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化特性与发展取向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孔祥荣

  摘 要: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在研究与实践领域都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在学科化建设方面还有待提高。本文将结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化特性,浅谈其发展取向。
  关键词:高校; 创新创业教育; 学科化特性; 发展取向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01-142-001
  1.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化特性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深化改革要求在学科建设纵向上实现小学、中学、大学的有效衔接,横向上与社会、企业以及政府部门联合,建设人才共育体制;教育内容与时代潮流、发展趋势相适应,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养被社会所需要的新型创新创业人才。
  1.1整体性特性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学科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充分考虑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因素,统筹把握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政策、科技创新及文化嬗变等不同外部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1]。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管理学院或商学院虽然拥有充足的教学资源,但是其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往往无法获得令人满意的成果。究其原因,这些学院开设的管理课程仍以职能性教育内容为主,不同科目之间相对独立,缺乏整体性和创新性,无法起到帮助学生全面理解“通常来说混乱和不可预测的创业过程”的作用,教育模式与时代脱节。
  1.2时代性特性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指导来源与实践活动内容均与教育对象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课程内容必须与时代接轨。1953年,时任芝加哥大学校长的赫钦斯曾提出这样一个预言:“如果人类能够幸存下来,那么人类将活在衣食无忧,但工作短缺的世界,而机器将代替我们工作。”在60多年后的今天,这个预言已经变为现实,人工智能和各类机械生产设备已经“占领”了传统产业的工作岗位,“衣食无忧但工作短缺”已经成为令许多国家政府头疼的问题。因此,我国高校创新创业课程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也与当前时代背景紧密相连——如何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启发学生们“创造”新的工作岗位[2]。
  1.3开放性特性
  与其他传统的高校课程相比,创新创业课程无疑更具有开放性。这一特性是由课程本身理论与实践紧密联合的特点所决定的。
  首先,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发展取向不能指向高深理論知识的研究,也不能满足于在理想社会环境下的应用,而应与现实社会搭建起直接的联系。也就是说,创新创业教育应教会学生“应该做什么、怎么做”,而不是“应该是什么”,实现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相统一[3]。
  其次,一名优秀的创新创业教师同时也应是一名优秀的社会活动家。教师既要有广阔的视野和前瞻性,能够全面掌握中国与世界经济局势,了解前沿信息技术;又要能够脚踏实地,立足于高校和所在城市,汇集一切可供利用的资源和人脉,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参考和帮助。
  开放性学科化特性要求下,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从“是什么、为什么”转变为“做什么、怎么做”,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无法满足课程教育的需要,创新创业教育更需要回归到实践活动中去,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利用真实社会检验教学成果。
  2.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取向
  本质论、目的论以及价值论是所有学科教育理论的基础,创新创业教育也不例外。首先,从本质上看,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主动性”,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以及本能,将创业这一举动转变为学生的主体行为;其次,从目的上看,创新创业教育具有“突破性”,既包括学生自身的突破,也包括课程教育模式的突破,最终实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人才的目的;最后,从价值上看,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变为学生自身的智慧、资本和行为,树立起创新思维。
  总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教师队伍的培养和教育平台的搭建,构建教育理论体系。目前,国家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高度重视,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方案和措施,各高校创新创业教师应把握时代机遇,努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学科化建设,实现教育模式突破,切实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本文系福建省本科高校教育教学课改研究项目“民办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成果,课题项目编号:FBJG20170141
  参考文献:
  [1]王占仁.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化特性与发展取向研究[J]教育研究,2016(3):56-63
  [2]胡洪全,丁昌林.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学科化发展的特性及方向[J]继续教育研究,2017(1):14-17
  [3]张治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精准化探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7(11):87-8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156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