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环仁
摘 要:对课外阅读兴趣培养意义进行阐述,并探究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措施,希望可以为相关工作者研究提供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低年级;课外阅读
进入新时代后,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而兴趣则是学生展开阅读的最佳动力。因此,必须明确课外阅读兴趣培养的意义,并通过相应措施的实施提高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与能力,从而促进其健康发展。
一、课外阅读兴趣培养的意义
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兴趣是其主动进行课外阅读的关键动力,只有对所读内容感兴趣,其才能积极主动投入其中,并获得较好阅读效果[1]。而阅读兴趣不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还可以让其大脑长时间处在兴奋状态,有利于学生将注意力更好地集中在书籍中,并使其形成創新思维。而且在真正喜爱上阅读之后,学生求知欲会逐渐增强,有利于其综合阅读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并加大培养力度,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
二、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的措施
(一)正确认识课外阅读
当前,虽然大部分学生是因为喜欢才主动阅读课外书,但依然存在一些学生是遵循教师或者是家长要求才展开阅读,无法获得较好的阅读效果,因此,要想增强低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就必须引导其正确认识课外阅读。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在经过家长与幼儿园教育后,世界观与价值观已经基本形成,对于成年人准则,其主要是采取服从的态度,这也就意味着,在这一阶段中,教师与家长只要正确要求学生,其就能够明确方向。在年龄特点与个性特征的影响下,一些低年级学生会抵触课外阅读,这时,教师就应该加强和其的交流,让学生认识到课外阅读不是负担,而是可以从中获得乐趣,并为自身认识世界、获取知识提供帮助,并引导其逐渐喜欢课外阅读。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对阅读书目与计划进行合理制定,如每天看3页,一周看一本等,让低年级学生坚持读书,从而促进对课外阅读认识的提升。
(二)有效结合课内课外
首先,奠定坚实拼音基础。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相较于幼儿园阶段,其阅读方式会发生较大变化,应该由亲自阅读转向自主阅读,在这一过程中,汉语拼音发挥着基础作用。通过调查可知,部分低年级学生不愿意展开课外阅读的原因之一就是汉语拼音能力较弱,这不但会给整体授课效率带来不良影响,还不利于学生展开自主阅读。因此,要想对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进行有效培养,就必须引导学生奠定坚实拼音基础。以人教版一年级“b p m f”教学为例,在拼音课堂中,教师不但要讲好基础知识,还可以延伸bu、pi、mi、fa音节词,让学生进行朗读,并适当开展各种游戏,如闯迷宫、开火车等,增添课堂趣味性,调动其阅读热情,促进学生拼读能力的提升,并在潜移默化影响下,让其主动投入到课外阅读活动中。
其次,促进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第一,在年龄特点影响下,小学低年级学生无法将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在书籍上,经常会出现乱翻书等现象,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该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即选择好自己喜欢的读物后就必须完整读完;第二,教师应该通过引导,让学生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固定课外阅读时间,并努力坚持下去;第三,教师还要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能力,保证阅读计划的合理性,并加大监督力度,为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提供帮助。
最后,提供展示平台。低年级学生表现力较强,在日常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还没讲到某篇文章时,一些学生就会主动告诉教师自己读到了那一课。因此,要想让学生保持这种学习兴趣,教师不但要表扬学生,还应该构建相应平台,为学生提供展示机会,如积极开展诗文背诵、讲故事等活动,这样,既能够增强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还可以促进其阅读学习能力的提升。
(三)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教师可以组织举办故事会等活动,这主要是因为大部分低年级学生都十分喜爱声情并茂故事,会不自觉被其吸引,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对上课前短暂时间或午休时间的合理利用,将趣味性故事讲述给学生,还可以在班会上展开故事会活动,对有趣故事进行创编,从而充分调动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拓展阅读方式,激发学生形象思维,让其对阅读内容进行猜测,调动学生求知欲望,并让其主动投入到阅读学习活动中,从而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2]。
综上所述,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已经成为一项重要工作。因此,必须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通过正确认识课外阅读、有效结合课内课外以及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等措施,增强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让其养成良好阅读习惯,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婷.采取多途径,对学生课外阅读效果进行评价,调动学生课外阅读兴趣[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5):118.
[2]刘美群.小学语文低年级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效结合策略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4):145.
编辑 段丽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203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