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语文阅读对话教学的有效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对话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可以对学生的阅读练习提供帮助,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学习和探索,调动学生的阅读热情,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有效的练习和提高,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本文首先对初中语文阅读对话教学的重要作用进行简单分析,然后重点对初中语文阅读对话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对话教学;有效策略
   在初中语文阅读课程中开展对话教学,可以通过对背景资料的交流,或设置一些阅读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使学生在阅读中进行积极思考,锻炼学生的阅读技巧,帮助学生高效理解文章内容,实现对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需要针对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并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出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对话教学在初中语文阅读中的重要作用
   1.有利于促进良好阅读氛围的形成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在介绍文章的基本常识后,就安排学生自由阅读,或带领学生朗读,缺乏与学生的有效交流,这样的教学过程只能让学生自己进行机械的学习,只是对语文知识的阅读,而没有形成教师对学生的有效引导,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有迹可循,循序渐进地进行语文阅读,进而提高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
   2.能够有效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语文教学开展阅读指导,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学习和理解,但传统的独白式教学太过单调,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教师只有与学生进行积极的对话交流,构成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将学生引导到文章的情感之中,体会作者的意境,把自己融入到文章之中,形成对学生的有效教学指引,才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知识,促进学生阅读质量的提高。
   二、初中语文阅读中对话教学的有效策略
   1.结合阅读教学需要,开展对话教学策略
   在语文课程中组织学生进行课堂阅读,就是要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文本进行沟通对话,形成思想上的交流互动,但是这需要一定的条件,首先需要学生自己愿意进行对话。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对话能对学生进行指引,能促进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的交流沟通,还能提高学生的对话能力,使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吸收各种语文知识,从而深入文本,提高阅读能力。
   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阅读需要开展对话教学,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实施对学生的阅读教学指导,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积极进行阅读学习,同时也需要传授学生各种阅读技巧,利用各种手段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可以在阅读过程中高效学习,深入理解文本意义,促进语文阅读教学的高效发展。
   2.结合各种阅读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对话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对话教学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加学生课堂阅读的数量及质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对话教学是要通过一答一问的过程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教师可根据文本内容,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或学生根据阅读疑惑向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开启师生之间的对话模式,针对阅读文本进行有效的互动沟通,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知识的学习和认识,又能实现对学生的阅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肖培东老师在《紫藤萝瀑布》的教学中,有一个精彩片段。出于让学生体会紫藤萝旺盛的生命力的需要,肖老师让学生品读“我在开花!”这一句。肖老师设计了一个问题“这四个字,你想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为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与文本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就这样被巧妙展开。促使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刻全面的学习,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念自由回答,从而促使学生积极进行课文阅读,对作者的表达进行分析讨论,促进良好对话氛围的形成。
   3.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营造良好阅读氛围
   在初中语文阅读对话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师生对话,还要组织学生进行生生对话,根据阅读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对阅读过程中的各种收获和感受进行交流,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自由表达观念,使学生受到启发,从而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藤野先生》时,教师可以引導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中的疑惑进行讨论,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互动交流,对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讨论,促使学生积极阅读课文,对作者的表达进行分析讨论,促进良好对话氛围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师志刚.基于对话展开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05)
   [2]赖水秀.新课程下语文对话教学有效实施策略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3(23)
   [3]蔡隆.与你对话贵在得法——基于对话教学的实践探索[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3(31)
  (唐山市第五十一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499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