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杂草学》课程教学与实践改革的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针对四川农业大学《杂草学》课程教学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目前四川农林经济作物杂草发生和危害的现状,提出了该门课程在教学及实践环节所需要改革的手段和措施,提升课程的教学及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杂草学;课程教学;综合性试验
  四川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四川农业大学是一个具有百年历史的农业大学,其植物保护学科沿承1936年成立的四川大学植物病虫系,具有近80年的悠久历史和较为雄厚的研究实力,与作物学科长期共存,协同发展。相对于植物保护专业五门主干课程《普通病理学》、《普通昆虫学》、《农业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及《植物化学保护》,在植物保护专业学生培养目标要求覆盖“病、虫、草、鼠”的背景下,《杂草学》课程成为四川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自从2007级始)必修课及农学相关专业(自2017级农学专业、烟草专业和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等)的选修课,总共4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8学时,课程实验18学时,自修2学时,要求学生通过该门课程学习最终具备识别农田杂草的能力,掌握化学除草剂的高效、安全使用方法和技术,合理、准确选择、推荐、施用化学除草剂,并具备除草剂药效评价和药害诊断及预防等能力。
  《杂草学》是研究杂草生物学特性、生长发育规律、生理与生态、发生、分布和危害、分类与鉴别、种群生态、群落生态与演替、防治方法及原理的综合学科,近年来已经得到逐步发展,并已成为植物保护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与植物学、土壤学、微生物学、无机及有机化学、植物生理与生态学、作物栽培与耕作学、植物化学保护与栽培及遗传育种等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1,2]。目前我校《杂草学》教学形式、授课内容、考核等等环节仍相对单一,为提升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让同学们系统掌握《杂草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具有自主创新的21世纪新型农业人才,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等,对《杂草学》课程的教学与实践环节的改革进行了探讨。
  一、丰富教学方法
  秉承四川农业大学“学生为本、学术为天、学科为纲、学者为上”的办学理念,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主,辅以板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讨论等途径去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通过在该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动性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杂草学理论教学过程中,做好课堂设计,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问题引导式教学法、辩论式教学法等多种授课方式相结合,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极大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学习效果更好[3,,4]。其次,如何协调教师讲授内容与学生自学内容的课时比例,哪些内容该重点讲授,哪些内容简要介绍,哪些最新研究内容由教师主动查阅进行课堂补充,哪些内容由学生自行查阅了解,都应该仔细斟酌。
  二、引入四川區域特色教学内容,科研促教学
  四川农业大学是一所地方性的院校,生源以四川及西南地区生源为主,辐射全国,而根据目前我校毕业学生就业情况统计,主体仍为四川及西南相关的农业行政职能部门,以及农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等,因此在《杂草学》课程开展过程中,应紧密结合四川或西南地区主要农林作物田等杂草发生情况,介绍主要的防除方法、效果以及目前化学药剂的常见品种。目前四川地区农林作物田杂草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1)四川省气候、地形等环境因素复杂,作物种类多,种植制度和栽培方式多样,杂草危害十分严重。据统计,四川省共发现农田杂草种类654种,分属82科,恶性杂草及主要杂草种类在30种以上,危害较重的杂草达50种以上[5]。由于农田杂草对作物的为害主要是与作物竞争养分、水分的长期行为,导致大家防控意识不强或者放置不到位。据四川省农业厅植保站统计,2011年四川农田受杂草危害面积为6912.73万亩,防治面积8056.12万亩,挽回损失109万吨。通过相关图片的收集和展示,让同学们更加明确杂草的危害性以及防除的必要性。2)外来入侵杂草危害严重,使本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据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调查,目前发现外来入侵杂草共65种,其中有5种(紫茎泽兰、空心莲子草、豚草、毒麦、凤眼莲)在四川的扩散蔓延严重;近年来新入侵的杂草不断被发现,如三裂叶豚草、假臭草、小子蘸草亦分别在四川省自贡富顺、攀枝花盐边和仁和地区等定殖,已对四川省农林渔牧业安全生产、生物多样性、人畜健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与威胁,该部分内容的补充,将有助于学生加深该课程关于“外来杂草及其管理”等章节等内容的理解[6,7]。3)抗性杂草的产生及杂草群落演替加快问题,如成都平原水稻田稗草对二氯喹灵酸,猪殃殃、野芥菜对苯磺隆,水苋菜对苄嘧磺隆均在田间表现出明显抗性。近年来,直播水稻田和移栽田对千金子的防控日趋困难;小麦田的早熟禾、猪殃殃、大巢菜、泥胡菜、罔草等用原使用的除草剂已较难控制;油菜田的早熟禾、稻槎菜、扬子毛茛、泥胡菜、野芥菜等用现使用的除草剂也已较难控制;是否防治效果不佳,就一定是药剂质量存在问题?该部分内容的添加,有助于帮助同学们,尤其是非植保专业的选修课同学,深入理解防治效果与防治对象及药剂间的关系[4]。4)将成功科研案例引入课堂,加深同学们对杂草学相关原理的理解,比如在四川雅安宝兴县发面积发生生物入侵的恶性杂草峨眉千里光,当年通过苗木调运传播到该地区,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的生态平衡,四川农业大学王学贵课题组通过盆栽药剂筛选,林区小区试验及环境安全性评价,大面积防控试验示范试验,最后在核心示范区进行了约2200亩大面积防控,辐射防控面积约8000余亩,在当地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应。另外,在农药零增长,强调绿色防控,化学农药减量控害增收的大背景下,农田杂草防除技术不断更新,如稻鸭、稻鱼、稻虾等新型除草模式在成都平原大面积推广。图文并茂将这些科研成功案例可引入课堂,以科研促教学,使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前沿化和先进化。
  三、加强综合性实验的设计,强化教学实践
  《杂草学》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一门课程,同学们需要从课堂到课外,如设计综合性课程实验和实践教学中加强。综合性试验可能设计为模拟不同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质地、土壤酸碱度、土壤墒情等情况,施用封闭性除草剂对玉米、小麦、油菜等不同作物的不同品种的安全性和主要一年生杂草除草效果的进行评价,让同学们深刻领会封闭性除草剂施用技术要领,尤其是土壤的哪些因素如土壤墒情、整地质量、土壤温度、有机质含量、土壤质地、土壤酸碱度等对药效的影响,以及土壤湿度甚至土壤表面水层深度对药效及药害的影响。课程教学实践课主要开展大田作物,比如水稻、玉米、小麦的安全性评价和除草效果试验,从施药前试验田块杂草的的选择,草相分布的调查,小区的划分及的各处理的随机区组排列,药液的配制以及药后1, 3,5,7,10天作物安全性调查,以及药后15天各小区主要靶标杂草的残存株数的调查,药后30天残存株数的调查及鲜重调查,分别计算药后15天的株防效及各处理差异显著性,药后30天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及各处理的差异显著性分析等,按照农药注册登记实验的要求撰写试验报告,让同学们从课堂到田间,积极参与到教学实验和实践中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设计的能力和动手能力,将理论和时间相结合,不仅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为未来在农药企事业单位从事农药生物测定及农药登记管理等相关岗位打好理论基础。   四、改革课程评价方式
  科学的考核评定方式是促进和提高学生积极性的有效措施。长期以来,课程考核模式主要以检测学生课程学习书面考试成绩为目的,采取闭卷的方式,以书本知识为核心进行考核,并辅以课程实验、课堂作业和考勤等[8, 9],缺少对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综合性考察,记忆性成分所占比例往往过高(70%),有些平时不认真听讲,迟到,早退甚至找个所谓理由请假的同学,在期末抓紧冲刺复习3-5天,临时抱佛脚,可能也会考一个不错的成绩,考完即忘完,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结合四川农业大学对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进行全要素过程性评价,拟对该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以下改革:(1)考核项目包括平时考核和课终考核两种形式,将平时成绩由原来的30%提升到总体成绩50%(即课程习题和课堂测试课程提问及讨论20%、课程实验20等),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激发同学们学习积极性,提高同学们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考勤占总成绩10%;课终考核根据不同专业要求,植物保护专业必修可采用卷面考核(闭卷),而农学相关(农学、烟草、种子工程与技术等)等非植物保护专业则可采用卷面(开卷)和课程论文等方式,占总成绩50%。考核项目及考核方式及成绩比例构成,应由任课老师在开课一周内在网上填报课程考核项目及比例,并第一次开课时告知学生。(2)成绩记载:课程考核成绩实行百分制,60分及以上视为合格;若某一考核环节不合格,最终成绩记为0~59分(即折算后成绩等于或高于60分的,最终记为59分;折算后成绩低于60分的,最终成绩按实际成绩记载)。(3)重修:矿考、考核舞弊和实践教学环节不合格的学生不安排补考,直接再修。通过以上改革,极大的提升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该课程学生满意度由2016年的94%,2017年-2019均上升到100%,满意率有2016年的88%,到2017-2019年的100%,取得较为显著的教学效果。
  总之,四川农业大学作为地方院校,必须对人才培养有一个正确的定位,《杂草学》课程除在课堂理论教学方面避免照本宣科外,应紧密结合目前国家农业相关政策和农业生产实际,将科研成功案例引入課堂,同时加强化学除草实践中存在的药效与药害问题设计综合性试验,避免学生在课堂理论学习中死读书和读死书,提高学生对问题认知能力和分析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研究的潜能,为其在将来科学研究及岗位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强胜.杂草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6.
  [2]杨德松, 王春娟, 谢慧琴. 《杂草防除学》课程教学与改革的探讨[J].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26(B12): 142-143.
  [3]赵长山, 何付丽, 闫春秀. 杂草学教学实践感悟[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7(2):74-76.
  [4]李雪枫, 王坚, 朱朝华, 等. 热带“杂草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热带农业工程, 2017,41(2): 71-75.
  [5]周小刚, 赵浩宇, 朱建义, 等. 四川农田杂草治理现状及防控对策建议[J]. 四川农业科技, 2014, 5: 34-35.
  [6]周小刚, 陈庆华, 张辉. 四川农林外来入侵杂草种类的调查[J].西南农业学报, 2008, 3: 852-858.
  [7]孟兴, 王静, 张蕴涵. 四川口岸外来杂草的调查与监测[J]. 植物检疫, 2015, 1: P52-56.
  [8]李静波, 郑伟, 刘秀, 等. 《杂草学》课程考核评价探索[J].高考, 2018, 29:44.
  [9]邬腊梅, 柏连阳, 李静波, 等. 植物保护专业杂草学教学实习方法改革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15, 7: 89-9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556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