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浅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时茹

  [摘要]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和课堂授课的中心部分。课堂教学模式顾名思义就是教书的方法,忽视对学生学习特点与规律的研究,将会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微乎其微。在课堂教学中,要合理地改变教学模式,调动学生主体接受知识的积极性。一方面,体现讲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乐学、会学,逐步提高学生素质,在寓教于乐的基础上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另一方面,通过新颖的授课模式指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模式;教学改革
  一、当前教学特征及主要教学模式
  目前,中小学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五花八门、不计其数,但无论是哪一种模式,它的共同点都是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观念,而且逐渐从孤立、封闭的教学模式转变为综合、开放的教学模式,通过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获取更多更丰富的知识。
  近几年衍生出的导学案便是引导式教学模式采用的手段之一。学生通过导学案中指出的学习目标及学习重点,认真自学教材内容,更加清晰地了解所要学习并消化的知识点。提前预习功课,有利于学生明确较难的知识点,并进行重点学习和研究,这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在我国实践领域比较有影响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卢仲衡主持的数学自学辅导教学模式,魏书生提出的中学语文教学的六步教学模式,上海育才中学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教学模式,湖北大学黎世法主持的六课型单元教学模式,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模式,李吉林的情境教育模式,李庾南的“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模式,洋思中学的洋思模式,山东杜郎口中学的杜郎口模式,山东昌乐二中的“271”模式,山东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模式,东庐中学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学模式等。
  二、新课改倡导的课堂改革路线
  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是新课改提倡的新型教学模式。那么,什么是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以教師为主导的内在含义为:在课堂中,教师担任引导、统领全局并推动全局发展的角色。教师引导作用的施展不是简单粗暴地灌输知识,而是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方向,知道自己应做什么,并以极大的热情、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投入到学习中。
  我们的教学史上曾出现过极端错误,即无法正确衡量教与学之间的轻重,给人以一种强调“教”就要忽视“学”,强调“学”就要忽视“教”的错觉。要想真正做到两者兼得,就必须既强调教师主导,又强调学生主体。
  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导”字上,但“导”是为了能更好地赋予学生知识,使学生能用较为喜欢的方式接受知识,进而开心地学习。但是,教师在“导”的过程中并不是放任学生漫无目的地学。教师在课堂中所扮演的既是引导者、策划者的角色,又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伙伴、学习方向的指引者,更是学生获取知识养分的提供者。总之,教师的作用应体现在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引导学生用更为轻松的方式接受所要学习并储备的知识,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
  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起主导作用是客观要求,也是必要条件。在教学中,教学的方向、节奏、方法、内容等都由教师策划和决定,学生则需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对于心智尚不成熟的中小学生来说,自身的辨别能力还缺乏一定深度,这就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节奏做出细致合理的安排。
  三、新课改道路上所面临的问题
  新课改对教学模式的改革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应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但要想真正践行这一理念,我们还面临着诸多难题。
  一方面,新课改并未注重教师的个体差异和情感。对于新课改,大部分教师是持赞成意见的,觉得教育改革很有必要,但因教师个体差异较大,教学水平和对于新课改的理解也有很大不同,大部分教师觉得无从下手,他们更需要获得一些经验和有效的指导。
  其次,课改专家与教师之间交流甚少。课改的理念是教学专家提出的,但专家只提供了理论,实际上是靠教师来落实的。理论提出者和实际落实者在身份、观念等方面有非常大的差别:专家希望通过新型的教学方式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而教师因愈发紧张的考试压力、理论欠缺等原因而深陷应试教育无法自拔,两个平面上的人缺乏交流,无法齐心合力地践行新课改的理念。
  最后,课改配套制度不完善。课改配套的评价机制对课改影响最深,如何评价教师教学的水平?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率、态度、价值观?这都是需要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而今,很多学校依旧以学生成绩的高低来评价教师的好坏,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成绩是直观的数字,而学生素质是无法靠分数体现的。这便是教师支持课改,赞成课改,却走老路搞应试教育的原因。
  四、当前教学模式改革迫在眉睫
  授课方式的改革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能力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其一,它是教学理论与实际运用的衔接点,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沟通渠道,对教学实践起直接引导作用,有利于“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得以贯彻。其二,它使已经获得一定成绩的教学经验系统化、理论化,并以相对具体的形式表现出来,有利于保障教学水平持续平稳发展。所以,教学模式既是理论体系的具体化,又是教学经验的系统概括。每个教师无论自身是否意识到,实际教学活动总是在某种教学模式的框架下开展的。
  也有学者指出,教学模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它是一柄双刃剑:教学模式不同程度地解决了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探讨的如何使教学理论真正成为教学实践的指导,又以丰富成熟的经验来完善教学理论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但是,在教学模式的具体运用和操作过程中,由于构成教学过程因素的复杂性,特别是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对学生不够了解、对教学实际不完全洞悉以及对教学模式本身的变通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与分析,也由于缺乏辩证法的指导,往往非此即彼或牵强附会,极易走向极端和片面。
  中小学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应遵循以下四个基本准则:
  1.整体性。一是要面向全体,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二是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整体把握,使学生充分掌握所学知识;三是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2.基础性。学生在入学之前已具备比较丰富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教师要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3.发展性。学生一旦有独立的阅读能力,便会架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理解方式。要想让学生主动接受知识,教师的引导无疑是重中之重。现行的“举一反三”“导引发现”“推演尝试”“生疑求异”“虚拟设置”等教学方法,对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习能力有很积极的意义。
  4.层次性。促进学生主体的个性化发展,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是教学的终极目的。受教育者因在幼年时受到不同的影响,而最终具有了不同的个性及处理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每一名学生的个体成长,针对学生的差异,不断丰富教育手段,让每一名学生都能获得知识的力量。
  新课改是中国教育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它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如何根据中小学课程特点,采取合理的教学模式是教育改革所面临的十分复杂的难题。只有运用了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模式,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以提升,教学效果才能有所保障,高效课堂的构建才能加快步伐。
  参考文献:
  [1]万伟.三十年来教学模式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J].中国教育学刊, 2015,(1).
  [2]汪世堂.关于教学模式运用与操作的哲学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6,(4).
  [3]宋荣.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6,(11).
  [4]朱伟.浅谈中学数学的教学特点及主要模式[J]. 读与写(上、下旬),2013,(10).
   (责任编辑 赵永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56018.htm