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观察,让生活成为习作的源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陶莉

  摘要:当下小学生作文无事可写,并不是缺乏写作素材,只是学生不会观察。教师针对学生观察中存在的问题,运用走心、放大、走位这三种观察方法,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丰富的社会活动和家庭生活,学会多角度观察,放大生活中看似平淡的细节,产生真实生动的情感体验,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使生活成为学生习作的源泉。
  关键词:生活;观察;体验;小学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9B-0055-04
  当前习作教学的最大问题,不是无事可写,而是学生不会观察。肖川提出,应引导学生“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1],“每一个学生的经历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2]。真正的作文教学应该回归生活。缺少对生活观察的习作则成了无米之炊,就算写出来也是空洞无物的。因此,教师教学生写作文,首先要让学生学会观察。只有在细致观察,真实体验后,写出来的才是充满真情实感、有血有肉的“真”作文。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活动。观,指看、听等感知行为。察,即分析思考。由此可见,观察不仅是视觉过程,还是以视觉为主,融其他感觉为一体的综合感知,观察包含着积极的思维活动,为知觉的高级形式。艺术创作都离不开观察。鲁迅先生说过,“一个萝卜,一只鸡,在他的记忆里并不含糊,画起来当然就切实。写作也是这样。一件事情,如果他观察细致,不含糊的话,写起来就具体了”[3]。其实生活的点点滴滴就在我们身边,学生并不是没有看到,只是没有用心感受,没有思考,也就没有情感上的认同、感动。因此,学生普通的“看到”在他的记忆中是“含糊”的,并不意味着他在“观察”。教會学生观察,是作文言之有物的关键。
  一、学生观察中存在的问题
  在缺乏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学生感受生活,观察体验中,常常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盲目观察,无的放矢
  这种观察一般指学生在经历生活的过程中,缺乏目的性,也没有留心观察的习惯和意识,因此,他们的“观察”就成了一种随意的“看”。没有明确的目的,学生所看的、所经历的事情,只会是一个笼统的大概,缺少对关键性细节的观察,所有的事情经历过后,很快就成了过眼云烟,习作时他们也就自然觉得无事可写,无话可说。
  (二)随意观察,顺序凌乱
  由于缺乏明确目的,或没有一定的方法,部分学生的观察不够清晰,甚至有一些凌乱,主要表现在:(1)观察对象选择的随意;(2)观察顺序安排的随性。
  学生在观察时更多的是随着自己兴趣走,喜欢哪里就观察哪里。观察物体时,局部与整体的顺序;观察景物时,远近方位的顺序;观察人物时,人物对象的选择与事情的变化,等等,都是有一定的观察顺序和表达顺序的。但学生在观察中的随意和顺序不清晰,造成了习作中表达顺序的凌乱。
  (三)任务观察,缺乏情感
  如果说前两点问题是由观察目的和观察方法引起的话,那第三点问题,则是因为目的太明确,缺乏情感体验而造成的。学生的观察活动纯粹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没有自我观察动力,在观察的过程中,完全以局外人的身份进行解剖型观察。细致是细致了,但是在观察景物时,没有喜爱之情;经历生活,观察人物时,缺乏情感共鸣。这样的观察,是纯粹任务式的,这样观察写出来的作文,也会变得没有生命,没有情感。
  二、指导学生观察什么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写作材料都是诸位生活里原有的,不是从生活以外去勉强找来的。换句话说,这些写作材料都是自己的经验。”[4]这句话充分说明,小学作文教学应该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观察的对象就是生活,是生活中看似不经意的点点滴滴,也就是生活中的细节。
  究竟何谓“细节”呢?细节,是一种能影响全局的细微的易被忽略的物件和行为。细节,散布在生活之中,一个微表情,一个小动作,也许一闪而逝,可驻足品味,每个小细节的背后,也许就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捕捉生活中的小细节,其实就是有目的、有重点地观察。教师可以把丰富多彩的生活综合成一个个主题。学生在相对固定的时间段,围绕一个主题,有目的、有系统地观察生活。在这种持续性的细致观察中,学生对生活小细节的认识会更加深入,再加上细节背后的故事,那学生就能写出一篇篇有真情实感的作文了。
  三、引导学生怎样观察
  (一)走心
  观察,首先是用心感受,要能够唤起情绪,引起情感体验。心为之所动,才会促使眼去细细地看,观察后有所发现,又会再次强化内心的感受。所以,走心,是促进学生观察的原动力,让学生真正做到对生活有所认识,有所感悟。
  一顿早饭,如果在学生的眼中只是一顿普通的早饭,甚至是一顿天天都吃、食之乏味的早饭,他肯定觉得没什么好写。但是,当学生在看到早饭的同时,还看到在厨房忙碌的爸爸或者妈妈,感受到父母的辛苦以及对他的爱,那这顿早饭的分量就不同了,他笔下写出来的早饭肯定也不一样。
  一个学生初次写自己早饭时,是这样描写牛排的:“白色的盘子上,放着一块灰色的牛排,里面还夹着一些血丝。”
  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心观察和感受,展开了这样一段对话:
  师:怎么牛排中间夹着血丝?妈妈特意做这样的牛排给你吃的?
  生:不是的,妈妈看我喜欢吃牛排,特地学做的牛排。因为是第一次做,火候没有把握好,所以中间没有完全熟透。
  师:哇!你的妈妈真好,居然早晨做牛排给你吃。你平常留心观察每天早饭都是由谁在什么时候给你做的吗?
  生(若有所思):妈妈每天早早地起床为我做早饭。我起床的时候,早饭都已做好了。
  师:妈妈对你真好!(学生由衷地点头)牛排虽然有些血丝,好吃吗?(学生再次点头)看来,你爱你的妈妈,也很喜欢妈妈做的牛排。能把你的这种观察和感受变成文字,通过你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呢?   在教师的引导下,带着一份感动,学生的笔触改变了:“洁白的盘子上,放着一块粉嫩的牛排,散发着阵阵香气。我看了不禁食指大动,迫不及待地切下一小块放入嘴中。哇,鲜嫩的肉质充满韧性,伴随着黑椒味在我口中回荡。太好吃了……”
  走心,就是学生用心感受之后,拥有属于自己的真实的情感,并把情感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走心观察后的写作,不需要抓耳挠腮地遣词造句,只需要真实地表达心之所想,作文也就充满生活情趣,变得真实生动。
  走心,不仅在于内心的认识与感悟,还要有丰富的想象。
  一个女学生得知妈妈给她添了一个妹妹,自己就要当姐姐了,充满欣喜与期待。第一次看到妹妹,怎样表达自己内心感受,写出对妹妹的喜爱呢?这里,学生除了通过优美、细腻的文字描写出妹妹的可爱,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情感认知和体验的基础上,观察和思考“当看到妹妹‘长长的睫毛’,‘肉嘟嘟的小手’和‘白白嫩嫩的脸蛋’,你又想到了什么?”于是,女学生在细致入微的观察后,加上自己独特的想象,笔下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长长的睫毛扑闪着,像蝴蝶的羽翼,肉嘟嘟的小手裹在洁白如雪的被子里……那嫩嫩的脸蛋,像饱饮了玫瑰酒似的,红红的,涨溢出她的可爱。”
  因为走心,因为有爱,学生观察才如此细腻,再加上自己独有的感受与想象,才能写出一篇充满爱的作文。
  (二)放大
  明确观察目的,有助于学生排除观察对象中与观察目的无关的事物,有的放矢,使注意力集中在观察对象中,做到观察“放大”。
  1.放大特点
  事物是普遍的,普遍中又具有特殊性。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每一件事物都是有其特点的。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时,一定要抓住特点,放大特点,引导重点观察。
  一片普普通通的树叶,可以怎样放大特点进行观察呢?下面是一段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的语言:
  师:同学们,拿起你手中的树叶,你看到了什么?
  生1:梧桐树叶。
  生2:金黄的银杏叶。
  ……
  学生的观察都是整体的形状和颜色,似乎对树叶,再也写不出其他的内容了。于是,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放大观察。
  师:哦,你说银杏叶是金黄的。我们就来看这片银杏叶,它的正面虽然是黄色的,但是黄的深浅一样吗?
  ……
  师:每片叶子,都有正反两面。让我们就像带上一个放大镜一样,盯着叶子的正面和背面看一看,还有什么发现?
  (不同纹路的叶脉,不同的颜色,叶边是锯齿的还是光滑的……)
  師:哎呀,你们的眼睛真厉害,真会观察。其实观察,不仅可以用眼睛,还可以用手。我们来摸一摸叶子的正面和背面,你还观察到了什么?
  …………
  师:刚才我们用上自己的眼睛和手,就像带上放大镜一样,发现普通的树叶也能观察到这么多特点。下面,我们还可以借助什么来进行观察呢?(鼻子、心……)
  通过教师的一步步引导,学生发现,原来放大特点观察就是用上不同的感官,走近观察的事物,发觉其细微的特征。在放大特点观察后,学生会惊喜地发现,原来熟悉的世界竟如此精彩。
  不仅是观察自然景物可以运用放大特点的观察方法,在观察每天经历的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时,也可以放大特点进行观察。
  “挤牙膏”,一件看似平常的事情,可以写成一篇作文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观察他们怎么挤牙膏:有人喜欢从牙膏的底部有序地往上挤,有人会从牙膏中间挤,有人会边挤牙膏边把底部整齐地往上折起,还有人却把牙膏挤得凹凸不平……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学生会进一步发现,原来每个人挤牙膏的方式各不相同,和他的性格有一定的关联。生活,是多么有趣呀!
  2.放大反应
  反应,体现了观察者——学生的观察感受。
  以一件看似平常的小事为例:春天,路过一棵樱花树,正巧一片樱花瓣飘落,落在脸颊上,可以写出什么感受?
  学生第一次的记录:“看到淡粉色的樱花瓣,我开心极了,樱花真美!”
  这句话,学生仅仅是在简单地记录自己的感受。放大反应,则要教师引导学生更加细微地捕捉当时的触觉、心理,以及自己独特的感受、想象。当然,这要求教师首先能敏锐地抓住学生语言中需要放大的点,再进行引导。
  师:我相信,在你看到花瓣前,首先是感觉到花瓣落在你的脸上,那是一种什么感觉?
  生:很轻,很痒。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痒?生活中还有什么时候也有这样的痒?
  生:痒痒的,麻麻的,像小虫子在爬,又像头发拂过我的脸。
  师:这种感觉真奇妙!在你接住这片花瓣前,肯定有一些心理变化吧?
  生:是的,我很奇怪,当时在想“这是什么呢?”
  师:居然是一片樱花瓣!这时,你又有什么感觉?
  生:很惊喜,也很兴奋,觉得春天真的来到我身边了。
  师:带着这种心情,你看到的樱花瓣一定是与众不同的吧?
  …………
  学生抓住自己的情感变化,放慢,放大,修改后的习作变得更加鲜活生动了:“在路上行走,突然脸颊痒酥酥的。是什么?我好奇地摸向我的脸,正好接住了一片娇嫩的樱花瓣。哇!花瓣如婴儿的脸,如天上的云,折射出一缕金色的阳光,似乎轻抚在我心上,也是那样痒酥酥的。”
  3.放大环境
  有些情境下,环境的强化,能够更好地突出观察对象,表达观察感受。如课文《爱之链》中第一自然段的描写:“已是黄昏了,伴随着寒风,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飞舞的雪花钻进破旧的汽车”,正是这样的环境,既表现了乔伊工厂倒闭,丢失工作的困苦,也侧面烘托出后文体现的人与人之间充满爱的温情。同样,学生的观察,也可以有选择地放大环境,突出观察的感受。   运用放大的观察方法,利于培养学生独特的观察视角,使其善于抓住观察的重点及观察对象的特点,从而提高观察力。
  (三)走位
  走位,就是引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体验。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视觉的特点是笼统、轮廓化占优势,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仔细观察人、事、物的细节。
  当莫泊桑向福楼拜请教“马车有什么好写的”时,福楼拜说:“那富丽堂皇的马车,跟装饰简陋的马车是一样的走法吗?烈日炎炎下的马车是怎样走的? 狂风暴雨中的马车是怎样走的?马车上坡时,马怎样用力?马车下坡时,赶车人怎样吆喝?他的表情是什么样的?这一切你都能写得清楚吗?”这一连串的话,正是引导莫泊桑从不同角度去观察。
  走位,除了多角度观察事物,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用眼去看、用耳去听、用鼻去闻、用手去摸,用多种感官去全方位感受。这也是一种形式的走位。
  当学生用心体会,放大细节,多角度观察了,学生就会逐步发现,原来生活如此丰富、有趣,即使再小的生活题材也能写出真实生动的作文。
  总之,生活如源源不断的五彩泉水,为习作注入五彩斑斓的题材。只要学会观察,在观察中积累生活,感受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学生的习作兴趣最终会被激发,习作能力会不断提高。习作,将成为一件乐事。
  参考文献:
  [1][2]肖川.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12:50,104.
  [3]鲁迅.朝花夕拾[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6:119.
  [4]叶圣陶.落花水面皆文章:叶圣陶谈写作[M].北京:开明出版社, 2017:54.
  责任编辑:石萍
  Abstract: Currently, pupils seem to have nothing to write about in their compositions, not because of lack of writing materials but lack of ability of observation. In view of problems with students’ observation, teachers may adopt the methods of attention, expansion and motions to guide them to focus their eyes on abundant social activities and family life so that they can learn to observe from various angles, enlarge the details in life, experience the authentic emotions, and express their unique feelings, eventually letting their lives be the resources of their writing.
  Key words: life; observation; experience; primary school writing instruction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384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