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困惑与化解策略:乡村文化的视角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黄水香

  摘 要:乡村教师是乡村文化的使者,其专业发展也必然与乡村文化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必须融合到乡村文化中,才能使乡村教师有更强的责任感和义务感。现代教育发展中,乡村教师面临着生活的困惑、情感的偏离、知识的窄化、职业的空虚等現实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化解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困惑,以调动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热情和动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乡村教师;乡村文化;教师专业发展;知识窄化
  自2015年《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 年)》颁布以来,国家加强了乡村教师的发展计划,经过几年的政策支持,乡村教师的数量已大大增强,基本上能满足乡村教育发展的需要,但是教师的内涵发展,即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仍然未能得到根本性改变,特别是作为乡村文化建设的宣传者、引导者,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备受关注。这一问题引起了广大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关于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也比较多,但大多数研究都基于教师本身来谈论教师发展问题,脱离了乡村教师所处的乡村文化发展和专业发展实际,本文正是从乡村文化的视角来探讨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以期对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一、乡村文化与乡村教师专业发展
  乡村文化是相对于城市文化而言的,是乡民在长期的生产劳作与生活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理想追求等,表现为乡音、乡土、乡情以及古朴的民风、独特的做事风格、优良的传统和处事原则等。乡村学校坐落于乡村地区,是在乡村文化的根基之上建立的,是在乡村文化的滋润下发展的,不仅是学校环境被乡村文化包裹着,而且学生家长、学生,甚至是学校的部分基层管理者,如乡镇教育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都是土生土长的乡村人,因此,学校发展离不开乡村文化。教师作为乡村教育的主导者,其专业发展需要融入到乡村文化中,让乡村教师的教学与当地乡土文化融合,让农村孩子通过乡村教师的教学将本土文化与课堂知识有机地结合来掌握更抽象的知识。因此,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必须融合乡村文化,乡村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才能将专业知识和具有乡土气息的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机,更有趣味性,才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利于促进乡村教育的发展。
  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才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情感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既有一般意义上作为教师的知识、技能及胜任特征上的发展需求,但也有作为教师主观意义上的个体发展需求和基于主观意图的发展需求。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成长的过程,是教师从新手教师到成熟型教师再到专家型教师发展的历程,从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可判断教师的成熟程度和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状况,因此,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对于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理论上来说,教师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的,其专业发展应该是统一的标准,其专业水平、专业能力应该在同一个水平层次上进行评价,具有共同的特征。但现实生活中,由于乡村教师处在特殊的地理位置(乡村),其感受到的人文环境、文化气息与城市教师有较大的差别,其专业发展受地方文化的影响较大,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让生活在乡村的教师从这里的土地上汲取了乡土文化知识并加以内化,这是教师自身专业知识的一种补充,也是彰显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一个掠影。因此,需要正确地认识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和要求,才能有针对性解决发展过程的具体问题。
  乡村教师是传播乡村文化的使者,承担着促进农村进步发展的地域使命,从这个角度看,乡村教师有着比城市教师更重要的使命担当,他们代表着文明的进步,是文明的火种。进入新时代,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恰恰就是要在对乡土文化的发现、觉醒与尊重之下,通过对自己专业生活和乡土文化的接纳,在与城市文化的对话和反思中,实现自己专业生活和乡土文化的价值生成。
  二、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困惑
  1.生活的困惑。由于乡村的地理位置比较偏远,相对而言各方面条件都与城市相差甚远,如交通、生活的不便。乡村也没有城市的繁华,特别是对于在城市成长的大学毕业生更是对乡村产生“恐惧心理”,主观上愿意到乡村从事教育工作的毕业生不多,大多都是因为想找一份工作而选择到乡村去。近年来,国家加强了乡村教育的支持力度,乡村教师的生活、工作有了很大的改善。尽管如此,教师向往城市生活的意向未变,现有的教师中一方面因为工作的关系“留守乡村”,另一方面却想方设法调离乡村,条件一旦成熟,就流入城市,形成乡村教师现实生活状况与教师对城市生活向往的冲突,这种现状造成乡村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对自己生活的困惑,从而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由于城乡之间的差别,城市的强烈吸引力为乡村教师流入城市推波助澜,造成他们追逐与模仿城市教师的生活方式与价值系统,最终加剧了乡村教师追求城市文化及其利益,逐渐远离乡土文化与乡村生活。
  2.情感的偏离。乡村教师对乡村教育的情感表现为对乡土的热爱,对乡音、乡情的尊重,对乡村文化的认同和对乡村孩子特有的爱等情感认同。目前,许多教师到乡村工作并不是出于对乡村教育的热爱,并没有把从事乡村教育当作一项事业,而仅仅把它当作一项职业稳定、收入不低的谋生职业,没有形成内心深入对乡村的热爱。在这种情感支配下,教师自然缺乏关心乡村发展和乡村文化,没能真正担负起乡村文明引导者、宣传者的重任,教师也就无法融入到乡村文化发展中。因此,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不是因为物质生活的不足,而是缺乏精神文化的滋养和满足,产生教师在专业发展的情感投入往往偏向于城市,很少考虑当地的特色资源,甚至主观上产生对乡村文化的“否定”,教师情感上的乡村偏离对教师事业发展,特别对其专业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乡村教师在城乡教育模式的差异冲击下,其个人的专业发展始终无法与乡土特质相结合,也就无法真正适应乡村教师的职业特点,进而产生心理上的无助感。
  3.知识的窄化。乡村教师长期置身于复杂的乡村环境,容易被贴上乡土味的标签,在教育教学能力上呈现被弱化的现象。如有些年长的教师长期在乡村工作,缺少进修和与外部环境交流的机会,出现长期吃“老本”的现象,知识体系得不到更新,出现知识窄化现象。此外,乡村教师的教育对象比较复杂,如留守儿童问题、家长的文化层次较低等问题,这些因素会耗费乡村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进行专业提高。   4.职业的空虚。教师职业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载体,但并不是每一位从事教师职业的乡村教师都具有很强的职业认同感,相反,有相当一部分的乡村教师职业认同感不强,只是把从事教师职业当作谋生的手段。有许多刚入职乡村教师的师范毕业生,当初他们并不是自己完全自愿选择师范院校,这些毕业生进入乡村中小学以后,感觉与他们理想的职业存在较大的差距,心理上难以很快接受现实,导致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而一些中老年乡村教师,在他们取得一定的职称后或觉得进一步提高职称无望的情况下,特别是一些原来专业理论基础比较薄弱的中老年教师中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现象。对于乡村教师来说,由乡村生源质量不一,发展不均,各种教学条件的限制和制约,培养优秀学生与城市相比难度更大,也是造成教师成就感不高的根本原因。
  三、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应对策略
  1.树立乡村教师的主体参与意识,实现理想与现实的结合。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差异,乡村教师向往城市生活,这是一种本能的反映和现实生活的写照。如何让教师扎根乡村,是发展乡村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乡村教师之所以不能融入乡村生活,最主要的是自我定位不明确,自我认识不清晰以及对乡村文化缺乏认同与崇敬,主观认识上产生乡村教师不如城市教师的看法。他们为了证明自己,往往把脱离乡村作为自己专业发展奋斗的目标,从未把自己当作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的主导者。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必须提高教师的主体参与意识,让教师认识到自己所处的乡村教育环境,在个体与乡村文化互动情境中生成知识价值,实现知识的转移和增值。通过个体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中,教师在与乡村文化的互动情境中增强了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教师专业发展由自为转为自觉。因此,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还是乡村都要让教师意识到自身在乡村教育中的主体地位,通过乡村教师主动参与乡村文化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教师主体性回归。
  2.构建乡村文化的生态发展,丰富乡村教师的精神生活。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个体的精神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为积极的个人情感和丰富的精神生活,能够赋予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激发教师的内在潜力,推动教师不断奋斗,不断发展。对身处乡村文化氛围中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乡村文化的教育、辐射功能,以培养教师对乡村文化的认同与尊重。一方面,加大新闻媒体对乡村文化的宣传力度,弘扬乡村文化的价值,让外界(城市教师)认识、认可乡村文化。加强对扎根乡村,最能代表乡村发展的教师加大宣传力度,重新塑造乡村教师的崇高形象和社会声誉,以增强对乡村教师的认同感和崇敬感。另一方面,鼓励乡村教师利用网络、自媒体等手段,将自己的乡村职业生涯写成传记或拍成视频等方式,丰富乡村教师的文化生活,让更多的人对乡村教师产生情感共鸣,增强社会各行各业对乡村教师的理解、支持和鼓励,以增强乡村教师的职业自豪感和成就感。
  3.建立互助发展模式,丰富乡村教师的知识水平。乡村教师不是一个孤立的群体,而是相对于城市区域教师而言,具有乡村气息发展特色的群体。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高校、所在学校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但最重要的还是靠教师自身的力量。如果没有教师内在发展的动机,再多的外部力量支持都将毫无作用。内在的动机不仅仅靠个人力量,其实更重要的是依靠团队协作力量,来弥补个体单打独斗的不足。例如通过学科组課题申报、以老带新等方式,以强带弱、以强扶弱,加强教师之间的专业交流,促进教师共享服务,共同发展。乡村教师要主动与其他优质学校的教师建立业务知识交流,只有与外界建立一种稳定的、常态化的知识交流,才能拓宽乡村教师的视野,提高其不断进取的动力和信心。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建立优质教学资源平台等形式,促进教师学习的持续性和实效性。通过形式多样的培训、交流、对话与研讨等学术活动,促进乡村教师不断提升知识水平和能力自信,形成终身学习的发展理念。只有让乡村教师看到发展希望,才能使其在不断自我追求中沉心静气,在参与、体验与反思中与世界互融共进,明白自己作为乡村教师不仅仅是为了生活的需要,而是乡土的灵性、社会的良心、乡村的希望。
  4.加强乡村教师的职业规划和职业引导,实现职业归属感和成就感。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是个人成长的过程,也是学校前进与发展过程中伴随着教师的职业发展。学校在制定发展规划过程中,要确立能够体现广大教师发展意愿与发展目标的办学理念,引导教师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找准自身定位,制定专业成长规划。例如,针对青年教师可制定“三五八”成长规划,即三年成为合格教师、五年成为熟练型教师、八年成为学科主导型教师,给青年教师一个明确的目标,让他们在个人事业上有奔头。学校既要给青年教师压力,也要给青年教师动力,如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使教师每达到一定的目标,学校都要从物质和精神上给予鼓励,让青年教师对教师职业有崇敬之心,把教书育人当作自己的职业归属。而对中老年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长期积累的个人经验,积极引导他们成为专家型教师。例如,通过培训学习、课题研究、参与当地文化建设项目等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广大乡村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让教师能够清醒认识自身所处的乡村环境,在与所处环境的文化交流中实现自身知识的价值,使乡村教师获得身为教师职业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参考文献:
  [1] 周蕴,王佳昕. 我国“乡村教师发展”研究热点及趋势的文献计量学研究[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8(6):67-73.
  [2]龚宝成.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困境与疏解:地方性知识的视角[J]. 课程·教材·教法,2019(3):126-130.
  [3]梁岩岩,崔友兴.乡村教师专业生活、困境及走出思考[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8(10):66-71.
  [4]于榕.关于我国乡村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国培训,2019(2):59-60.
  [5]杨明刚,唐松林.乡村教师发展的现代性透析—— 超越城市镜像、机械主义与绩效思维[J].教育发展研究,2018(20):43-48.
  [6]田爱丽,房才桐.基于场域的乡村教师适应性专业发展取向[J].现代教育管理,2019(4):86-90.
  责任编辑 钱昭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461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