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诵读教学实践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卢永红
摘 要:诵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诵读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诵读可以内化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诵读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底蕴,但一直以来,在初中语文诵读教学中都缺乏有效的方法,学生的诵读学习效率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结合自身的实践教学经验,对初中语文诵读教学实践做出相关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诵读教学;实践探讨
古语云“开卷有益”,诵读对于学生而言有诸多的裨益,因此一直以来,初中语文教学中也十分注重学生的诵读教学,如现下很多学校,都专门开设了晨读早课,同时在日常教学中,也会抓住时机,为学生提供诵读的机会,但很显然这些方法还是太过单一,并没有实现理想的诵读教学效果,为此今后教师有必要对此作出更加深入的探索研究。
一、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的重要性
古语云“熟读精思”,自古以来“读”就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在现代语文学科之中,诵读同样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诵读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诵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這个道理,对于生活阅历较少的初中而言,他们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并不强,而人们常说只有理解内容,才能熟记,而诵读为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培养提供了窗口,可帮助学生加深对世界的认知理解[1]。其次,诵读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曾经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自古以来读与写之间都存在一定的辩证关系,大量的阅读可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对学生的写作提供帮助。最后,诵读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要将语文学科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展现出来,显然诵读能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经典作品,这对学生文学底蕴提升和语文核心素养培养都是有诸多裨益的。
二、初中语文诵读教学实践探讨
1.教师泛读,准确无误
在初中语文诵读教学中,在学生自读前,通常教师要为学生范读一遍,而教师的范读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必须要明确自身的模范榜样作用,为学生准确无误地范读。具体而言,“范”就是标准模板,在教师为学生范读文章时,教师必须要做到吐字清晰,读音无误,同时还必须要将文章的感情读出来,通过自身的“读”,为学生营造出一个意境,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走进阅读[2]。而为了能够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为学生范读前,一定要吃透教材,把握好范读内容和范读时间,同时还要了解哪些内容学生容易读,哪些内容学生读起来困难。此外,教师在范读的过程中,还应该教会学生“读”的方法,包括注意词语的连贯、语气的轻重音、对话的语气等,这样的范读才是科学高效的,学生会在教师的范读引领下逐渐掌握诵读的规律。
2.学生熟读,体会情感
常言道“熟读成诵”,这句话并不是没有道理的,符合人对事物认知的一般规律,在初中语文诵读教学中,初步的诵读,学生只会对课文形成表象感知,只有进一步的熟读,才能认知到文章知识的本质,从而为学生的课文学习打好基础。但需要注意的是,熟读并不是死读、机械地读,学生在熟读的过程中,必须要体会其中的情感,只有读出感情,才能达到对文章的深度理解。为此在学生熟读文章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体会每一个字词、每一个句子、每一个段落中渗透的情感因素,这样才能实现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共通。如在学习《背影》这篇文章时,这是朱自清先生描写父亲的一篇文章,在学生熟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踌躇”“橘”“蹒跚”这几个词语,体会文章平实的语言和传神的细节描写,从而更好地诵读文章。
3.渐进背诵,提升能力
在初中语文诵读教学中,“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熟读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就是背诵,这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知识,并成为学生的文学底蕴和语文素养的一部分,同时通过背诵,也可以提升学生的辨析品位,促使学生的语感得到提高。但很显然背诵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要先入眼、再入脑,然后还要出于口,再入耳,才能入心,在背诵的过程中,需要多个感官的配合和调动[3]。但需要注意的是,背诵并不是死记硬背,还是要从理解入手,如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这篇文章,学生要从诵读入手,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闻一多先生对祖国的热爱和为革命献身的英雄气概,同时还要把握演讲词所特有的一种语言特点,这样才能实现“熟读成诵”的效果。总之,背诵是诵读更高的追求目标,在初中语文诵读教学中,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实现背诵十分必要。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诵读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是语文教学区分于其他教学的重要标准,通过诵读教学不仅可以增强学生文学底蕴,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对诵读教学做出深入的探索研究,通过有效的泛读,与深入的诵读情感体会,循序渐进地背诵记忆,这一定可以推动学生得到更好的语文学习进步成长。
参考文献:
[1]崔国锋.初中语文诵读教学实践探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1):90.
[2]周迎春.初中语文诵读教学实践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8):87,90.
[3]胡虹丽.坚守与创新:百年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
编辑 谢尾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206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