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复述:铸造“舌尖”上的智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孙国平

  复述是小学语文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能够强化学生对文本的记忆和理解之外,更能有效地落实学生的语言积累;体悟文本的表达脉络;提升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和思维品质;二度开发文本的教学价值。但遗憾的是,当下语文教学并没有能够真正认识到复述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对于课后习题中要求复述的题型基本是一带而过,并没有能够真正落实到位。
   一、课堂审视:扫描当下语文课堂中“复述”之怪状
   1.置若罔闻,淡化复述训练价值
   对于学生来说,复述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方法,是发展言语表达和思维能力的重要策略。当下语文教材中关于复述的教学内容相对较少,即便是一些故事性文本,教材对复述的要求,也只是停留在课后习题中偶尔有所呈现这一层面。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仍旧有很多教师并不珍惜难得的复述训练的契机,常常对教材中课后关于复述的练习要求置若罔闻,甚至熟视无睹,根本没有认识到复述存在的价值;要么就是把复述变成降低了一点要求的背诵;要么就是形式主义走过场,将“复述”的任务“讲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听”,至于学生有没有复述、怎么复述、复述的效果如何,就只能是听之任之了。
   据有关调查显示,在常态化的课堂教学中,开展复述教学的居然不超过20%,复述已经成为语文教学中无人问津的“空中阁”“镜中花”“水中月”了。
   2.空架虚谈,淡化复述教学本质
   课文复述,既是教学的目标,也是教学的过程。从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来看,复述的侧重点就在于对文本现成语言的再吸收,通过重新加工处理、创造整合,形成属于学生自己的认知体系。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进行自主性、个性化和创生化的语言表达,借以历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纵观当下为数不多的复述训练,常常会出现两个层面的缺失:1.复述目标缺失。复述作为一种语文核心能力,完全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独当一面的教学目标,但这一目标的缺失,最终导致复述毫无着力点,天马行空,学生的语言能力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提升。2.复述过程缺失。很多时候,教师习惯于将复述作为一种死板僵硬的作业来处理,或者异化成为优秀学生独自表演的舞台,最终导致复述成为语文课堂的伪劣品。
   3.生硬灌输,淡化复述指导规律
   任何一种语言能力的训练都有着其基本的方法和规律。复述作为一种融合了语言运用和思维发展的语言训练类型,其方法和策略很鲜明。但遗憾的是,在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难以寻觅教师能结合文本内容,对学生的复述学习进行具体有效的方法指导。更多的是,教师在教学“复述课文内容”这一环节时的生硬灌输。比如,教师在课文复述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从文本中提炼固定的句式,然后感知该句式在表达过程中的作用。最后,教师硬性要求学生借助这样的句式,套用机械背诵的信息,来进行课文内容的复述。这样的复述指导,表面看好像让学生有了鲜活的抓手,为学生复述课文提供了台阶,但细细考量就不难发现,这种“基于句式结构下”的复述是完全机械而生硬的。尤其是在复述过程中,学生的语言和思维的组织完全停留在一个逼仄的空间内,难以形成有效的发展与成长。如此方法指导复述教学的背后,掩饰不了教师对复述指导的无力。
   二、探寻本质:厘清语文课堂中“复述”的原生价值
   1.抚去面纱,落实复述本质
   所谓复述,简言之就是将别人说过的话或者是自己所读的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语言重复说出来。很多教师都将关注点放置在“别人说过的话”或者“自己读过的文章内容”上,而淡化了“用自己的话”这一核心要素,导致复述指导始终依附于文本,在凸显机械识记的同时,弱化了语言表达的创新,把复述变成降低了一点要求的背诵,最终导致复述这一教学目标形同虚设。教师要在复述教学中,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强化对文本内容的吸收、消化、重组、整理、判断,最终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让复述这一教学过程真正发生。
   比如教学《哪吒闹海》一文时,教师紧扣课文中所呈现出来的“搅动龙宫”“打死夜叉”“勇斗龙王三太子”的三个故事,在激活学生认知体验的基础上,唤醒了学生内在的思维动力。复述“打死夜叉”时,教师组织学生将自己看成哪吒,并抓住哪吒与夜叉搏斗时的动作,想象搏斗时的画面,揣摩哪吒的内在心理,将人物的内心活动融入到复述的过程中。这样的复述过程,学生不仅仅获取了语言内在素养的提升,还促进了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
   2.依托课标,明确复述要求
   新课标对于复述有着明确的要求:1.关注梯度的阶段性。第一学段主要以复述“小故事”为主,关注大意和精彩的情节;第二学段以“叙事性文本”为主,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倡导紧扣主要内容展开复述;第三学段则是聚焦“描述自己印象最为深刻的场景和细节”,体现出紧密相关的逻辑性;2.凸显语用的实践性。新课标对于“讲述、复述、描述”有过专门描述,其基本共性就是指运用语言进行描述,帮助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和语感培养,为促进学生言语思维能力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教学《郑和远航》时,教师就将指导学生复述的学习聚焦于郑和第一次远航时的语段上。在学生整体初读课文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概括第一次远航的过程:扬帆启航、友好交往、克服凶险。在学生整体性串联这三个故事之后,教师并没有将教学止步于此,而是契合新课标对第三学段复述所提出的“描述自己印象最为深刻的场景与细节”,将复述的视角继续朝着文本的细节处进行深化。比如“扬帆启航”可以关注出港时壮观的场面,具体到具体的数字;在细化“友好交往”時,可以想象并设置人物的心理和对话过程;在描述“克服凶险”时,可以具体展现郑和是如何指挥船员们与海盗、与海浪搏斗的……
   这种基于文本,基于课标的语言实践活动,不仅仅将复述停留在文本的固有层面上,而是落实在学生自身对文本的理解和感知的基础上。这样的复述教学紧扣课标中第三学段的更高层级的复述要求,起到了较好的教学要求。    3.统整教材,开掘复述内容
   纵观苏教版教材中对复述内容的安排,有的因生而异,提出了不同的复述要求;有的因“文”而异,设置不同的复述形式;有的因“需”而异,设置了不同的复述元素。为此,在指导学生进行复述时,教师就应该从学生的视角设定适切的目标,从文本的特质出发,创设精准的复述形式,从学生生长的需要选择恰当的复述元素,彰显语文课堂中复述的多样性、灵活性和严谨性。
   还以《哪吒闹海》一文的教学为例,著名语文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指导学生复述时,就整合课文内容先后设置了概述、详述和转述的教学板块。在“概述”中帮助学生提炼文本内容,在“详述”中指导学生细化人物言行。而在这两个板块的教学过程后,薛老师并没有局限在依照原文讲述的板块和层次上,而是通过“转述”的方式设置了这样的情境:东海龙王不服哪吒打死龙太子和夜叉,将哪吒告到了玉皇大帝那里。在向玉皇大帝陈述具体事情经过的时候,东海龙王和哪吒会从怎样的角度来描述相同的事情呢?学生纷纷尝试从不同人物视角复述,这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种思维上的挑战,是基于教材但又超越教材的一种复述尝试,为学生开掘出全新的复述视角,有效地彰显了复述在夯实学生语文核心能力时的重要作用。
   三、辅助实践:探寻语文课堂中“复述”的策略
   1.丰富积累,夯实“复述”的起点
   复述课文是将阅读过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那么首先就应该让学生深入全面地了解课文内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强化对文本内容和结构的掌握——这样可以为学生后续的复述积累内容、搭建框架、理清脉络,从而提升复述的完整性和条理性。
   在整体性掌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就开始尝试和学生一起,用板书的形式,准确洞察课文需要复述的内容。比如教学六上《三打白骨精》时,由于这篇课文三骗、三打、三责的线索板块非常鲜明,教师就可以将其与教学中的板书有机统整,进一步理清文本的内在结构,将每次“骗、打、责”的具体细节通过板书呈现出来,帮助学生提炼出复述的有效主线,这样的教学,为学生的复述创设了一个滑梯,引导学生从文本内容轻松滑到了自主复述。
   有的文本内容高度概括,给予了学生广阔的自主性空间,是引领学生内在认知体验的重要契机,教师就可以围绕着文本语段中的中心关键词展开教学,将其作为学生复述课文的起点。比如《嫦娥奔月》中嫦娥智斗逢蒙的一段,作者就用了“周旋”一词作为复述的支撑点,分别就逢蒙会怎样夺取仙丹,而嫦娥会怎样一一化解?在复述的过程中紧扣人物的动作、神态与心理,从而将文本中人物的个性延续下去。
   有的中年级段的课文,不仅有着鲜活的人物形象和曲折的故事情节,同时教材编者还配置了丰富的插图,与文本形成了相得益彰的效果。学生复述的时候就可以将图片作为起点。比如神话故事《哪吒闹海》一文中,内容就分为了三个部分:搅动龙宫、打死夜叉、勇斗龙王三太子,在复述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来明确事件发展和人物动作的细节,从而将文本中的内容复述出来。
   不管是哪个学段,不同的课文有着不同的复述要求,学生也有着完全不一样的复述起点。为此,教师就需要为学生的复述搭建起点平台,真正为学生的学习复述奠定坚实的基础。
   2.营造氛围,创设“复述”的情境
   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需要可感而真实的情境,学生的复述也需要強烈的语言支撑。无论复述的内容如何变化,复述的形式如何更迭,都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情境。只有融入生活,借助生活中的资源,才能真正将复述浸润在可感鲜活的情境之中。比如《陶校长的演讲》一文的复述不能仅仅关注内容,还需要关注演讲的形式,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密切关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观察演讲者在讲话时的状态,并在课堂中营造出“升旗仪式”的情境,在升国旗之后让学生当一回“校长”,在真实可感的生活情境中历练学生的复述能力。
   有的故事性文本,本身就带有鲜明的剧本色彩,可以组织学生以角色表演的方式,借助课文中的语境来创设复述的情境。比如课文《祁黄羊》就是一篇典型的范例,学生可以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自由组合,自选角色,自主性复述课文。在这样的情境中复述,学生既吸收文本表达的内容,又通过神态和动作的设置来展现人物的品质。让学生做一回演员,全身心地浸润在文本的语境中,揣摩人物的心境,沉浸在故事的情境中,复述就会更加生动、活泼而有趣。
   有些文本在插图的运用上,并没有能够完全呈现故事的结构,只是选择了故事发展的核心的情节进行配置。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在理解内容、补充资料的基础上,尝试为课文补充插图,绘制并串联成连环画,为学生的复述创设更加鲜活的语境。比如《天火之谜》的教学,为了配合学生的复述,教师并没有完全依托教材中“风筝实验”的插图,而是根据课文中的内容,引导学生动手绘制插图,将文本转化为图画,然后在依照绘制的图片进行复述表达,从而使得复述的内容更加形象而直观,让学生的语言表达更加具体而细腻。
   3.艺术切换,优化“复述”的方法
   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复述年段不同,复述的要求不同,复述的方式也就自然不同。低年级学生的复述基本属于简要性复述,可以遵循着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从一句话、一段话、一个故事入手,从基本的句式入手,让学生在模仿中进行训练。中年级段就应该转向详细复述,学生围绕着文本的主要内容进行感知与体悟,形成自己的认知理解,再凭借着文本中生动形象的语言,在积极悦纳与内化的过程中,运用创造性语言进行生动复述的过程。这个学段的复述就需要把握三个要点:能有条理地复述,讲清楚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关键性要素;能有重点地复述,关注事件发展的核心环节和语段;能够更准确地运用,以自身的语言为主,适度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而高年级段就应该将创造性复述引入到教学中,能够利用课文中的留白处和创生点,对课文中的内容进行描述,引导学生在吸收的过程中进行复述,深化学生的认知与理解,不断提升学生的语言表现力。    复述方法的转化,还体现在不同内容上,复述策略的不同。一般情况下,复述的方法包含了变换人称、调整顺序、改变文体等多种形式;而在不同的文体特征和表达内容上,学生的复述就有了更加全面的体验。因此,我们除了要关注学生的基础之外,还需要充分考量文体的特点和语言的特色,将教材的特质融入到复述教学中去。比如学习状物类文本时,我们就可以将其转化为童话故事类的文本,通过故事讲述的方式,将状物类文本的信息融入到故事之中。
   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都是依照第三人称的口吻来写的,学生在复述的过程中常常会将自己完全割裂在故事的情境之外,教师可以尝试以体验性的复述来变换人称,带着情感、带着体验来感知主人公的形象,与人物形成对话,体悟他们的情感和内心活动,从而与文本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比如复述《半截蜡烛》时,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将自己转变成为杰克或者杰奎琳的角色,在复述课文中描写的人物言行之外,更注重于对人物内在心里的描述。这样的复述方式易于学生与人物之间形成认知共鸣,无形之中受到良好的思维启迪,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
   4.发现规律,厘清“复述”的逻辑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任何言语实践运用都离不开思维的伴随与浸润。复述作为一种语言实践活动,是一个学生对语言文字材料吸收、储存、内化、表达的过程,是一个逻辑严密的思维过程。整个过程看似最终表现在“表达”这一环节上,其实不然。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大脑处在高速运转状态,要能发现并深化课文的语言规律,通过组织语言,有逻辑地再次“说”出来。为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复述时,不仅要关注复述方法的选择,更需要聚焦学生复述过程中的言语逻辑思维。要善于从教材文本中提炼出鲜活的内在结构和言语思维规律,在顺应文本内在结构和表达逻辑的基础上,为学生的复述提供抓手,真正为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发展奠基。
   不同的课文在情节内容、结构设置、言语表达上都呈现出与其他文本完全迥异的文本样式,这就需要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复述的实践过程中,搭建基于文本,又具有鲜活个性的逻辑框架。一般情况下,根据文本类型的不同,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顺应情节发展的逻辑。比如教学《爱如茉莉》时,教师就可以先引导学生从事件入手,从“询问真爱是什么”到“父亲不吃晚饭直奔医院”,直到最后“父母相互体谅,执手而眠”的故事发展情节来构建基本的框架,并将作者对“爱如茉莉”的质疑、相信、坚守的情感之线融入其中,勾勒出情节明线和情感暗线交相辉映的复述逻辑。其次,顺应文本结构的逻辑。比如《黄果树瀑布》作为一篇游记,作者依照移步换景的方式,将自己参观、游览黄果树瀑布的认知体验进行了巧妙的整合和重组。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复述时,就可以提炼出作者的游览路线和创作构思,为介绍黄果树瀑布的壮观景象提供表达的逻辑。再次,顺应呈现方式的逻辑。比如《陶校长的演讲》先后提出了四个核心问题进行演讲,而每个问题的演讲结构和逻辑也是有着共同之处,即先讲“提出的问题是什么”,然后解释“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最后重点阐述“应该怎么做”,教师就可以紧扣这种语段呈现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陶校长言语表达的逻輯。并把学生习得的言语逻辑在复述中进行迁移运用,为语言实践能力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复述能力的形成绝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语文课堂实践中反复训练。教师必须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研读课标、精研教材,才能真正把握复述的表达本质,激发学生的复述动力,铸造属于学生“舌尖”上的表达智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周克杰,陈福建.例谈适度复述与语感培养[J].语文建设2017(12).
   [3]朱华.低年级课文复述的几点做法[J].云南教育,2000(09).
   [4]韩霞.复述的类型及其教学[J].小学教学参考,2008(09).
   [5]蒋英.被遗忘的角落——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复述训练[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6(03).
   [6]金叶.小学记叙文复述教学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158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