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让语文教学更加精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何丽伟
[摘要]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不可以任何形式所替代的学习行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新课程标准,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和功能,合理利用课堂内外的时间,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阅读,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最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阅读,爱上阅读,并且读出情,读出味。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方法培养;能力提升
传统的教育理念,落后的教学思想,陈旧的教学方法,低效的教学手段,单一的评论方式,一直禁锢着我们教育改革的思想,制约着我们创新的理念,羁绊着我们前进的脚步。上世纪末,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公布,标志着我国中小学语文以 “转变学习方式”为核心任务的课程改革正式启动。新课程改革犹如春风,给基础教育带来了无限生机,课堂教学改革也是开展得如火如荼。学习形式变化多样,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同桌讨论、集体交流粉墨登场、间歇小唱……整个课堂变化多样,异彩纷呈。有的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枝繁叶茂,可有的学校学生的语文素养没有大幅提升,仍在原地徘徊,甚至出现了“激流勇退”的现象。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冷静思考,对浮光掠影、花枝招展的课堂进行深刻的思考。究其原因,是阅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甚至被放纵被扼杀,导致学生的语文学习或是过于自主,目的不清,方向不明,不知所措;或是注意力被束缚在认知范畴内,情感通道被堵塞,心灵中难以产生认同和共鸣,结果使本应充满情趣的阅读课味同嚼蜡,寡情少趣。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没有阅读的语文教学将失去其本质意义。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强调多重对话是阅读教学的本质,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应多重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因此,从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出发,本着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原则,紧紧围绕语文课堂教学,结合课堂内外从三个方面开展阅读活动,即以语文课本为主体开展课内阅读,利用早读午读、语文课为载体进行;以阅读资源为补充开展课外阅读,利用读书课和休息时间进行;以教师推荐名家名篇名作为参考,开展假期阅读,进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阅读范围,提升阅读能力。
一、课内阅读为主
在新课程的指导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重视课内阅读指导,使学生真正成为阅读和学习的主体。
课内阅读主要利用早、午读及语文课来进行。阅读的内容主要是语文课本、阅读资源、百家姓及课程标准中要求的经典古诗文等,每天均有一个阅读班长布置当天的阅读内容,组织阅读活动,发现阅读中的问题及时与教师沟通。我的具体做法是:一是依托阅读资源加强与语文教学的联系。为加强与语文学习的联系,提升阅读质量,进行课内阅读时,将阅读与《资源与评价》充分整合,并利用其中的“资源链接”“阅读感悟”“七色光助学”来检测与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与能力。二是有效利用课前一分钟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在早、午阅读的同时,开展“课前一分钟讲故事”和“一分钟诵读古诗比赛”活动,使全体学生经典古诗文的背诵量均能达到课标的要求,能流利、有感情地讲述一则故事或寓言。三是依托校本教材开展课内阅读。紧密结合我校诵读经典校本课程体系,每周开设一节经典诵读校本课,充分利用课前时间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
二、课外阅读为辅
为了全方位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的阅读量,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课外阅读模式,采取以课内为主、课外为辅的形式来进行,这主要是基于学生年龄及识字量等因素的影响。
课外阅读活动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来进行:一是延续课内阅读。将当天阅读班长布置的内容及所学的课文讲给家长听,要求家长对孩子的阅读情况进行简单评价,这是以完成作业的形式来培养学生复习阅读内容和巩固语文知识的习惯。二是读写做相结合。课外阅读作为每天必留的一项作业,为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促进学生养成放学后在家自觉读书的习惯,我对学生的要求是每天完成书面作业后,自由读书20—30分钟;每周就自己最感兴趣的文章或读物写两篇简单的心得笔记;定期制作简单的读书卡等活动。实践证明,这项具有特色的常规性作业已积淀成为学生的一种良好习惯,学生在自觉完成阅读任务的同时提升了语文综合能力。三是图书互换扩大阅读量。学生每人每学期准备一本图书,阅读完之后与同桌互换、前后桌互换、小组内互换最后全班互换,通过这种互换的形式,学生一个学期能读到40多本图书,极大地丰富了阅读内容,扩大了阅读量。四是开展亲子阅读。亲子共读不仅可以帮助孩子培养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可以有效地与家长进行情感交流。最初我是开展“我与爸爸(妈妈)共读一本书”的亲子阅读活动,旨在让家长的参与下帮助孩子树立阅读的自信,培养阅读习惯,活动主要是爸爸或妈妈读、孩子听,当情节最精彩的时候故意停下来,以激发孩子的读书欲望,久而久之,孩子就有了独立阅读的习惯与能力。现在,孩子们不但能独立阅读,而且还能将精彩的部分讲与爸爸(妈妈)一起分享。
三、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
阅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以课内为点、课外为面,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有效衔接,搭建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的平台,让学生在阅读中真正受益,努力使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丰富语言和精神的有效活动,真正让学生感受浓郁的书香,让课外阅读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语文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有意安排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阅读相关内容,在阅读中再次储备知识、内化吸收、提炼借鉴、延续探索、深层拓展,使学生模糊的认识走向清晰,浅显的认識走向深刻,进而在课外阅读中扩大视界,超越自我,享受新的阅读体验与快乐。
四、以演促读,读演联动
课文表演作为一种特殊的阅读方式,强调的是表演主体的自我感受,目的是提高表演者的阅读质量、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学生研究如何表演的过程,也就是研究和深读感悟课文的过程,是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并如何“形诸于外”的体验过程。表演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一种深读课文、感受语言文字含义、提高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手段。加入表演的阅读还具有综合实践性和交互开放性,学生通过表演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把书面语言内化为口头语言、体态语言。在表演过程中,还可以融进其他学科的知识技能,形成学科间的联动整合。这种以演促读、读演联动的阅读活动,能更有效地调动学生自读文章的兴趣,培养学生感受美、评价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五、注重主题阅读
主题阅读是通过一组相关联的阅读材料,为学生开辟更为广阔的语文实践空间,提供更充分的实践机会,营造出具有生长性的、开放的阅读环境,让学生感受阅读的快乐,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主题阅读可以使零碎的知识和活动得以整合,提高学生整合知识点的能力,学会将一系列意义相近、形式相似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形成自己独有的学习方式。主题阅读遵循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一认知规律,使小学语文教学更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浓厚,参与面广,学习效率高。在阅读活动中,教师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阅读训练,引导学生从中掌握不同主题的阅读技巧。我们使用的教材以“以专题组织教材内容,加强整合”为编写思想,即各单元均有一个明确的阅读主题,这就更有利于开展主题阅读活动。根据教材的编排体系,提炼出阅读主题,在教学中加以渗透,并在课外阅读中加以引导与延伸,使课外阅读更好地成为课内阅读的有力凭借、依托、扩展和补充。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和生命,其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正因如此,语文教师要不断反思和探索,真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让阅读润泽语文课堂,让语文教学因阅读而精彩。
参考文献:
[1]张丽.小学语文阅读 教学漫谈[J].读写算,2016,(21).
[2]刘如兰.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结合[J].教育界,2015,(15).
(责任编辑 付淑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217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