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生成性教学资源,构建小学数学有效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都按预先的“教案”施教,“心中有案,行中无人”导致课堂失去生命活力。我對课堂中教学资源生成的有效利用进行研究,研究如何增强教师的生成意识和资源意识,提高教师对课堂的调控能力,使每位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抉择者,更有效地引导、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让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由预设走向生成,从而成就有效课堂。
【关键词】课堂教学;生成资源;有效
精彩的课堂具有无限的生成性。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利用预设性生成资源,还要学会捕捉和利用非预设性生成资源。借助学生的已有认知经验和思维能力,对生成资源进行深层挖掘,机智处理,灵活调整教学预案,让教学由封闭走向生成,从而演绎出更有效的数学课堂。
一、精彩型资源——精心预设
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课堂上教师创设一个教学情境、追问一个问题、出示一道习题,看似“信手捏案”,却是精心预设的结果。在备“数松果”时,我无意间听到有学生在背“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虽然孩子还未真正接触到乘法,但是现在的孩子见多识广,很多都已经把乘法口诀背得滚瓜烂熟了,但他们真的弄懂了其中的意思了吗?也许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于是我陷入了沉思。在上这节课时,我刚一板书,有几个学生就迫不及待的在下面轻声地说着:“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面对此景,我略微一笑,并在课件上出示这样几道算式:5+5+5=( ),5+5+5+5=( ),5+5+5+5+5=( ),5+5+5+5+5+5=( ),5+5+5+5+5+5+5= ( ),说:“老师和大家先来一次口算比赛,看谁算得又快又对!”可想而知,肯定是我赢的。学生们都有点不甘心,于是我就卖起了关子,说:“老师之所以算得那么快,因为我是有诀窍的。”稍作停顿,我又说:“其实你们也有这个诀窍的,只是大家还不会好好运用它而已!”学生听了很是惊讶。我接着说:“这个诀窍就是乘法口诀,有的同学会背了,而且已背得很熟,但是不了解它,所以它就不会为你所用了。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它,学习它。然后再进行比赛,好不好?”
有了这样的预设生成,我因势利导带领学生展开探究,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课堂上学生们学得也格外认真。
二、质疑型资源——抛砖引玉
质疑型资源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同一内容时,常常会因为认知经验、生活背景、学习基础等差异而提出不同的见解,这种充满质疑的资源往往容易引发学生探究的冲动。教师应该以此为突破口,采用“抛砖引玉”之计,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带着质疑主动探究、讨论,从而形成正确的认知。
例如,听俞正强老师教学“小数的意义”时,俞老师在黑板上写出一个0.3,要求学生不说此数,但要表达出此数。学生们说出了很多说法,其中有一个说法是:十分位上是3的小数。俞老师问道:“同学们,我们第一波下来,有了几种不同的说法?最让你想不到的是哪种说法?”一个小男孩举手说道:“十分位上是3的小数,这句不太对?”师追问:“那你觉得这句话完整的话,应该怎么说?”生1:“十分位上是3,个位上是0。”生2:“十分位上是3,其它位上是0。”生3:“上面的这句是错的,因为0.3和0.30意义不一样?0.3是把1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3份。0.30是把1平均分成100份,取其中的30份。所以正确的是:十分位上是3,个位上是0的一位小数。”在坐听课的老师的不得不佩服这些学生,可以把小数的意义理解的这么到位。
三、意外型资源——提升课堂
精心的预设可以引领学生的生成,灵动的生成可以超越预设,两者之间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学智慧。课堂教学中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学生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思维火花。学生隐藏的思维需要教师去挖掘,这就要求教师凭借高超的教学机智和高度的教学敏感,用一双慧眼及时捕捉稍纵即逝的生成性资源,并进行价值判断,抓住其内在实质进行生成利用,让课堂变得有趣,有味,使“课堂为生成而为,教师为生成而教,学生为生成而学”,实现师生价值的不断提升。
四、对比型资源——引导反思
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出现超出预设外的生成,使得学情变得生动、灵活,呈现出多元化的动态发展趋势。这时教师要从学生的学情入手,捕捉能够引发思维对比的生成,让学生独立思考,去尝试探究和寻找方法,形成个人对知识的反思,从而获得对知识的独特理解。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时,有这样一道题:有两根长度相同的绳子,第一根用掉了4/10米,第二根用掉了4/10,哪根剩下的最长?学生经过组织讨论后,觉得当绳子的长度小于1米时,第二根剩下的长;当绳子的长度等于1米时,则两根绳子剩下的长度相等;当绳子的长度大于1米时,第一根绳子剩下的长。为了深化学生的理解,我改变问题的条件:“一个水箱里有一些水,两天用完,第一天用了4/10吨,第二天用了4/10,问哪天用得多?”许多学生会认为,这题跟刚才的那道题没有什么变化,答案也就是三种情况水总量小于1吨、等于1吨、大于1吨三种情况。这时有个学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认为第一天用得多一些。我让学生在4人小组里展开讨论交流。结果大家发现自己忽略了题目中“两天用完”这个条件,虽然第一天用掉的是4/10吨,但既然是“两天用完,第二天用掉了”,那么第一天一定是用掉了6/10,所以第一天用掉的水肯定要比第二天用掉的多一些。也就是说,在这道题中,我们可以忽略“第一天用掉4/10吨”这个条件。
课堂生成资源无处不在,只要教师善于关注,并巧妙利用,就能开拓学生思维,不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缜密性和灵活性,演绎数学精彩课堂,让数学课堂走向深刻和高效。
【参考文献】
[1]黄少红,林模忠.把握动态生成 构建有效课堂[J].小学数学教育,2017年11月
[2]徐国裕.驾驭课堂生成性问题的策略[J].小学数学教育,2018年10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500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