,名师少,教研形式化等特点,采用培训教研一体化的研训策略,研训并进,探寻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路径。具体讲就是要做到:培训者要走进乡村教师的课堂,诊断教学问题,培训的主题聚集为乡村教育教学问题。培训中,以乡村课堂案例、问题为素材,边培训边研讨,形成共识。培训后,乡村教师有意地运用新理念、新共识改进教学。这样,在培训中习得教研,在教研中优化培训,引领推动乡村教师专业发展。
  (五)培养乡村教师持续学习力
  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对社会的飞速发展,知识的海量增长,新课程的实施,持续学习力成为未来乡村教师必备的核心能力。要引导教师树立持续学习的观念,使其真正认识到持续学习力是教师专业发展和立身之本:“只有不断读书,才有资格教书”;不读书的教师会沦为简单的劳动力,而简单的劳动力很难得到人们的尊重;“只有学习精彩,生命才能精彩;只有学习成功,事业才能成功”。
  乡村教师只有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才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才能不断创新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要为乡村老师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读书、学习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各乡(镇)中心校及乡村学校联动发力,从乡村教育和乡村教师的实际出发,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依据《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着力弥补乡村教师的素质短板,使其专业素质逐步提升,从而实现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国应.分析乡村教师发展现状,推动乡村教师专业发展【J】.教师教育,2018(11)
  [2]吕丹.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解决对策【J】.科教导刊,2017(3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150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